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清康熙帝六十大壽時曾將這件寶物放到了普陀山,後來這裡……

大凡去普陀山的, 一種是香客, 一種是遊客。 香客是以虔誠的心去拜佛, 遊客是以好奇的心去觀光。 無論是香客還是遊客, 進入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氛圍之中, 感受人間第一清淨,

必然以虔誠之心關注海天佛國普陀山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字。 也記不清多少次攜遠方友人登上普陀山, 途徑息耒小莊或息耒禪院, 總被問道“息耒”什麼意思?現作一小考, 以饗眾友。

翻閱《說文》:“耒, 手耕曲木也”。

象形字, 古代的一種農具, 形狀像木叉。 《周易·繫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 可見起源甚早。 從“耒”的字, 與原始農具或耕作有關。 耒耜(lěisì)是常用片語, 《辭海》:耒, 念lěi, 古代稱犁上的木把。 “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農具。 耜是直接作用於土壤的鏟狀部件,也有用骨、石製作的, 耒是扶持耜的把柄。 ”耒耜的發明開創了中國農耕文化耒耜為先秦時期漢族的主要農耕工具。 《孟子·滕文公上》:“陳良之徒陳相, 與其弟辛, 負耒耜而自宋之滕。 ”唐·韓愈《寄盧仝》詩:“國家丁口連四海, 豈無農夫親耒耜。 ”明·宋濂《單氏先塋碑銘》:“單氏世以耒耜書詩為業。 ”等等, 文獻早在記錄。

“息耒”就是放下農具休息的意思。 究“息耒”本義, 謂放下耒耜, 是舊時做官的人想歸耕田園的隱晦說法。 息耒, 與皈依近義。 從寺院角度說, 達官貴人到此息耒, 自然也有迎訝之意。 清·萬言《息耒園》:“人生天地間, 共此秉耒業。 一息苟尚存, 不容輕暇逸。 ……勸公息此懷, 努力為眾屈。 勞生天所定, 敢舉為公別。 ”

息耒

普陀山涉及“息耒”的一是息耒小莊, 二是息耒禪院。 息耒小莊在普濟寺西側, 寓意“放下犁耙, 憩息小莊”。 始建於1984年, 是舟山首家提供“金鑰匙”服務的四星級旅遊飯店。 小莊依山而建, 古樸典雅, 林茂花香, 環境清幽, 富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

而小考息耒禪院卻又考出一些人物、一段歷史。 息耒禪院, 舊名息耒庵。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普陀山高僧潮音通旭從住持位置上退下來, 成為賦閑之人, 他的弟子繹堂心明為他建造了息耒院。 潮音大師在退居處賦閑勞作, 留下《息耒院漫賦》:“民生事隴畝, 老我賦歸來。 愛此一片石, 多種幾樹梅。 石可和雲坐, 梅能傲雪開。 地寬宜補竹, 徑僻易成苔, 堅勁孰可擬, 一日幾徘徊。 ”清康熙長洲陳璿《息耒庵後記》寫道:“補陀叢林就廢, 潮音禪師從而興之。 工訖, 爰築一庵, 名曰‘息耒’, 言乎可以息肩也。 ”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康熙寵臣高士奇, 感妻夢至普陀, 遂捐建息耒院;翌年助建圓通殿, 並撰《大圓通殿記》。 其中文曰:“普陀之獨建圓通大殿者, 何義也?普門權位菩薩于楞嚴會上, 文殊特揀圓通。 而此山, 又為圓通大士親指法址, 故知供一圓通, 而二十四圓通無不在是矣;供一權位菩薩,而過現未來之一切善逝法身報身應身無不在是矣;此普陀大寺獨建圓通大殿之義也。”

康熙三十八年(1699)

中丞王鴻緒、學士高士奇捐建萬壽殿,頂蓋黃瓦,內供掛欽賜“萬壽龍幛”。

關於“萬壽龍幛”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癸巳,清康熙六十大壽,被重新起用任工部尚書的王鴻緒以“特繡萬壽龍帳”作為壽禮。皇帝看了,以為“太漂亮”, 如此巨幅龍帳,即使我的太和殿也容不下,我看還是懸掛在普陀山吧!當這頂“特繡萬壽龍帳”被送到普陀山息耒院,“由是梵宮即為帝宇。其制益恢,其名益大,其徒益眾”,萬壽殿就此產生,日漸興盛。為解決僧人吃飯問題,繹堂和尚與王鴻緒、高士奇等人商量謀劃,決定購置“山田地畝,歲收所入,以足眾食”。於是,息耒院就有了地產,在普陀山“六嶠者一溝”,在朱家尖“月嶴者一溝,瀾田嶴底者一溝,香蓮嶺下者一溝”,上述地產收穫“奏免條糧”。

由於息耒院的特殊地位,清康熙四十九年皇三子和碩誠親王書賜“眾香精舍”額,五十八年康熙御賜“海月常輝”額,雍正三年(1725)和碩莊親王書賜“知足軒”三字額並跋。清姚燮作《息耒院》一詩:“佛燈熒熒一星掛,庭盫將篁籤初敗。雛僧六七如雀群,搶攘團蒲學膜拜。柴門松綠籬枳黃,夕照在地人影長。東海不受海煙氣,吹動春嵐作麝香。”

息耒禪院門外第一道牌匾上寫著“息耒禪院” 進門後通過一個庭院,庭院中長著幾棵大樹,樹前擺設著刻有蓮花的石椅,讓人體會到“息”意。院內有棵刨花楠樟,是普陀山僅存息耒院內的一株,樹高10米,胸徑0.36米。木材紋理美觀,心材稍帶紅色而較堅實,為建築、傢俱等用材;刨成薄片“刨花”,浸水後有粘液,可作粘結劑及造紙原料。院內有泉名“活眼泉”,住持潮音通旭退居而得泉,泉水清澄味甘醇。

後息耒院改作招待所,又改為“息耒飯店”。而今因年久故舊,普陀山管委會正在修葺之中。

普陀山佛教文化源源流長,帝王奇遇,御賜匾額,隨意小考就有歷史典故。跨越歷史長河,感悟“息耒”一詞,對於現代人來講,棄繁從簡,不為物役,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息耒,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而二十四圓通無不在是矣;供一權位菩薩,而過現未來之一切善逝法身報身應身無不在是矣;此普陀大寺獨建圓通大殿之義也。”

康熙三十八年(1699)

中丞王鴻緒、學士高士奇捐建萬壽殿,頂蓋黃瓦,內供掛欽賜“萬壽龍幛”。

關於“萬壽龍幛”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癸巳,清康熙六十大壽,被重新起用任工部尚書的王鴻緒以“特繡萬壽龍帳”作為壽禮。皇帝看了,以為“太漂亮”, 如此巨幅龍帳,即使我的太和殿也容不下,我看還是懸掛在普陀山吧!當這頂“特繡萬壽龍帳”被送到普陀山息耒院,“由是梵宮即為帝宇。其制益恢,其名益大,其徒益眾”,萬壽殿就此產生,日漸興盛。為解決僧人吃飯問題,繹堂和尚與王鴻緒、高士奇等人商量謀劃,決定購置“山田地畝,歲收所入,以足眾食”。於是,息耒院就有了地產,在普陀山“六嶠者一溝”,在朱家尖“月嶴者一溝,瀾田嶴底者一溝,香蓮嶺下者一溝”,上述地產收穫“奏免條糧”。

由於息耒院的特殊地位,清康熙四十九年皇三子和碩誠親王書賜“眾香精舍”額,五十八年康熙御賜“海月常輝”額,雍正三年(1725)和碩莊親王書賜“知足軒”三字額並跋。清姚燮作《息耒院》一詩:“佛燈熒熒一星掛,庭盫將篁籤初敗。雛僧六七如雀群,搶攘團蒲學膜拜。柴門松綠籬枳黃,夕照在地人影長。東海不受海煙氣,吹動春嵐作麝香。”

息耒禪院門外第一道牌匾上寫著“息耒禪院” 進門後通過一個庭院,庭院中長著幾棵大樹,樹前擺設著刻有蓮花的石椅,讓人體會到“息”意。院內有棵刨花楠樟,是普陀山僅存息耒院內的一株,樹高10米,胸徑0.36米。木材紋理美觀,心材稍帶紅色而較堅實,為建築、傢俱等用材;刨成薄片“刨花”,浸水後有粘液,可作粘結劑及造紙原料。院內有泉名“活眼泉”,住持潮音通旭退居而得泉,泉水清澄味甘醇。

後息耒院改作招待所,又改為“息耒飯店”。而今因年久故舊,普陀山管委會正在修葺之中。

普陀山佛教文化源源流長,帝王奇遇,御賜匾額,隨意小考就有歷史典故。跨越歷史長河,感悟“息耒”一詞,對於現代人來講,棄繁從簡,不為物役,獲得心靈的自由,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息耒,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