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媽媽喊我回家吃水餃

媽媽喊我回家吃水餃

母親知道近期我們單位取消了節假日和休息日, 我要天天上班, 中午打電話說:平時顧不上你, 中秋了,

來家裡吃個現成飯吧。 疑慮我會擔心給她添麻煩, 藉故推辭, 一再強調水餃已經包好, 且包了兩大案板, 二三百個, 足夠吃好幾頓。 

前段時間, 父親生病住院一個月, 母親陪護, 擔心、焦慮、害怕, 天天夜裡睡不著覺, 熬的臉皮發黃, 眼眶下陷, 顴骨高聳, 頭髮乾枯, 牙齒脫落, 每件衣服穿在她身上都晃晃悠悠像唱大戲的……其實即便沒有父親住院, 母親在家裡也屬於操勞過度的一類, 一天做八頓飯, 照顧孩子, 打掃衛生, 洗衣服, 喂雞鴨, 打理菜園子……她的心已經被她的日子塞的滿滿的, 堵的死死的。 甚至自己有偏頭疼、牙齦腫痛、低血糖、腸節炎、腰疼腿腫的毛病, 她都來不及感覺, 老天爺不給她留一分鐘她自己愛惜自己的時間。 真的不忍心去吃整日裡忙的焦頭爛額母親的熱乎飯,

雖然我心裡天天都念想著。

一進家門, 我就看到一大碗冒著熱氣的水餃已經擺在桌子上, 筷子整齊地依放在碗沿兒旁, 一份青翠的生菜搭配著“白臉”的水餃, 煞是好看。 母親每次都是這樣, 給孩子們準備飯菜, 一定是有菜有湯, 盛好上桌, 然後, 她就眼巴巴地等著來吃飯的孩子。 看著吃飯的孩子, 她常把一張因太瘦皮肉鬆弛的臉頰笑成菊花的樣子。 每次看到母親看著孩子吃飯自己心滿意足的樣子, 我的每個細胞都酸的像泡進了陳年老醋裡。

母親的眼睛又充滿了愛和疼惜, 臉上又露出菊花兒般的滿足。 我嘴裡咀嚼著水餃, 嗓子眼裡滾燙滾燙的, 熱的眼淚直往外冒, 但我哼著鼻子揉揉眼睛,

忍住, 就著水餃, 把嘴裡那團熱乎乎的東西硬生生地吞進胃裡, 碎成一腔“熱流”奔湧。

有句話說的好, 苦吃多了, 一點兒甜就顯出來了。 這麼多年, 媽媽就是依靠生活裡那點微不足道、幾盡虛無的甜, 走過她繁忙而瑣碎的每一天。 她用堅強、執著、善良、包容、仁慈和無私的愛, 攆著小碎步, 亦步亦趨, 小心謹慎地趟過她生命的涓涓細流。

母親少年喪父, 當時她最小的妹妹才只會撅著屁股在地上胡亂爬行, 爬到已“魂歸故里”的外祖父屍體旁, 拉扯蓋在外祖父身上的白裹布。 母親抱住她的小妹妹, 把妹妹的小手緊緊地攥在她自己還沒長大的手心兒裡, 頭埋進妹妹爬髒的小罩衣裡, 嚎啕大哭。 外祖父匆匆走了, 留下四十多歲的外祖母帶著六個都沒成年的孩子。

十七歲的母親是老大, 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個失去了“男主角”家庭的主心骨和挑擔者。 為弟弟娶媳婦, 蓋房子;幫妹妹找婆家, 攢彩禮, 母親二十八才把自己嫁出娘家門。 有時候, 跟母親聊起她年輕的日子, 覺得心疼, 為她抱屈。 而母親每次都是笑著更正說:人都是來吃苦的。

是呀, 人都是來吃苦的。 因母親這句話, 我狠心逼了自己一把, 就考上了大學。 人都是來吃苦的, 所以我把值夜班、加班加點的日子, 當做對自己意志的錘煉。 人都是來吃苦的, 所以我把複雜的人際看成自己心智啟蒙的導師。 人都是來吃苦的, 所以我把工作、生活的種種挫折當做成功的“墊腳石”。 這是母親教給我的第一個人生智慧——堅強。

人是應該學會接受和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無論喜怒哀樂, 還是酸甜苦辣,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 偶爾聽到別人對母親弟弟、我的舅舅不孝的評論。 少不更事, 對舅舅頓生“敵意”, 並將別人的評頭論足原原本本地說給母親聽。 母親一直聽我“義憤填膺”, 期間沒有插一句話, 直到我喋喋不休“發洩”完畢。 母親只淡淡的一句:哪有不想孝敬的兒女, 只是各家有各家的難處。 很長一段時間, 我對母親這種“是非不分”的措辭很是費解, 直到我結了婚, 與自己的兄弟姊妹成了親戚, 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這句話的深刻涵義。 就像龍應台先生說的, 所謂父母子女, 就是父母深情地盯著兒女漸行漸遠的背影, 望兒女平安幸福;也是兒女牽掛地遠眺著父母的背影,祝父母健康長壽。方式方法不一,終極目標一致。突然覺得母親像個哲人,她告訴我“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其實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需要原諒、理解和包容。兄弟姊妹是這樣,街坊鄰里是這樣,同事朋友是這樣,人人都是這樣。

母親沒有享受過全日制教育,說不清上了幾天夜校,估計也沒幾天。但母親對生活的敬畏和忠誠,常讓我想起孔聖人的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已”。母親不是個有知識的人,但她是個有學識、有見解、有主見、有涵養、有智慧的人。這或者就是孔夫子筆下的“文化人”吧。

又是中秋月圓時,吃著母親親手包的水餃,想著母親淒美而溫暖的故事,覺得自己又長大了一點。(唐麗)

唐麗

作者簡介:

唐麗,女,公安民警,熱愛事業,喜愛文學,熱衷國學。工作間隙,堅持讀書,勤于寫作,文章多見於公安內部刊物;散見於《山東商報》、《山東文學》、《濟寧日報》等雜誌報刊。

望兒女平安幸福;也是兒女牽掛地遠眺著父母的背影,祝父母健康長壽。方式方法不一,終極目標一致。突然覺得母親像個哲人,她告訴我“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其實就是說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需要原諒、理解和包容。兄弟姊妹是這樣,街坊鄰里是這樣,同事朋友是這樣,人人都是這樣。

母親沒有享受過全日制教育,說不清上了幾天夜校,估計也沒幾天。但母親對生活的敬畏和忠誠,常讓我想起孔聖人的話“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已”。母親不是個有知識的人,但她是個有學識、有見解、有主見、有涵養、有智慧的人。這或者就是孔夫子筆下的“文化人”吧。

又是中秋月圓時,吃著母親親手包的水餃,想著母親淒美而溫暖的故事,覺得自己又長大了一點。(唐麗)

唐麗

作者簡介:

唐麗,女,公安民警,熱愛事業,喜愛文學,熱衷國學。工作間隙,堅持讀書,勤于寫作,文章多見於公安內部刊物;散見於《山東商報》、《山東文學》、《濟寧日報》等雜誌報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