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一下,我是你不認識的《弟子規》

千龍網綜合 杭州有個學校的一年級, 9月份竟然一整月沒上“正課”, 國慶過後才開始上語文的“天地人”。 那麼, 你可能要問, 這一個月他們做什麼呢?

答案是他們都在玩!軍訓站軍姿, 低碳科技館看球幕電影, 孔廟入泮禮, 讀《三字經》, 聽《弟子規》故事, 唱《上學歌》、《上課歌》, 還種了一盆大蘿蔔……孩子們玩的high。

但對於這一個月學的內容, 網友們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網友們的聲音有褒有貶, 但其中對《弟子規》的爭論最大, 也許大家都有自己的解讀吧。 為此, 我們搜尋了很多資料, 希望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解讀。

《弟子規》究竟是本什麼書

《弟子規》不是國學經典, 更非一字不能改, 各個時期對其都有適應時代的改編。

在當今推廣“國學”的活動中, 《弟子規》成為一本備受推崇的教材, 被冠之以“國學經典”的名目而大量出版, 在大眾媒體中廣為傳播, 並且進入了中小學和民間私塾。 《弟子規》到底是一本什麼書?是否可以稱之為“國學經典”?對此, 一方面要從文獻學角度, 梳理這本書形成及流傳的資料;一方面要從閱讀史的角度, 認識這本書的內容被後人如何解讀及其受到政治、文化、媒介等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的過程。

首先, 《弟子規》不是國學經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 最初由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1647-1729)編纂, 後經清代賈存仁修訂, 改名《弟子規》。 雖然後人將《弟子規》與“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提並論,

實際上《弟子規》不是一般童蒙讀物, 其內容主要參考了宋代理學家朱熹所編纂的《小學》、《童蒙須知》。 朱熹根據童蒙養正的宗旨, 摘錄儒家典籍中有關道德禮儀的句子、名人治家教子的格言等, 重新彙編, 羅列為具體條規。 《童蒙須知》開篇就說明:“夫童蒙之學, 始於衣服冠履, 次及言語步趨, 次及灑掃涓潔, 次及讀書寫文字, 及有雜細事宜, 皆所當知, 今逐目條列, 名曰‘童蒙須知’。 ”《弟子規》中所列舉的各種具體規矩就吸納了上述內容, 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之類, 屬於朱熹所謂“衣服冠履”方面;“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之類, 屬於朱熹所謂“讀書寫文字”方面。

朱熹一派的理學家先後對《小學》《童蒙須知》進行改編,

曾採用過五言(陳淳《小學詩禮》)、三言(李毓秀《弟子規》)及四言(羅澤南《小學韻語》)等韻語形式, 刪減或裁剪原文的語句, 使兒童便於誦讀記憶。 當時的改編者和私塾教師自然清楚這些童蒙讀物的內容來源, 不會將片段的韻語稱為經典本身, 否則就不會一再加以改編了。 今天的學者也不妨從儒家經典中取其精華,編寫新的“小學”讀本, 或者對《弟子規》稍加改編。 但有人說《弟子規》一字不能改, 否則就不是國學經典了, 這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其次, 《弟子規》並非必讀的儒家經典。 古代教育對小學、大學有明確區分, 所謂小學屬於八歲開始的“童蒙之學”, 主要學習的是為人弟子在言行舉止方面的規矩,

而十五歲時開始學習儒家經典。 元代人程瑞禮規定私塾讀書的日程是, 自八歲入學之後,先讀朱熹《小學》;在十五歲後“依朱子法讀《四書》注”。 這種讀取順序, 早在宋人編纂的《三字經》中已有說明:“唯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然後讀《孝經》、讀“五經”等。 晚清理學家羅澤南的《小學韻語》也寫到:“《小學》一書, 做人樣子, 兒曹誦讀, 當自此始。 《小學》既終, 四書宜知, 四子之書, 五經階梯。 ”如果說朱熹所閱讀的儒家經典是原文本, 其《小學》是對儒家經典的摘錄和彙編, 而後人參考朱熹《小學》而改編的童蒙讀物, 已經是第三層次了。 所以, 《弟子規》本身只是一種童蒙讀物, 或者說是儒家通俗讀本, 而不能稱之為儒家經典。

晚清民國時期, 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教育體系根本變革的大背景下,

關於中小學生是否應該讀經的問題, 曾經有過多次論爭。 1904年初頒佈的《奏定學堂章程》, 規定中小學堂皆設讀經講經科, 初等小學堂講授《孝經》、《四書》、《禮記》節本, 其中並無《弟子規》。 1912年初頒佈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小學讀經科一律廢止”。 1935年關於中小學是否應該讀經再次引發論爭。 無論爭論各方的觀點如何, 所謂讀經都是指儒家經典而言, 傳統的童蒙讀物是不在其列的。 同樣, 關於“國學”是什麼, 是否應該提倡國學, 學術界也有過爭論。 1923年初胡適、梁啟超相繼為留學生開列了“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其中所列舉的都是中國文史方面的典籍, 根本不可能雜入通俗淺近的童蒙讀物。 那一時期出版的數十種“國學概論”中也沒有《弟子規》的位置。 由此來看,在當今的“國學”熱潮中,出版社將《弟子規》等童蒙讀物一律冠之以“經典”、“國學”,甚至加上“不能不讀”的標籤,是缺少歷史依據的“炒作”。

“《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麼讀”

這時,家長又開始著急,我家寶貝已經開始背誦了,怎麼辦?您別著急,其實“《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麼讀”。

“我既不贊同對它推崇備至,也反對一些人無底線地貶斥。在我看來,《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樣讀。”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表示。

在徐梓看來,作為傳統蒙學文本,《弟子規》過去被稱為“開蒙養正之上乘”,《弟子規》的編寫和在啟蒙的課堂上使用,是為了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其中很多行為規範,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的,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長上、凡事謹慎、努力學習等等。但它要培養的是傳統社會的“君子”,而難以教育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公民。從全篇來看,其中有太多禁絕的內容,短短的1080字中,就有43個“勿”字,這顯然會壓抑孩子活潑的天性。

“總體而言,孩子讀讀也無妨。現代公民素養與傳統的君子德性,並不對立。”徐梓最擔心的是現在的教育內容選擇不當,教育方式不得法,戕害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果過早地背經,單純地背經,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當他們成人之後,也不會對傳統文化有親切感,依然選擇遠離經典。

“現在很多批評《弟子規》和傳統文化的人,他們既不懂教育,也不瞭解傳統文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一味批判。外人一看他們教授的頭銜,就信從他們武斷的說法,而不知道專家、教授也是有分工的。”徐梓告訴早報記者。

北京大學哲學院教授樓宇烈則認為,所有禮儀的目的,都是表達內心對他人的尊敬。如果我們糾纏於形式,不關注形式背後的意義,就很難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現在對待傳統文化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把它簡單地分為精華和糟粕,這在大家對待《弟子規》上也可看到。”徐梓認為,如果只是讓孩子們機械地背誦《弟子規》,單純地接受,這也有失教育的本意。

反對誦讀《弟子規》態度很堅決

贊同誦讀《弟子規》理由很充分

反對誦讀《弟子規》態度很堅決

提示:強制灌輸不可取,許多內容很腐朽

反對兒童誦讀《弟子規》的受訪者儘管占比不高,但態度堅決。其反對的理由為,有近4成受訪者表示,《弟子規》充斥著“勿”等教訓口吻的詞,這樣的方法不是現代教育應該採用;35.2%的受訪者則認為,其中許多內容很腐朽;3成的受訪者認為,誦讀這樣的讀本,會扼殺孩子的天性;還有超2成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培養奴性的讀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17.1%的受訪者坦承,反對誦讀的原因是怕自己的孩子成為“正人君子”,而這個社會做君子是要吃虧的。

相比一些專家痛斥《弟子規》是“大毒草”,“打死不讀《弟子規》”等言語,受訪者的態度還是比較平和。反對兒童誦讀《弟子規》的受訪者有一個共同觀點,就是《弟子規》不適合如今的社會現實。

贊同誦讀《弟子規》理由很充分

提示:超6成受訪者認為是經典讀物

近2成受訪者認為無須太緊張

贊同誦讀《弟子規》的受訪者中,有67.8%受訪者認為,書中的一些禮數值得學習; 有67.1%的受訪者認為,《弟子規》屬於“國學經典”,應該讓孩子學習。持這一觀點的為北京受訪者最多,達到70%;也有近2成的受訪者認為,孩子隨便念念,開券有益,不必過於緊張。有超6成受訪者認為一冊千字文的蒙學讀本是“國學經典”,這出乎不少人意料。為此,我們對持這一觀點的部分受訪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訪談。受訪者李先生表示:“《弟子規》應該屬於國學的經典。當然,它不是那種振聾發聵,引領思想的經典。而是將中國的傳統思想,行為規範,用兒童能夠接受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兒童教育而言,《弟子規》是蒙學的經典。”

而受訪者陳女士是“隨便念念,開券有益,無需緊張”的觀點支持者,她認為:“《弟子規》就是一本兒童讀本,小孩子念念,學點禮貌,不是壞事。我弄不明白,這麼一本小冊子,被稱為‘大毒草’,有點‘恐怖’。”教外孫念《弟子規》的顧女士也認為,讓小囡讀讀背背蠻有意義的,不僅可以識字,而且可以讓他養成好習慣。

小編來看,從童蒙養正的角度,讓兒童閱讀《弟子規》也是有意義的,但是,對童蒙讀物的價值應該參照歷史,加以辨析,不能過分拔高。

您說呢?

由此來看,在當今的“國學”熱潮中,出版社將《弟子規》等童蒙讀物一律冠之以“經典”、“國學”,甚至加上“不能不讀”的標籤,是缺少歷史依據的“炒作”。

“《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麼讀”

這時,家長又開始著急,我家寶貝已經開始背誦了,怎麼辦?您別著急,其實“《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麼讀”。

“我既不贊同對它推崇備至,也反對一些人無底線地貶斥。在我看來,《弟子規》可以讀,但要看怎樣讀。”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表示。

在徐梓看來,作為傳統蒙學文本,《弟子規》過去被稱為“開蒙養正之上乘”,《弟子規》的編寫和在啟蒙的課堂上使用,是為了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其中很多行為規範,放在今天也是可以的,比如孝敬父母、尊重長上、凡事謹慎、努力學習等等。但它要培養的是傳統社會的“君子”,而難以教育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公民。從全篇來看,其中有太多禁絕的內容,短短的1080字中,就有43個“勿”字,這顯然會壓抑孩子活潑的天性。

“總體而言,孩子讀讀也無妨。現代公民素養與傳統的君子德性,並不對立。”徐梓最擔心的是現在的教育內容選擇不當,教育方式不得法,戕害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果過早地背經,單純地背經,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當他們成人之後,也不會對傳統文化有親切感,依然選擇遠離經典。

“現在很多批評《弟子規》和傳統文化的人,他們既不懂教育,也不瞭解傳統文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之外,一味批判。外人一看他們教授的頭銜,就信從他們武斷的說法,而不知道專家、教授也是有分工的。”徐梓告訴早報記者。

北京大學哲學院教授樓宇烈則認為,所有禮儀的目的,都是表達內心對他人的尊敬。如果我們糾纏於形式,不關注形式背後的意義,就很難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現在對待傳統文化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把它簡單地分為精華和糟粕,這在大家對待《弟子規》上也可看到。”徐梓認為,如果只是讓孩子們機械地背誦《弟子規》,單純地接受,這也有失教育的本意。

反對誦讀《弟子規》態度很堅決

贊同誦讀《弟子規》理由很充分

反對誦讀《弟子規》態度很堅決

提示:強制灌輸不可取,許多內容很腐朽

反對兒童誦讀《弟子規》的受訪者儘管占比不高,但態度堅決。其反對的理由為,有近4成受訪者表示,《弟子規》充斥著“勿”等教訓口吻的詞,這樣的方法不是現代教育應該採用;35.2%的受訪者則認為,其中許多內容很腐朽;3成的受訪者認為,誦讀這樣的讀本,會扼殺孩子的天性;還有超2成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培養奴性的讀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17.1%的受訪者坦承,反對誦讀的原因是怕自己的孩子成為“正人君子”,而這個社會做君子是要吃虧的。

相比一些專家痛斥《弟子規》是“大毒草”,“打死不讀《弟子規》”等言語,受訪者的態度還是比較平和。反對兒童誦讀《弟子規》的受訪者有一個共同觀點,就是《弟子規》不適合如今的社會現實。

贊同誦讀《弟子規》理由很充分

提示:超6成受訪者認為是經典讀物

近2成受訪者認為無須太緊張

贊同誦讀《弟子規》的受訪者中,有67.8%受訪者認為,書中的一些禮數值得學習; 有67.1%的受訪者認為,《弟子規》屬於“國學經典”,應該讓孩子學習。持這一觀點的為北京受訪者最多,達到70%;也有近2成的受訪者認為,孩子隨便念念,開券有益,不必過於緊張。有超6成受訪者認為一冊千字文的蒙學讀本是“國學經典”,這出乎不少人意料。為此,我們對持這一觀點的部分受訪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訪談。受訪者李先生表示:“《弟子規》應該屬於國學的經典。當然,它不是那種振聾發聵,引領思想的經典。而是將中國的傳統思想,行為規範,用兒童能夠接受的語言,表達出來。就兒童教育而言,《弟子規》是蒙學的經典。”

而受訪者陳女士是“隨便念念,開券有益,無需緊張”的觀點支持者,她認為:“《弟子規》就是一本兒童讀本,小孩子念念,學點禮貌,不是壞事。我弄不明白,這麼一本小冊子,被稱為‘大毒草’,有點‘恐怖’。”教外孫念《弟子規》的顧女士也認為,讓小囡讀讀背背蠻有意義的,不僅可以識字,而且可以讓他養成好習慣。

小編來看,從童蒙養正的角度,讓兒童閱讀《弟子規》也是有意義的,但是,對童蒙讀物的價值應該參照歷史,加以辨析,不能過分拔高。

您說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