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治霾“偽裝者”霾影重重如何破解

作者:胡印斌

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難落實, 部分企業違法排汙並拒絕檢查, 性質惡劣;一些企業監測資料不真實甚至造假……這些嚴厲的批評來自環保部的一份督查報告。 2月15日~3月18日, 環保部會同京津冀魯豫晉等地組成18個督查組, 對華北地區治霾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專項督查。 督查涉及的8500家單位中, 發現存在問題的有3119家。

儘管公眾對於當下社會的種種造假行為並不陌生, 也有心理準備, 但環保部督察組專項督查的發現依然令人震驚。 怎麼?應急預案還能照抄照搬, 正式印發的檔竟然出現其他區縣地名單位?一些原本已經是“僵屍”或已停產的企業居然被納入應急停限產名單?還有,

可能是習慣了, 不少地方不去治理霧霾, 反倒下大力氣去治理資料, 多家企業監測資料公然造假, 而政府無動於衷。

督查8500家企業, 存在問題的就達3119家, 占比超過3成。 這樣一份霾影重重的“成績單”, 多少讓公眾看到了霧霾治理的另一面。

這或許也可以理解, 為什麼經歷了多年堪稱嚴厲的治理, 華北地區的霧霾依然如此嚴重。 除了治霾需要有長效機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之外, 也與各地企業弄虛作假, 個別政府陽奉陰違、甚至不作為有密切關係。 當嚴厲的治理舉措層層加碼、層層下達, 最終落到企業及基層政府頭上時, 卻變成了一種“偽裝者”的遊戲,

則又如何指望治理能立竿見影?

如果不是環保部自上而下的督查, 這些問題想必還“好好的”呆在那裡, 造假資料繼續堂而皇之地空轉, 抄來的應急預案也依然是一個擺設, 而一些地方依然無視要求, 遲遲不能“錯峰生產”, 即便高壓之下應急停產限產, 也只是把“僵屍”或已停產的企業拿來充數……那麼, 有必要追問的是, 這些治霾的“偽裝者”本來要“裝”給誰看?

瞞和騙的物件恐怕首先就是上級。 出於種種考量, 基層政府在治理霧霾過程中往往缺乏認真二字, 事務繁難是一回事, 而關鍵還在於治霾會直接影響地方的經濟指標, 進而影響當地民眾的生活。 以華北地區遍地開花的“小散亂汙”企業為例, 關停取締不僅意味著政府會失去稅源,

也會影響不少人的生計, 所以執行起來並不積極。

也因此, 很多地方往往習慣性地採取應付搪塞之策。 而類似的行政慣性, 其實也是會傳導的。 這樣, 就會出現一種奇怪的邏輯, 政府也好, 企業也罷, 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做著一種反反復複的遊戲。 應付了上邊的同時, 也就騙過了社會公眾。 看上去各種措施十分淩厲, 而實際上在運行過程中七折八扣, 到了末端, 基本上就是靜水深流、紋絲不動了。

然而, “偽裝”只能騙得了一時, 卻不可能長久有效。 畢竟, 城市上空濃重的霧霾會說話, 如果一直這樣糊弄來糊弄去, 最終受害的還是霧霾下的民眾。

因此, 必須以強有力的監督揭穿治霾“偽裝者”的畫皮, 讓這種由來已久的作偽風氣徹底消散。

這其中, 不僅需要環保部自上而下的高壓策略, 各級政府也不能繼續“裝睡”。 當然, 也需要社會公眾的普遍參與, 而公眾參與的前提, 一是政府治理霧霾要不斷擴大公開, 接受公眾監督;再就是還要暢通民眾意見表達的管道, 不要民眾的環境訴求每每成為“沉沒的聲音”。 (胡印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