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鞭杆舞是秦州大地民間發現最原始,最古老、最優美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天水鞭杆舞》

文/張劍飛

在秦源大地天水的秦嶺、牡丹、楊家寺和禮縣的紅河四鄉一帶, 至今流傳著一種極具秦人之風的舞蹈鞭杆舞, 鞭杆舞一般是煙歌表演尾聲的壓軸節目。 有個別村莊稱之為打鞭子, 有些地方又叫霸王鞭。

作為民間藝術曲目的鞭杆舞, 要數秦州區秦嶺鄉斜坡村的鞭杆舞保存的完整, 傳承的比較好。 本村在外工作的張惠原先生, 懷著一份對家鄉民間文化的熱忱, 向各大媒體大力推薦, 才分別被中央電視臺, 甘肅文藝頻道, 天水電視臺報導, 讓古老的民間文化煥發生機,

使鞭杆舞走出大山, 進入人們的視野, 被大家所熟知。 2003年應邀參加天水市春節社火匯演。 2007年應邀進京, 參加北京西城區歷代帝王廟春節文化廟會, 一時好評如潮。 現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處秦嶺鄉的斜坡村, 距國家一級文物秦公簋的出土地廟山梁有十裡地,

與先秦祖先祭天的天臺山有二十裡地。 斜坡村是一個人文薈萃, 民風純樸, 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落, 村子家廟裡懸掛的匾額及敬神敲擊的青銅罄銘文記載為證。 在斜坡村, 不論年老年幼, 耳濡目染, 對鞭杆舞很癡迷, 幾乎人人都會。

鞭杆舞的道具很簡單, 就是一根普通的竹杆加工而成。 鞭杆長1.5米左右, 兩頭挖孔, 孔裡鑲有兩枚銅錢, 兩頭紮有紅色的彩綢, 拴有小銅鈴, 鞭杆舞動起來, 彩帶飛揚, 銅鈴聲脆, 銅錢聲響。 表演時可以4人共舞, 也可8人舞, 12人舞, 以4人為一組, 16人、20人、24人等長陣, 方陣進行多組表演。 舞步分行進步和固定步兩種, 行進步整齊有力, 威猛壯觀。 固定步對稱穿插, 跳躍騰挪, 動人心魄。

旁邊則由笛子、板胡、二胡、鼓組成的小樂隊伴奏, 其中數人伴唱助興。 唱詞一般是歌頌八仙賜福降魔的主題。 演員根據鼓點, 清唱的節拍變換隊形, 手腳並用, 時圓時方, 或蹲或躍。 整場演出, 只見彩鞭如蛟龍, 左右翻飛, 演員全身貫注, 肅穆莊嚴, 動作到位, 舞步起落有序, 如驚雷閃電, 似巨浪拍岸, 樂聲悠揚, 歌聲嘹亮, 觀眾眼花繚亂, 息聲靜氣, 擊掌助威, 或拍手叫好。 鞭杆舞中的道具表現了秦人牧馬, 愛馬、賽馬之風, 鞭杆在武術中屬短器械類, 由鞭子演變而來, 再者在遠古時期, 老祖先為了生存, 適於狩獵, 自衛、防禦同類與野禽猛獸的侵襲。 鞭杆比棍子短, 也便於攜帶。 鞭杆的尺寸, 裝飾及舞者的衣飾體現了秦人的崇尚之風, 舞步和樂聲體現了秦人的文化之風,
舞者組織的長陣或方陣, 完全符合秦人的風俗習慣, 如陝西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最能有力地說明這一點。

鞭杆舞是秦州大地民間發現最原始, 最古老、最優美的秦文化表現端倪之一。 它完全與秦州區的夾板舞, 甘穀縣的嗩呐,

武山縣的旋鼓舞, 秦安縣的蠟花舞一樣, 都是天水民間傳統文化的精華, 是整個秦源人民世世代代熱愛生活, 緬懷秦人, 熱愛秦地故土的寫照, 是秦源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作者簡介:張劍飛,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鄉斜坡村人,曾有作品發表于《中國文化報》、《西部開發報》、《天水日報》、天水線上、《秦州文藝》等。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簡介:張劍飛,天水市秦州區秦嶺鄉斜坡村人,曾有作品發表于《中國文化報》、《西部開發報》、《天水日報》、天水線上、《秦州文藝》等。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