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個世界上,拍「大玉米」最多的人

1

每有煩憂事, 抬頭拍「玉米」

「大玉米」是有學名的, 叫「千璽廣場」, 或者叫「千禧廣場」。 但「大玉米」更有名氣, 因為更接地氣。

古龍曾說過, 「一個人的名字可能會叫錯,

但是綽號一定不會叫錯。 」

我曾發朋友圈調侃, 我可能是, 這個世界上拍「大玉米」最多的人。

說是調侃, 但可能是事實。

我剛畢業那會, 找了一家皮包公司, 本來在經三路辦公, 去後一個月, 公司搬到了CBD內環海逸名門。 我日日有機會路過「大玉米」。 那時候, 它好像剛剛完成地基工作。

2011年, 我又找了份工作, 本來也在經三路辦公, 也是去後一個月, 公司搬到了CBD外環。 在我的辦公室裡, 抬頭就能看見「大玉米」。

那時, 「大玉米」只建好了框架, 還沒有投入使用。 我喜歡早早地來到公司, 打完卡後拿著公司的相機, 去給大玉米」拍幾張照片。

「裸妝」的「大玉米」, 其實很難看。

2014年, 我換了份工作, 沒想到地點仍在CBD外環。 出辦公室, 走兩步就能看見「大玉米」。

這份工作很忙, 就是互聯網公司的那種節湊, 白加黑, 5+2, 7-1-6……領導勤奮, 所以喜歡看大家加班的狀態。

三年裡, 我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週末, 隨時有事隨時去。 因為工作崗位的原因, 很多人都怕接到我的電話, 我一打電話, 基本代表老闆的意思, 不是讓他們來加班就是安排工作任務。

你要問加班最晚到什麼時間, 我只能告訴你, 沒有時間, 淩晨2點多吧, 直接睡辦公室了。

我每加一次班, 就會給「大玉米」拍一張照片, 然後發個朋友圈。

有一次, 我加班後, 拍了幾張「大玉米」就回來了, 飯還沒有吃完, 老闆又來電話,

說有急事去公司。 儘管心裡都一百個不願意, 但接受了這份工作還得去。

車停樓下後, 氣鼓鼓地準備上樓, 一眼就瞥見黃燦燦的「大玉米」, 隨手就是一張照片。 心裡的怨氣竟然消失殆盡。

後來同事們都知道, 只要我一發「大玉米」的照片, 肯定是加班了。

可我從來沒有用文字抱怨過。 至於你問心裡抱怨過沒有?肯定有, 加班費給得少時默默地抱怨過。

很多人受不了公司的氛圍, 離開了, 我卻堅持了3年, 好多人問我為什麼能堅持3年, 我說, 外面有「大玉米」陪著我呢。

每當夜色降臨, 我獨自從那棟藍色寫字樓的電梯裡或輕鬆或沉重地走出來時, 看到那一根亮晶晶的東西, 心裡便有了溫暖。 手裡的相機, 便忍不住地舉了起來。

2015年, 我出版了本以鄭州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被雨淋濕的城》,

有朋友問我下一本寫什麼。

我說, 《大玉米與一條加班狗的故事》。 朋友說, 現在的狗比你幸福多了, 有人抱有牽。 我說, 嗯, 那我就寫《大玉米與加班的故事》!

還有些時候, 沒有加班, 我一個人也會去如意湖畔走走, 看看「大玉米」。 我也見過很多人在拍「大玉米」, 但說實話, 沒有我拍得好。

他們是因為好奇才拍, 我則是像拍自己的靈魂一樣拍它。

後來我買房了。某天晚上下樓散步,抬頭就看見了發著亮光「大玉米」。頗為驚奇。

手機下意識地舉了起來,儘管角度不夠好,但是卻證明了我與「大玉米」竟是這樣的近。

後來發現,不僅是在樓下能拍到「大玉米」,在我從家到公司,或者是從公司到家的路上,都能拍到「大玉米」。

每有煩憂事,抬頭拍「玉米」。

2017年,我的辦公地點又換到了外環,抬頭又能看見「大玉米」。

在公司的第一天,我拍了張「大玉米」的照片,然後發了一個朋友圈說,「已經三年沒有從這個角度拍大玉米了。」

「大玉米」地上60層,拍它最好的高度是在30層。而我,就在30樓辦公。

在我畢業後最美好的年歲裡,歷經生離死別,這所有的人生大事都依賴於我的工作,而我所有的工作都在「大玉米」默默的關注下進行著……我見證了「大玉米」的成長,「大玉米」也見證了我的成長。

——當年,它剛剛奠基,如今,它成了鄭州的地標;當年,我身無分文來到鄭州,如今,有了幾平方的容身之地——不過與「大玉米」這個「網紅」相比,我還得繼續努力。

有朋友問我,你為什麼還在CBD上班呢,我說,「因為離大玉米近。」

這是一句調侃。也許在內心深處,還是因為大玉米曾經見證過我所走的每一步路。

2

對於我個人來說,「大玉米」是精神伴侶

我喜歡用手機拍照。我給生活定了個小小的儀式:每天至少要拍一張照片。

之所以每日一拍,不是炫技,而是想增加自律。我覺得,一個自律的人,才能去塑造更好的自己。

大部分我都會發朋友圈,有時會寫幾行字,有時乾脆就叫:每日一拍。「大玉米」占了我每日一拍的大部分題材。

「大玉米」是自律的。晚上7點,它準時亮燈;晚上23點,它準時熄燈。——2015年上和峰會後,它還學會了變色。

每天下班時,我都會抬頭看下「大玉米」,它若是亮燈了,正常情況;若是沒有亮燈,噢,沒有加班啊。

心裡便產生幻想,今天是不是沒有努力啊?抬頭看看寫字樓上的那些人,他們是不是還在忙呢?我的敵人是不是在磨刀?我的對手是不是在進步?

我差點就焦慮了。

抬頭看看「大玉米」,它就矗立在那,默默地,靜靜地,不低頭,不俯首。下麵,一群人舉著相機拍它;還有一群人形色匆忙:步行的人要讓一下騎車的,騎車的要讓一下開車的,開車的要按喇叭……

四周都是人,唯有「大玉米」在高處,仿佛一個智者,能接納所有的人,不管是焦慮的還是不焦慮的,不管是普通職員還是公司高管。

每當想到這些,我就淡定了些。

現在,不管你路過不路過「大玉米」,都知道它是鄭州建築界的超級「網紅」。

就在前幾天中午,一群旅客從旅遊大巴下來,導遊介紹手中小旗一指,說,「那個就是以前的中原第一高樓,千璽廣場,但大家都叫它大玉米。」

大家紛紛舉起相機,拍照。據我的經驗,不看他們的照片就知道,拍的不怎麼樣。但那有怎麼樣?人家來就是為了拍照的,至於拍得怎麼樣,真的不重要。

拍一張照存手機,仿佛就是在「大玉米」上刻了一行字: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到此一遊。——站在旅遊的角度來說,鄭東新區CBD也算一景點。

前幾年,我負責的專案邀請了一個杭州的專家來鄭指導工作,我去機場接他,車一上金水立交,他就問,那個高樓叫什麼名字?我說,大玉米。

他比較驚訝。我說,晚上會亮燈,看起來像黃玉米。

他拿起了相機。我說,現在不要拍,晚飯後我帶你們來散步,那時再拍吧,好看。

2016年年初,因為有了微信群,我們幾個高中同學相聚鄭東新區,飯後在如意河畔散步聊天,然後合影,背影就是大玉米。合影發班級群裡,一陣呼叫聲。

老家有人來鄭,我也會帶他們到如意湖畔走走,看看晚上的「大玉米」。他們一般會說兩句話:一是我在電視中見過;二是來給我拍張照吧。

所有拍照的人幾乎都有同樣的心態:這個東西這麼高,少見;以前經常在電視「或網路」中見,今天終於見到了真面目。

此外,他們日後在網路上電視上見到它時,能以傲嬌的口氣對身邊的人說,哎呀,這地方我去過去,這個樓叫「大玉米」,你看我拍的照片,然後開始翻相冊。

這就是網紅的力量,也是品牌的力量。

如果時間寬裕,我會告訴他們,這棟樓是綠地開發建設的,地上60層,地下3層,裡面有酒店、寫字樓,登頂可俯瞰整個河南。它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最古老的磚塔——嵩嶽寺塔。

嵩嶽寺就在鄭州下轄的登封市城北嵩山南邊。因為晚上亮燈了像一根豎立的熟透的玉米,所以被親切的稱之為「大玉米」。

不管如何講故事,「大玉米」已經是鄭州的一張名片。也許它不是鄭州最出名的建築物,但對於鄭東新區來說,它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對於我個人來說,「大玉米」是精神伴侶。

作者簡介

年輕的老吳,互聯網社群愛好者;曾任內刊主編、企劃經理和董事長秘書;好美文,愛攝影,寫小說;出版有以鄭州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被雨淋濕的城》微信:wwq930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後來我買房了。某天晚上下樓散步,抬頭就看見了發著亮光「大玉米」。頗為驚奇。

手機下意識地舉了起來,儘管角度不夠好,但是卻證明了我與「大玉米」竟是這樣的近。

後來發現,不僅是在樓下能拍到「大玉米」,在我從家到公司,或者是從公司到家的路上,都能拍到「大玉米」。

每有煩憂事,抬頭拍「玉米」。

2017年,我的辦公地點又換到了外環,抬頭又能看見「大玉米」。

在公司的第一天,我拍了張「大玉米」的照片,然後發了一個朋友圈說,「已經三年沒有從這個角度拍大玉米了。」

「大玉米」地上60層,拍它最好的高度是在30層。而我,就在30樓辦公。

在我畢業後最美好的年歲裡,歷經生離死別,這所有的人生大事都依賴於我的工作,而我所有的工作都在「大玉米」默默的關注下進行著……我見證了「大玉米」的成長,「大玉米」也見證了我的成長。

——當年,它剛剛奠基,如今,它成了鄭州的地標;當年,我身無分文來到鄭州,如今,有了幾平方的容身之地——不過與「大玉米」這個「網紅」相比,我還得繼續努力。

有朋友問我,你為什麼還在CBD上班呢,我說,「因為離大玉米近。」

這是一句調侃。也許在內心深處,還是因為大玉米曾經見證過我所走的每一步路。

2

對於我個人來說,「大玉米」是精神伴侶

我喜歡用手機拍照。我給生活定了個小小的儀式:每天至少要拍一張照片。

之所以每日一拍,不是炫技,而是想增加自律。我覺得,一個自律的人,才能去塑造更好的自己。

大部分我都會發朋友圈,有時會寫幾行字,有時乾脆就叫:每日一拍。「大玉米」占了我每日一拍的大部分題材。

「大玉米」是自律的。晚上7點,它準時亮燈;晚上23點,它準時熄燈。——2015年上和峰會後,它還學會了變色。

每天下班時,我都會抬頭看下「大玉米」,它若是亮燈了,正常情況;若是沒有亮燈,噢,沒有加班啊。

心裡便產生幻想,今天是不是沒有努力啊?抬頭看看寫字樓上的那些人,他們是不是還在忙呢?我的敵人是不是在磨刀?我的對手是不是在進步?

我差點就焦慮了。

抬頭看看「大玉米」,它就矗立在那,默默地,靜靜地,不低頭,不俯首。下麵,一群人舉著相機拍它;還有一群人形色匆忙:步行的人要讓一下騎車的,騎車的要讓一下開車的,開車的要按喇叭……

四周都是人,唯有「大玉米」在高處,仿佛一個智者,能接納所有的人,不管是焦慮的還是不焦慮的,不管是普通職員還是公司高管。

每當想到這些,我就淡定了些。

現在,不管你路過不路過「大玉米」,都知道它是鄭州建築界的超級「網紅」。

就在前幾天中午,一群旅客從旅遊大巴下來,導遊介紹手中小旗一指,說,「那個就是以前的中原第一高樓,千璽廣場,但大家都叫它大玉米。」

大家紛紛舉起相機,拍照。據我的經驗,不看他們的照片就知道,拍的不怎麼樣。但那有怎麼樣?人家來就是為了拍照的,至於拍得怎麼樣,真的不重要。

拍一張照存手機,仿佛就是在「大玉米」上刻了一行字:幾月幾日幾時幾分到此一遊。——站在旅遊的角度來說,鄭東新區CBD也算一景點。

前幾年,我負責的專案邀請了一個杭州的專家來鄭指導工作,我去機場接他,車一上金水立交,他就問,那個高樓叫什麼名字?我說,大玉米。

他比較驚訝。我說,晚上會亮燈,看起來像黃玉米。

他拿起了相機。我說,現在不要拍,晚飯後我帶你們來散步,那時再拍吧,好看。

2016年年初,因為有了微信群,我們幾個高中同學相聚鄭東新區,飯後在如意河畔散步聊天,然後合影,背影就是大玉米。合影發班級群裡,一陣呼叫聲。

老家有人來鄭,我也會帶他們到如意湖畔走走,看看晚上的「大玉米」。他們一般會說兩句話:一是我在電視中見過;二是來給我拍張照吧。

所有拍照的人幾乎都有同樣的心態:這個東西這麼高,少見;以前經常在電視「或網路」中見,今天終於見到了真面目。

此外,他們日後在網路上電視上見到它時,能以傲嬌的口氣對身邊的人說,哎呀,這地方我去過去,這個樓叫「大玉米」,你看我拍的照片,然後開始翻相冊。

這就是網紅的力量,也是品牌的力量。

如果時間寬裕,我會告訴他們,這棟樓是綠地開發建設的,地上60層,地下3層,裡面有酒店、寫字樓,登頂可俯瞰整個河南。它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最古老的磚塔——嵩嶽寺塔。

嵩嶽寺就在鄭州下轄的登封市城北嵩山南邊。因為晚上亮燈了像一根豎立的熟透的玉米,所以被親切的稱之為「大玉米」。

不管如何講故事,「大玉米」已經是鄭州的一張名片。也許它不是鄭州最出名的建築物,但對於鄭東新區來說,它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築。

對於我個人來說,「大玉米」是精神伴侶。

作者簡介

年輕的老吳,互聯網社群愛好者;曾任內刊主編、企劃經理和董事長秘書;好美文,愛攝影,寫小說;出版有以鄭州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被雨淋濕的城》微信:wwq930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