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薑維還在前線死戰,劉禪為什麼就決定開城投降了

鄧艾攻破江油之後, 劉禪派諸葛瞻率軍出援, 據守綿竹, 捍蔽成都。 結果諸葛瞻到了綿竹, 不肯據險自守, 反而選擇了和鄧艾軍野戰。

鄧艾孤軍遠來, 利在速戰。 而且, 鄧艾軍都很清楚, 仗打到這個份上, 自己已經輸不起了, 沒有退路, 所以, 只要碰到敵人, 就會尋求儘快決戰, 而且最好是野戰。 原因很簡單, 百戰餘生, 每個士兵都會拼死, 才有一線機會活下去。 只要敵人肯出城來和自己野戰, 這仗就已經贏了一半。

這本是軍事常識。 面對這種情況, 作為防禦一方的將領, 比較保守而穩妥的辦法自然是據險自守,

等待敵人師老兵疲, 糧盡援絕, 被迫退兵的時候, 再從後面追擊掩殺。 比較激進的辦法就是認為敵人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想不到自己會出城野戰, 所以只要出城野戰, 就會讓敵人膽寒。 所以, 自己不能示弱, 必須出城野戰。

當時, 張飛的孫子、張苞的兒子張遵也在軍中, 曾給諸葛瞻提過意見, 讓他據險自守, 不要出城野戰, 這是萬全之策。 但是諸葛瞻不聽, 非要出城野戰, 結果戰敗身亡。

這時候, 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本來留在城中, 多少應該也還有些兵馬, 如果他能冷靜些, 看到父親已經軍敗身死, 趕緊關閉城門, 動員老百姓, 一起嬰城自守, 堅守不出, 等待援軍, 至少也還是可以遲滯鄧艾軍。 結果他沒有, 反而自己出城沖入敵陣, 也戰死了。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

蜀漢本身就沒有多少軍隊, 而且要在漢中駐守一部分, 在南中駐守一部分, 在東線永安也得駐守一部分, 還有一部分要隨著薑維在前線野戰。 那麼, 留下來在成都留守的部隊本來就不會太多, 數量比較有限。

更重要的是,

在邊境地區駐守的軍隊, 無論是承擔防禦任務的, 還是隨薑維出擊的部隊, 大小戰事不斷, 戰爭經驗是比較充分的, 戰鬥力相對來說也要強很多。 而在成都留守的部隊像所有承平時代的軍隊一樣, 平時的軍事訓練並不嚴格, 日常工作以非戰鬥任務為主, 戰鬥力會嚴重下降。

對這樣長期不打仗, 沒有實戰經驗的軍隊來說, 如果要上戰場, 必須讓經驗豐富的老部隊帶著, 爭取先通過幾次勝仗來鍛煉, 一方面時提高軍隊的技戰術水準, 一方面也是提高部隊的組織水準和紀律性, 不能輕易出現混亂。

鄧艾

諸葛瞻到綿竹去的時候, 帶的就是這樣的部隊。 這種長期養尊處優、缺乏軍事訓練的軍隊, 看到幾乎是神兵天降一般的鄧艾軍, 自己內心必然是恐懼的。 所以, 諸葛瞻最好能先據險自守, 讓士兵認識到敵人也是有缺點的, 並非不可戰勝。

結果諸葛瞻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部隊, 過低的估計了敵人, 非要讓這些幾乎沒有上過戰場的軍隊一上陣就和翻山越嶺、千里而來的亡命之徒軍隊拼命。

一開始還能借著人數優勢形成局部優勢, 但當敵人意識到自己只有取勝才有機會活下去, 從而開始拼命以後, 諸葛瞻的軍隊就迅速全線崩潰了。

因為, 按照這些缺乏戰爭經驗的蜀軍自己的認識, 如果自己處於敵人那樣的狀態, 必然已經潰逃了。 對方不但沒有崩潰, 反而開始反擊, 這超出了蜀軍的預期, 也增加了蜀軍心理上對敵人的恐懼感。

綿竹之戰全軍覆沒, 蜀漢不僅軍隊數量上更加捉襟見肘, 更重要的是, 給留守成都的部隊和蜀漢君臣造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震撼太強烈了, 更加堅定了之前的認識:敵人太強大了, 我們打不過, 早晚都是輸。

所以, 在綿竹之戰後, 蜀漢朝廷討論的問題就是兩個, 往哪兒跑,要麼投降,而沒有拒城死守,等待援軍的選項。為什麼呢?

第一,說明這時候成都的留守部隊已經非常少了,而且士氣低落,人心不定,不足以組織有效的防禦。第二,連諸葛瞻父子都在前線戰死了,難道成都的留守部隊和將領中,還有誰比諸葛瞻更懂軍事嗎?所以,他們對敵軍的認識是,敵人非常強大,自己打是打不過的。

當時的主流意見是兩個,跑到東吳去,和跑到南中去。南中還有萬把人的蜀漢軍隊,而且已經在來救援成都的路上,更重要的是,南中煙瘴之地,又是蠻族區域,鄧艾軍對地理民情都不熟悉,未必敢乘勝追擊。往東吳跑就不用說了,寄人籬下,還指望著反攻,那是不太可能了。而且,歷史上東吳多次在背後拿刀子捅蜀漢,大家都還記憶猶新。

所以,這時候譙周就出來了,先是稱說天命,然後就開始分析形勢。他的判斷是,無論是去南中,還是去東吳,都是死路一條,早晚也還是得投降。尤其是去東吳,去了東吳不可能再繼續當你的皇帝,必然得向東吳稱臣,看現在這形勢,魏國滅東吳也就是時間問題,這就意味著,將來投降的時候只能是以東吳臣子的身份投降。

譙周的最後結論是,現在投降,多少還有些本錢,還只是投降一次,直接向魏軍投降,還是可以爭取點待遇的。無論去南中還是去東吳,等你的本錢都折騰完了,你再投降,那就沒什麼資本和人家談判了。所以,要投降就趁早,現在就投降。

劉禪本來是比較傾向于逃往南中的,聽了譙周這番話,感覺自己無法反駁,於是決定投降。

從劉禪和譙周的表現看,他們這時候決定投降是處於什麼狀態呢?就是已經被鄧艾軍的神勇嚇破膽了,認為鄧艾軍太厲害太強大了,是不可戰勝的,不光蜀漢軍隊根本不是對手,就是東吳軍隊,南中的蜀漢軍隊和蠻族軍隊,也都統統不是對手。

劉禪為什麼會有這種認識呢?他從出生就跟著他父親劉備顛沛流離,但整體上始終是比較安全的,畢竟他是主公唯一的兒子,手下人拼了死命也得保著他安全。劉備從新野南逃時他還在繈褓之中,到劉備病亡于白帝城時,他在十七歲。無論在荊州還是在成都,他都是處於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實際上對戰爭是缺乏比較清晰的認識的。

即位為帝之後,一開始是諸葛亮,然後是費禕、蔣琬,劉禪本人不需要為行政和軍事問題操心。等到費禕、蔣琬都死了,劉禪開始自己主持朝政,他都已經四十歲了。所以,他本人並沒有應對比較複雜、困難局面的經驗,這些問題以前都是別人操心的,他只要不添亂就算是不錯了。

因為,劉禪本人和當時留守成都的蜀漢君臣都沒有應對如此嚴重的生死存亡危機的經驗,也沒有能力對敵我形勢做出冷靜分析判斷,再決定自己所應該採取的最佳選擇。從劉備入川到蜀漢滅亡,前後四十多年,成都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考驗,軍隊和老百姓都沒有進行長期堅守的大規模防禦戰的精神準備。

最後,劉禪率領蜀漢君臣在對敵人的無上恐懼甚至是崇拜的心情下,出城投降了,蜀漢就此滅亡。而此時姜維、閻宇、張翼等人的援軍正在趕來救援成都的路上。但對劉禪來說,這些都沒有必要了,反正他們也打不過鄧艾和魏軍。

往哪兒跑,要麼投降,而沒有拒城死守,等待援軍的選項。為什麼呢?

第一,說明這時候成都的留守部隊已經非常少了,而且士氣低落,人心不定,不足以組織有效的防禦。第二,連諸葛瞻父子都在前線戰死了,難道成都的留守部隊和將領中,還有誰比諸葛瞻更懂軍事嗎?所以,他們對敵軍的認識是,敵人非常強大,自己打是打不過的。

當時的主流意見是兩個,跑到東吳去,和跑到南中去。南中還有萬把人的蜀漢軍隊,而且已經在來救援成都的路上,更重要的是,南中煙瘴之地,又是蠻族區域,鄧艾軍對地理民情都不熟悉,未必敢乘勝追擊。往東吳跑就不用說了,寄人籬下,還指望著反攻,那是不太可能了。而且,歷史上東吳多次在背後拿刀子捅蜀漢,大家都還記憶猶新。

所以,這時候譙周就出來了,先是稱說天命,然後就開始分析形勢。他的判斷是,無論是去南中,還是去東吳,都是死路一條,早晚也還是得投降。尤其是去東吳,去了東吳不可能再繼續當你的皇帝,必然得向東吳稱臣,看現在這形勢,魏國滅東吳也就是時間問題,這就意味著,將來投降的時候只能是以東吳臣子的身份投降。

譙周的最後結論是,現在投降,多少還有些本錢,還只是投降一次,直接向魏軍投降,還是可以爭取點待遇的。無論去南中還是去東吳,等你的本錢都折騰完了,你再投降,那就沒什麼資本和人家談判了。所以,要投降就趁早,現在就投降。

劉禪本來是比較傾向于逃往南中的,聽了譙周這番話,感覺自己無法反駁,於是決定投降。

從劉禪和譙周的表現看,他們這時候決定投降是處於什麼狀態呢?就是已經被鄧艾軍的神勇嚇破膽了,認為鄧艾軍太厲害太強大了,是不可戰勝的,不光蜀漢軍隊根本不是對手,就是東吳軍隊,南中的蜀漢軍隊和蠻族軍隊,也都統統不是對手。

劉禪為什麼會有這種認識呢?他從出生就跟著他父親劉備顛沛流離,但整體上始終是比較安全的,畢竟他是主公唯一的兒子,手下人拼了死命也得保著他安全。劉備從新野南逃時他還在繈褓之中,到劉備病亡于白帝城時,他在十七歲。無論在荊州還是在成都,他都是處於比較安全的環境中,實際上對戰爭是缺乏比較清晰的認識的。

即位為帝之後,一開始是諸葛亮,然後是費禕、蔣琬,劉禪本人不需要為行政和軍事問題操心。等到費禕、蔣琬都死了,劉禪開始自己主持朝政,他都已經四十歲了。所以,他本人並沒有應對比較複雜、困難局面的經驗,這些問題以前都是別人操心的,他只要不添亂就算是不錯了。

因為,劉禪本人和當時留守成都的蜀漢君臣都沒有應對如此嚴重的生死存亡危機的經驗,也沒有能力對敵我形勢做出冷靜分析判斷,再決定自己所應該採取的最佳選擇。從劉備入川到蜀漢滅亡,前後四十多年,成都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考驗,軍隊和老百姓都沒有進行長期堅守的大規模防禦戰的精神準備。

最後,劉禪率領蜀漢君臣在對敵人的無上恐懼甚至是崇拜的心情下,出城投降了,蜀漢就此滅亡。而此時姜維、閻宇、張翼等人的援軍正在趕來救援成都的路上。但對劉禪來說,這些都沒有必要了,反正他們也打不過鄧艾和魏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