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去金廟旅行,食宿免費,有一種步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感覺

坐著長途車, 從乾淨整潔得不像話的昌迪加爾, 到達阿姆利則, 重新投入無序混亂, 我才松了口氣:這才是印度的常態嘛。 阿姆利則, 是印度、巴基斯坦邊境的一座城市, 僅僅距離拉合爾32公里。 在梵語中, 它意為“花蜜池塘”, 也因為金廟的存在, 這裡成了錫克教的朝拜聖地。

(金碧輝煌的金廟是錫克教徒的聖地)

我像所有的遊客一樣, 下了大巴就背起大包奔赴金廟, 因為它不僅是不能錯過的著名旅遊景點, 更是背包客省錢的好地方——金廟不僅提供免費住宿, 還運轉著全世界最大的免費食堂。

誰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剛到金廟門口, 就看到無數錫克教徒虔誠的脫下鞋子, 清洗雙腳, 準備走進寺廟。 是的, 這裡是錫克教徒的地盤, 他們不同於印度教徒。 錫克教於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它是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流中萌芽的,

由於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開展, 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 教義規定, 錫克教徒必須遵守五條“卡爾薩戒律”, 也被稱為“5k”標誌:kesh(終生蓄長鬚髮), kangh(戴發梳), kacch(穿短褲), kirpan(身佩短劍), kara(戴手鐲)。

(錫克教徒的典型裝扮)

今天的錫克教男人已經很少穿短衣褲、佩短劍了,

但蓄髮、加發梳、戴鋼手鐲仍然極為普遍, 尤其在梳好頭髮後再包一條長長的頭巾, 成為錫克教徒的典型形象。

看看表, 正好快到中午了, 更讓我對免費午餐這件事好奇起來, 要知道印度人口眾多, 直到現在仍舊有許多人在溫飽線上掙扎, 這座廟宇是怎麼做到能無限制的接待來自全印度, 甚至全世界各地的人們的?

正當我圍著池塘轉悠打發時間的時候, 上來一位錫克教護衛和我搭話。 我趕緊向他詢問免費餐食的事情, 他熱情的從五百年前開始講起, 當時創立了錫克教的那納克提出了一個極其簡單又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想法:世界上應該有一個地方, 能讓人們拋開宗教信仰和社會地位的偏見,

眾生平等, 一起享用一樣的餐食。 說它前瞻, 是因為這種天下大同的觀念一直與印度社會嚴格區分的“種姓制度”背道而馳。 錫克教的理念也就此成形。

(接近午飯時間, 大家手拿託盤走向食堂大廳 Photo by 彪彪車25)

剛瞭解了背景知識, 就到了開飯時間。 護衛直接把我引向了金廟的食堂,

食堂大廳大到超出我的想像, 它可以容納幾乎千人同時就餐。 這時, 人們陸陸續續進來, 每個人先在門口領一個屬於自己的不銹鋼餐盤和一把勺子, 隨意坐在已經鋪好的竹席上。

(可容納千人就餐的食堂大廳 Photo by 彪彪車25)

不一會兒, 志願者開始分發食物:雖然錫克教徒不吃素,但是在這裡卻因為考慮到效率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統一提供素食。提供的形式非常簡單,志願者提著裝滿咖喱的大桶從後廚走出來後,等著開飯的人們謙恭地用雙手托起被區分成三塊不同區域的不銹鋼餐盤,一大勺液體狀咖喱就會鋪滿餐盤的一塊區域;下一位志願者緊跟其後,一大勺湯鋪滿餐盤的另一空白區域,剩下的一塊區域由優酪乳負責把它填滿。最後是作為主食的饢,每人定額為兩個,不夠可以再加。

(饢是印度食物的標配)

餐盤終於裝滿了免費食物,我迫不及待地用手撕下一塊還熱乎的饢,沾了些許咖喱又裹了一塊土豆,一起送入口中。咖喱味道濃烈,入口滋味十足。即使免費,保證品質。

(看似簡單的食物,背後有極大的付出)

不用想也知道,寺廟提供如此大批量的免費食物,當然靠的是大批志願者和海量的原材料。坐在我旁邊的正是一位在這裡工作,來自德國的志願者,她叫Sarah,這是她第四次重返印度,正在北部轉悠的她,聽說金廟免費提供食宿,於是便來這裡一探究竟。

(坐在我旁邊的Sarah給我介紹了志願者的情況)

看來有強烈好奇心的,不止我一個人。

Sarah住進了金廟提供的免費宿舍,宿舍的條件多少有些艱苦,幾十人不分男女,全都睡在普通堅硬的大通鋪上,早上還等不及醒來活動僵硬的腰身,就已經要開始打掃衛生,清潔廁所了,另一部分志願者的工作就是奔赴食堂準備一日三餐。

Sarah說,每天這些看似簡單的一菜一湯要消耗12噸麵粉、1.5噸大米、13噸小扁豆、兩噸新鮮蔬菜,大部分清洗、烹飪工作依靠這些國內外志願者,好在廚房配備了自動化設備,全機械化烤爐每小時可以烤出25000張饢,每天連續工作10小時左右。“烤饢的工作相對簡單,首先可以坐著,其次只要將之前做好的麵團看準時機投入機器就行了。”Sarah願意去麵點部工作,但是工作的時間也會被無限延長,“因為即便深夜也會有人走進食堂用餐”。

(無論是不是錫克教徒,在金廟都一視同仁)

在全世界的錫克教寺院中,都會提供免費餐食,但要論規模、數量和時間,阿姆利則的金廟當屬首位。平時,造訪金廟的遊客每日已突破十萬大關,要是趕上重要的宗教節日,人數更達到十五萬之多。這些普通人和我一樣,往往會選擇在這裡的食堂吃上一頓,每個人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為了果腹,有的為了給自己的旅行增添一絲特別的色彩。正是這些志願者在後廚的爭分奪秒,才保證了每位食客都有飯吃。

已經做了一周志願者的Sarah,好像看出了我的擔心,她告訴我,雖然現在金廟每年運營餐食服務的開銷,已經達到天文數字的幾千萬美元,但是散落在世界各地財力雄厚的錫克教徒也在不斷的伸出援手,美元、歐元、加幣的捐款正在源源不斷湧入寺廟。很多錫克教徒從異國回到故鄉的時候,不僅來這裡朝聖,還會自覺擔任起志願者。

要知道當年創立者那納克決定開始提供免費三餐的時候,他手裡僅僅有20盧比(相當於人民幣2元),誰也沒想到會發展成今天這樣的規模,我想其實靠的正是錫克教堅定的宗教奉獻精神:因為在他們的信仰裡只有三件事:歌頌神的名號,詠唱宗教歌謠,提供志願服務。

志願者開始分發食物:雖然錫克教徒不吃素,但是在這裡卻因為考慮到效率和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統一提供素食。提供的形式非常簡單,志願者提著裝滿咖喱的大桶從後廚走出來後,等著開飯的人們謙恭地用雙手托起被區分成三塊不同區域的不銹鋼餐盤,一大勺液體狀咖喱就會鋪滿餐盤的一塊區域;下一位志願者緊跟其後,一大勺湯鋪滿餐盤的另一空白區域,剩下的一塊區域由優酪乳負責把它填滿。最後是作為主食的饢,每人定額為兩個,不夠可以再加。

(饢是印度食物的標配)

餐盤終於裝滿了免費食物,我迫不及待地用手撕下一塊還熱乎的饢,沾了些許咖喱又裹了一塊土豆,一起送入口中。咖喱味道濃烈,入口滋味十足。即使免費,保證品質。

(看似簡單的食物,背後有極大的付出)

不用想也知道,寺廟提供如此大批量的免費食物,當然靠的是大批志願者和海量的原材料。坐在我旁邊的正是一位在這裡工作,來自德國的志願者,她叫Sarah,這是她第四次重返印度,正在北部轉悠的她,聽說金廟免費提供食宿,於是便來這裡一探究竟。

(坐在我旁邊的Sarah給我介紹了志願者的情況)

看來有強烈好奇心的,不止我一個人。

Sarah住進了金廟提供的免費宿舍,宿舍的條件多少有些艱苦,幾十人不分男女,全都睡在普通堅硬的大通鋪上,早上還等不及醒來活動僵硬的腰身,就已經要開始打掃衛生,清潔廁所了,另一部分志願者的工作就是奔赴食堂準備一日三餐。

Sarah說,每天這些看似簡單的一菜一湯要消耗12噸麵粉、1.5噸大米、13噸小扁豆、兩噸新鮮蔬菜,大部分清洗、烹飪工作依靠這些國內外志願者,好在廚房配備了自動化設備,全機械化烤爐每小時可以烤出25000張饢,每天連續工作10小時左右。“烤饢的工作相對簡單,首先可以坐著,其次只要將之前做好的麵團看準時機投入機器就行了。”Sarah願意去麵點部工作,但是工作的時間也會被無限延長,“因為即便深夜也會有人走進食堂用餐”。

(無論是不是錫克教徒,在金廟都一視同仁)

在全世界的錫克教寺院中,都會提供免費餐食,但要論規模、數量和時間,阿姆利則的金廟當屬首位。平時,造訪金廟的遊客每日已突破十萬大關,要是趕上重要的宗教節日,人數更達到十五萬之多。這些普通人和我一樣,往往會選擇在這裡的食堂吃上一頓,每個人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為了果腹,有的為了給自己的旅行增添一絲特別的色彩。正是這些志願者在後廚的爭分奪秒,才保證了每位食客都有飯吃。

已經做了一周志願者的Sarah,好像看出了我的擔心,她告訴我,雖然現在金廟每年運營餐食服務的開銷,已經達到天文數字的幾千萬美元,但是散落在世界各地財力雄厚的錫克教徒也在不斷的伸出援手,美元、歐元、加幣的捐款正在源源不斷湧入寺廟。很多錫克教徒從異國回到故鄉的時候,不僅來這裡朝聖,還會自覺擔任起志願者。

要知道當年創立者那納克決定開始提供免費三餐的時候,他手裡僅僅有20盧比(相當於人民幣2元),誰也沒想到會發展成今天這樣的規模,我想其實靠的正是錫克教堅定的宗教奉獻精神:因為在他們的信仰裡只有三件事:歌頌神的名號,詠唱宗教歌謠,提供志願服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