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解決問題有套路,這些設計思維的秘訣練起來!

“設計思維”聽著像個高大上的新詞, 但實際卻是各行各業都需要用到的一種思維方式, 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把它歸納成一套系統的方法論後, 迅速風靡了全球高校和中小學, 走進了孩子們的課堂。

它引導孩子們以“人的需求”為中心, 通過團隊合作, 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具體點說, 就是由老師提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或亟待解決的某種情形, 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 一步步提出並完善創意, 最後得到可以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方法原型。

設計思維的實施步驟

這次海碼爸爸X浙大國際設計學院的設計思維課程, 提出的問題是如何防止兒童被拐。

孩子們在張克俊教授的指導下, 運用設計思維的套路, 提出各種創新的想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 通過面對面採訪, 收集對象的真實需求;通過“頭腦風暴”, 寫下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新奇點子,

打破慣有思維的局限;最後, 一起動手把腦子中的想法畫出來, 形成一個可執行可操作的方案, 並進行測試改進。

設計思維開課前, 很多家長問人在外地怎麼參與本次課程?我把張克俊教授在課堂上的乾貨, 以及相關網路資源整理成文。 以供家長們在家也可以引導孩子用設計思維的方式去做事情, 很多套路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訓練起來。

1、兩個方法, 快速進入同理心模式

“同理心”是設計思維中的第一步, 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同理心是一種設身處地體會他人感受的思考方式。 它能幫助孩子們體會和體諒別人的立場。

你可以用2個常見方法, 可以幫助孩子快速進入“同理心”模式:

方法1:採訪

本次課程中, 張教授就用採訪的方式讓孩子們去體會別人對於這個問題的想法和立場。

組員們採訪了老師、採訪了家長。

這種“5個W, 1個H”的採訪模式, 能讓孩子更高效地收集自己想要的資訊。

針對這個問題舉個例子。

Who?你最怕誰拐走孩子?

What?為了防止兒童被拐, 你會怎麼做?

When?你覺得什麼時候容易發生孩子被拐的事兒?

Where?在哪兒最容易發生孩子被拐的事兒?

Why?為什麼?

How did it look?How did they do?How did you feel??壞人可能有什麼特徵?會怎麼哄騙孩子走?你什麼感受?……

採訪家長, 瞭解用戶需求

方法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讓人們得以親身體驗物件的處境, 用感同身受, 代替主觀臆測。 這種思考會比“我以為...”要深刻得多。

角色扮演可以有多種方式, 例如母親節時, 有些學校會開展讓孩子體驗肚子揹球或是揹娃娃的活動, 讓孩子親身感受媽媽身懷六甲時, 無法行動自如的不便和辛苦。

又比如, 我們經常鼓勵孩子參與公益, 説明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卻極少引導孩子思考“我給別人的説明, 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嗎?”比如災區的人們更需要食物和被褥, 我們卻一廂情願給人家寄去舊衣服(有些甚至都沒有消毒乾淨), 到頭來也只是感動了自己。

愛心捐助的衣服, 真的是別人需要的嗎?

2、學會發現真實問題, 並且重新定義它

設計思維的第二步, 就是要“正確地定義問題”。

它的意思是, 明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並用一句很精簡的話告訴別人, “你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個方法也經常用在互聯網公司中,一個成功的專案就要求創業者能用一句話描述出專案要做什麼。

4個小組為用戶畫像,定義出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有一個常用句式——“How might we……”(我們該如何……):我們該(如何),為(誰),做點(什麼),好解決(什麼問題)?

來,做個練習題,這也是美國“天賦教育”(相當於我們的尖子班)的一道經典的領導力訓練題:

“假設在2097年,你和你的太空船機組成員正執行一次百年宇宙飛行的使命。著陸時,卻遇到了問題:你們降落在錯誤的著陸點上。在測量設備全毀的情況下,你將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

用“How might we……”的句式,我們會找到問題的核心,從“我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的焦慮中集中到“我如何收集盡可能多資料,儘快確定地理位置,聯繫救援”上。

3、學會提出更多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法

運用同理心和進行定義都是在“發現問題”,從“頭腦風暴”開始,孩子進入“解決問題”階段。

所謂“頭腦風暴”,要求孩子盡可能多地寫下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創意點子,不拒絕任何瘋狂的想法。但可不是單單坐在那裡撓著頭皮苦思冥想,有很多技巧幫助孩子衝破固有思維的局限,想出新點子。

在家裡,這些方法就特別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來頭腦風暴。

方法1:右腦遊戲

給每個孩子一張紙,上面畫滿空白圓圈。這些圓圈你會聯想到什麼呢?……

要求:在3分鐘內,把空白圓圈畫成可識別的物品。

參與課程的孩子完成的右腦遊戲

方法2:自由聯想

思維導圖的“樹狀圖”就特別適合用來收集發散的想法,比如,設置中心詞為“月圓”,你能想到什麼呢?寫在旁邊。

方法3:強制聯想法

和“自由聯想”不同,“強制聯想法”把兩個毫無關係的事物放在一起,強迫尋找聯結點,並把聯想過程記錄下來。並找出最合邏輯、合需求的過程。比如下圖,把燈泡和球鞋放在了一起:

強制類比能給我們很多靈感,比如鋸子借鑒了茅草邊的鋸齒,雨傘借鑒了香菇的形狀。

經過這個小練習,孩子們開始頭腦風暴如何解決用戶需求。一下子想出了幾十個個點子,該怎麼篩選呢?

首先,先把點子分類。

再進行投票,選出三個點子:

安全的,能實現的;

有意義的,大家都很喜歡的;

有風險,短期不能實現,但一旦實現有摧枯拉朽之效果......;

在這個方法下,孩子們想出的點子最後都只剩1-2個點子,成為設計方案的核心。

4、用任何你想得到的工具,構建原型

最後兩個步驟——“原型製作”和“測試”,經常是結伴出現的。

所謂“原型製作”,就是動手把腦子中的想法製作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模型。不用拘泥於哪種特定的工具,只要孩子喜歡,圖紙繪畫設計,或者利用樂高、橡皮泥,也可以是模具、3D列印、或者Scratch、minecraft都可以用來做原型設計。

參與課程的孩子用圖文闡述原型

設計思維方法論不僅能讓孩子檢驗自己構想的方案是不是具有真實的可操作性,更能幫助孩子打破“固有思維”,把想像力和創造力應用到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而不是紙上談兵。可以說,這種思維邏輯和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於孩子是終身受益的。

(部分內容來源於少年商學院)

“你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個方法也經常用在互聯網公司中,一個成功的專案就要求創業者能用一句話描述出專案要做什麼。

4個小組為用戶畫像,定義出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有一個常用句式——“How might we……”(我們該如何……):我們該(如何),為(誰),做點(什麼),好解決(什麼問題)?

來,做個練習題,這也是美國“天賦教育”(相當於我們的尖子班)的一道經典的領導力訓練題:

“假設在2097年,你和你的太空船機組成員正執行一次百年宇宙飛行的使命。著陸時,卻遇到了問題:你們降落在錯誤的著陸點上。在測量設備全毀的情況下,你將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

用“How might we……”的句式,我們會找到問題的核心,從“我如何率領團隊走出絕境”的焦慮中集中到“我如何收集盡可能多資料,儘快確定地理位置,聯繫救援”上。

3、學會提出更多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法

運用同理心和進行定義都是在“發現問題”,從“頭腦風暴”開始,孩子進入“解決問題”階段。

所謂“頭腦風暴”,要求孩子盡可能多地寫下腦海中一閃而過的創意點子,不拒絕任何瘋狂的想法。但可不是單單坐在那裡撓著頭皮苦思冥想,有很多技巧幫助孩子衝破固有思維的局限,想出新點子。

在家裡,這些方法就特別適合家長和孩子一起來頭腦風暴。

方法1:右腦遊戲

給每個孩子一張紙,上面畫滿空白圓圈。這些圓圈你會聯想到什麼呢?……

要求:在3分鐘內,把空白圓圈畫成可識別的物品。

參與課程的孩子完成的右腦遊戲

方法2:自由聯想

思維導圖的“樹狀圖”就特別適合用來收集發散的想法,比如,設置中心詞為“月圓”,你能想到什麼呢?寫在旁邊。

方法3:強制聯想法

和“自由聯想”不同,“強制聯想法”把兩個毫無關係的事物放在一起,強迫尋找聯結點,並把聯想過程記錄下來。並找出最合邏輯、合需求的過程。比如下圖,把燈泡和球鞋放在了一起:

強制類比能給我們很多靈感,比如鋸子借鑒了茅草邊的鋸齒,雨傘借鑒了香菇的形狀。

經過這個小練習,孩子們開始頭腦風暴如何解決用戶需求。一下子想出了幾十個個點子,該怎麼篩選呢?

首先,先把點子分類。

再進行投票,選出三個點子:

安全的,能實現的;

有意義的,大家都很喜歡的;

有風險,短期不能實現,但一旦實現有摧枯拉朽之效果......;

在這個方法下,孩子們想出的點子最後都只剩1-2個點子,成為設計方案的核心。

4、用任何你想得到的工具,構建原型

最後兩個步驟——“原型製作”和“測試”,經常是結伴出現的。

所謂“原型製作”,就是動手把腦子中的想法製作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模型。不用拘泥於哪種特定的工具,只要孩子喜歡,圖紙繪畫設計,或者利用樂高、橡皮泥,也可以是模具、3D列印、或者Scratch、minecraft都可以用來做原型設計。

參與課程的孩子用圖文闡述原型

設計思維方法論不僅能讓孩子檢驗自己構想的方案是不是具有真實的可操作性,更能幫助孩子打破“固有思維”,把想像力和創造力應用到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而不是紙上談兵。可以說,這種思維邏輯和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對於孩子是終身受益的。

(部分內容來源於少年商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