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紹興之旅,醉倒在千年的歲月裡

作者/ 長溝流月_

初到紹興, 不只為某個景點, 我更想近距離去觀察和感受這個城市。

騎著共用單車在市區轉了許久, 得到兩個字作為紹興印象——“慢”和“靜”。

“繁華”這樣的字眼可以說與紹興無關, 但紹興擁有的是那些只有繁華表面的城市所沒有的深沉內涵。

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 在現代化的喇叭聒躁高喊的今天, 依舊抱著古琴, 輕輕彈奏著古老悠遠的旋律。

紹興不是守舊,

它也在尋求發展, 正如絕大部分的城市一樣。

僅我目之所及, 就有許多路在修, 許多新房子在建。 可至少它一邊建設, 一邊保留了那麼多的古老文化。

我一直覺得, 比起所謂的GDP, 文化才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所在。

“小橋流水人家”是一個被用的太多以致感覺平庸的佳句。

走進紹興, 發現這個句子又重新煥發了它的神采。

說到“小橋”, 紹興是國內古橋種類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一不小心踩上的石橋竟歷經了幾百年風吹雨打;

“流水”不必說, 橋多自然是因為河流多, 是名副其實的水鄉;

“人家”呢, 看那橋邊、河邊, 古鎮許多的老房子和老街巷, 居民們古樸的生活風貌。

綜上所述, 我就私自把“小橋流水人家”判定給紹興了!

安昌古鎮

安昌古鎮在市區旁的柯橋區。 奔安昌去正因為它並不熱門, 料想遊客不會太多。

古鎮沿河兩側而建, 居民枕河而居, 時有烏篷船從石橋下穿過。

眼前之景, 我把它分為兩段:

前段是熱鬧的集市, 河邊擺滿貨攤, 是購物、喝茶、吃飯之地, 遊客也較多。 所賣最多者, 醬鴨、臘腸, 是為名產。

行至後段, 店攤及遊客漸少, 是居民安靜生活之地。

在河邊走走, 古鎮人的生活閒適悠然。 看著那些玩鬧的小孩子, 不禁羡慕起來。

作為千年古鎮,安昌自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水上婚禮和臘月節這樣的民俗活動此時可看不到。可看者,城隍殿、石雕館、中國銀行舊址和穗康錢莊。

值得一提的是宣卷館和師爺館。

宣卷是紹興古老的民間曲藝,始于宋元,而今不知傳承者有幾,只能看著展館裡泛黃的寶卷遐思。

師爺館也沒有真師爺,天下師爺以紹興為最多,故“紹興師爺”亦成一般師爺之統稱,而安昌更是紹興師爺之鄉。

西小路

西小路似乎不算景區,我也只是在閒逛之時偶然發現。

一條小河,一條小巷,行人極少,也沒有幾家商店,只有古舊的老房子。

有呂府、謝公橋等古跡,房子的牆上多繪有古鎮風情的水墨畫。

一位老人騎著舊式單車慢行在長長的石板路上,車身發出輕輕聲響,回蕩在安靜的小巷裡,讓我想起那首《從前慢》。

正是傍晚時分,坐在蒼老的石橋上,晚風掠過靜靜的水面,拂過河畔的楊柳,帶來絲絲寒意。

此時此刻,這裡的人間煙火竟給我“人煙寒橘柚”的感覺,塵世熙攘,亦有此寂寥之地。

在一面牆上看到《西小河之歌》:

有一條小河悠悠,靜靜流淌在我家門口,

橋上掛出垂柳,河上飄來輕舟,安詳 和諧 溫柔。

有一條小路悠悠,靜靜延伸在我家門口,

小巷庭院悠悠,粉牆黛瓦依舊,安詳 和諧 溫柔 ……

書聖故里

書聖王羲之故里面積很大,保存也很完整,遊客卻比較少,也沒什麼商業開發。

裡面有戒珠寺、王羲之陳列館、墨池、“學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居等。

邊上還有座小山,是為蕺山景區。

書聖故里小巷交錯,四通八達,哪裡都可出入,除展館外不需門票。

由於我所住賓館距書聖故里很近,於是前往夜遊,夜裡遊人更少。

許多居民也關起了房門,橘黃色的路燈和掛在屋簷的紅燈籠照亮著曲曲折折的巷道。

不巧遇上陣雨,只好躲在屋簷下,也算是領略真正的“雨巷”了。

書聖故里有居民兩千多戶,穿行長長窄窄的小巷,走過深深的庭院,漫步青石板路,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風貌,看看匠人們傳統的手工藝。

走著走著,就醉倒在千年的歲月裡。

魯迅故里

紹興有千年的古越文化,古文裡的會稽就是紹興。

但我心中最初的紹興印象是由魯迅的文字組成的,這位元現當代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師,可是紹興的招牌。

魯迅故里也就成了紹興最熱門的景區,銘刻著陸游和唐婉淒美愛情的沈園也在其中。

第二天早晨天空飄起了小雨,八點鐘就從賓館騎車趕往魯迅故里。

從魯迅故居和魯迅紀念館出來時,隊伍已排起了長龍,只好放棄遊三味書屋和沈園。

紹興可去之處還有東湖、蘭亭等,留些遺憾,以後再來也好。

魯迅筆下的百草園神奇有趣,他在這裡度過了天真美好的少年時光。

而今,我們看不見魯迅文章裡的黃蜂、雲雀、油蛉、斑蝥了,百草園一去不復返,還好魯迅把它最美的年華寫了下來。

在書聖故里的舊書攤上買了本魯迅的雜文集《墳》,1973年人文社本,那時的五毛標價老人賣二十倍,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紀念品的價格,而這年代感滿滿的書比普通紀念品有意義多了。

《墳》,正如魯迅所說,一面是埋葬,一面是留戀。

其實對於一個人走過的所有的路,又何嘗不是如此。

來之前,對紹興是嚮往和期待;來之後,更是喜愛和留戀。

雖然只是第一次來,但我已然鍾情於這個城市。

短暫相逢,就要離別。遺憾總有,或許也是再見的意義。

作為千年古鎮,安昌自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水上婚禮和臘月節這樣的民俗活動此時可看不到。可看者,城隍殿、石雕館、中國銀行舊址和穗康錢莊。

值得一提的是宣卷館和師爺館。

宣卷是紹興古老的民間曲藝,始于宋元,而今不知傳承者有幾,只能看著展館裡泛黃的寶卷遐思。

師爺館也沒有真師爺,天下師爺以紹興為最多,故“紹興師爺”亦成一般師爺之統稱,而安昌更是紹興師爺之鄉。

西小路

西小路似乎不算景區,我也只是在閒逛之時偶然發現。

一條小河,一條小巷,行人極少,也沒有幾家商店,只有古舊的老房子。

有呂府、謝公橋等古跡,房子的牆上多繪有古鎮風情的水墨畫。

一位老人騎著舊式單車慢行在長長的石板路上,車身發出輕輕聲響,回蕩在安靜的小巷裡,讓我想起那首《從前慢》。

正是傍晚時分,坐在蒼老的石橋上,晚風掠過靜靜的水面,拂過河畔的楊柳,帶來絲絲寒意。

此時此刻,這裡的人間煙火竟給我“人煙寒橘柚”的感覺,塵世熙攘,亦有此寂寥之地。

在一面牆上看到《西小河之歌》:

有一條小河悠悠,靜靜流淌在我家門口,

橋上掛出垂柳,河上飄來輕舟,安詳 和諧 溫柔。

有一條小路悠悠,靜靜延伸在我家門口,

小巷庭院悠悠,粉牆黛瓦依舊,安詳 和諧 溫柔 ……

書聖故里

書聖王羲之故里面積很大,保存也很完整,遊客卻比較少,也沒什麼商業開發。

裡面有戒珠寺、王羲之陳列館、墨池、“學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居等。

邊上還有座小山,是為蕺山景區。

書聖故里小巷交錯,四通八達,哪裡都可出入,除展館外不需門票。

由於我所住賓館距書聖故里很近,於是前往夜遊,夜裡遊人更少。

許多居民也關起了房門,橘黃色的路燈和掛在屋簷的紅燈籠照亮著曲曲折折的巷道。

不巧遇上陣雨,只好躲在屋簷下,也算是領略真正的“雨巷”了。

書聖故里有居民兩千多戶,穿行長長窄窄的小巷,走過深深的庭院,漫步青石板路,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風貌,看看匠人們傳統的手工藝。

走著走著,就醉倒在千年的歲月裡。

魯迅故里

紹興有千年的古越文化,古文裡的會稽就是紹興。

但我心中最初的紹興印象是由魯迅的文字組成的,這位元現當代文學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師,可是紹興的招牌。

魯迅故里也就成了紹興最熱門的景區,銘刻著陸游和唐婉淒美愛情的沈園也在其中。

第二天早晨天空飄起了小雨,八點鐘就從賓館騎車趕往魯迅故里。

從魯迅故居和魯迅紀念館出來時,隊伍已排起了長龍,只好放棄遊三味書屋和沈園。

紹興可去之處還有東湖、蘭亭等,留些遺憾,以後再來也好。

魯迅筆下的百草園神奇有趣,他在這裡度過了天真美好的少年時光。

而今,我們看不見魯迅文章裡的黃蜂、雲雀、油蛉、斑蝥了,百草園一去不復返,還好魯迅把它最美的年華寫了下來。

在書聖故里的舊書攤上買了本魯迅的雜文集《墳》,1973年人文社本,那時的五毛標價老人賣二十倍,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紀念品的價格,而這年代感滿滿的書比普通紀念品有意義多了。

《墳》,正如魯迅所說,一面是埋葬,一面是留戀。

其實對於一個人走過的所有的路,又何嘗不是如此。

來之前,對紹興是嚮往和期待;來之後,更是喜愛和留戀。

雖然只是第一次來,但我已然鍾情於這個城市。

短暫相逢,就要離別。遺憾總有,或許也是再見的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