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痛!黃河水清了,但傳來一個壞消息……

你知道嗎?

世界上輸沙量最多、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黃河, 水清了!

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

持續時間之長遠超記載,

史所罕見。

九曲黃河第一彎。

黃河壺口瀑布飛濺的水霧在陽光下形成美麗的彩虹。

甘肅劉家峽水庫調低水位為汛期騰出防汛庫容。

流經河南省開封市境內的黃河。

左圖:黃河支流洛河岸邊河南省伊川縣城關鎮古城村的農民在搶種水稻。 右圖:遊客在山西平陸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觀賞大天鵝。

而就在昨天,

一位唯願“黃河流碧水”的老人走了……

唯願“黃河流碧水”的老人走了

中共黨員、我國著名土壤學與水土保持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家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勞動模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朱顯謨同志, 因病於2017年10月11日上午10時在西安逝世, 享年102歲。

朱顯謨先生畢生致力於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研究與實踐, 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

為了心中“黃河清”的夢想, 半個多世紀以來, 朱顯謨先生默默奉獻在廣袤的黃土高原, 為我國黃土高原治理與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曾先後獲得5項國家及省部級成果獎, 並獲得首屆中科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陝西省勞動模範、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曾被視為“離經叛道”

朱顯謨從小生長在上海崇明農村,早早便體驗了民間之疾苦,稼穡之艱難。

“民以食為天,有土斯有糧。”少時的朱顯謨看到了古老耕作方法的艱苦和收穫甚微帶給農民的悲涼,萌發了長大後改變農業落後狀況的念頭,並由此立下了當一名科學農民的志向。

中學畢業後,他毅然考取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在大學後期選擇了土壤肥料專業,從此一生投入到改良土壤的使命中。

朱顯謨不迷信書本、凡事都要探個究竟的習慣。多年來,他在土壤發生和地理分佈、土壤侵蝕及其防治方面不斷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既不符合傳統,也不適應潮流,曾被稱之為“離經叛道”或被斥之為“標新立異”。經過實踐檢驗,他提出的許多觀點都被證明是正確的。

前蘇聯著名土壤學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過程與風化過程同時同地進行的理論,曾經是指導中國學者進行土壤發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但朱顯謨通過對太白山岩生植物的演替和原始成土過程進行系統研究,提出該理論僅適於塊狀岩體上進行的與陸生生物進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階段,並首次把從岩生微生物到高等植物為止這一段的成土過程稱為原始成土過程,把由此形成的土壤稱為原始土壤。

朱顯謨這些關於原始成土過程的研究,發展和豐富了原有的關於土壤形成過程的理論,被稱為“朱氏成土學說”。

治理“28字方略” 一生盼望“黃河清”

多年來,朱顯謨心中一直有個夢叫“黃河清”。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但因位於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每年13億多噸的水土流失而使之成為顏色鮮明的“黃河”,特別是西元8世紀以後,黃河下游氾濫、決口、遷徙次數增加,災害頻繁,成為一條害河。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治黃建設成就斐然,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並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患未根本消除。

朱顯謨一貫認為治黃問題實質上是黃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問題。“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造成了長期以來‘廣種薄收,薄收更廣種’,下游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險,越險越加’‘河床愈高,斷流上溯愈快,歷時更長’的惡性循環。”

上世紀80年代,在累積40餘年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規律認識與水土保持等科學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朱顯謨提出了著名的“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原、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28字方略”的重大科學意義在於:它以黃土的形成和發展的理論為基礎,反映了用科技促進區域生態經濟建設的思想,是黃土高原脫貧致富的科學依據;同時,這一理論從原始土壤演變過程的形成機制上形成了“土壤水庫”學說。

這“28字”已被無定河、延河流域治理和國家科技攻關任務的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區廣泛採用,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並被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採納。

“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為了這個夢,他從未停止對黃土的研究。朱顯謨曾在88歲時表示:“倘若一切順利,不再出現反復,像我這樣年近古稀的人,也許還能看到‘黃河流碧水’呢!”

黃河真的清了

1、據5月實測資料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2、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河段是清的

3、生態建設工程、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是黃河泥沙銳減的重要原因

4、近期入黃泥沙銳減不能代表今後趨勢,對未來來沙量估計不宜過於樂觀:

①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有局限,若發生超量級降雨,水土流失反而會加大

②大洪水幾率增加,一旦決口,可能引發改道

③“小水小沙”隱患重重,清水下泄給未來防洪造就一個新險局

5、黃河治理應保持戰略定力,防止受局部和短時期變化影響產生戰略誤判

5月中下旬,記者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採訪,看到了一條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黃河。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

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潼關水文站控制了黃河91%的流域面積、90%的徑流量和幾乎全部泥沙含量資料。據5月實測資料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黃河壺口瀑布於7 月27 日迎來今年最大洪峰。

從開封直至入海口,黃河變黃;但與10多年前相比,色澤偏淺。專家解釋,在非汛期,小浪底水庫下泄的是清水,演進中沖起了河底淤沙,才再現黃河“本色”。據瞭解,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後,即進入攔沙運用,2000~2015年,黃河下游年均輸沙量僅為0.64億噸,較1950~1999年均值減少11.39億噸。

小浪底水庫是調控黃河水沙的一張“王牌”,攔沙庫容為75.5億立方米,按原設計,運用14年後攔沙庫容基本淤滿,但目前僅淤積32億立方米。

據地質史專家李鄂榮考證,歷史上有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裡,持續20多天;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

而今,這位老人走了,

網友們也紛紛留言悼念:

先生一生

奮鬥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上

沉浸在黃河泥沙治理中

如今黃河流碧水

先生夢圓了

- THE END -

並獲得首屆中科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陝西省勞動模範、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曾被視為“離經叛道”

朱顯謨從小生長在上海崇明農村,早早便體驗了民間之疾苦,稼穡之艱難。

“民以食為天,有土斯有糧。”少時的朱顯謨看到了古老耕作方法的艱苦和收穫甚微帶給農民的悲涼,萌發了長大後改變農業落後狀況的念頭,並由此立下了當一名科學農民的志向。

中學畢業後,他毅然考取中央大學農業化學系,在大學後期選擇了土壤肥料專業,從此一生投入到改良土壤的使命中。

朱顯謨不迷信書本、凡事都要探個究竟的習慣。多年來,他在土壤發生和地理分佈、土壤侵蝕及其防治方面不斷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既不符合傳統,也不適應潮流,曾被稱之為“離經叛道”或被斥之為“標新立異”。經過實踐檢驗,他提出的許多觀點都被證明是正確的。

前蘇聯著名土壤學家威廉斯提出的成土過程與風化過程同時同地進行的理論,曾經是指導中國學者進行土壤發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但朱顯謨通過對太白山岩生植物的演替和原始成土過程進行系統研究,提出該理論僅適於塊狀岩體上進行的與陸生生物進化相一致的原始成土階段,並首次把從岩生微生物到高等植物為止這一段的成土過程稱為原始成土過程,把由此形成的土壤稱為原始土壤。

朱顯謨這些關於原始成土過程的研究,發展和豐富了原有的關於土壤形成過程的理論,被稱為“朱氏成土學說”。

治理“28字方略” 一生盼望“黃河清”

多年來,朱顯謨心中一直有個夢叫“黃河清”。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但因位於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每年13億多噸的水土流失而使之成為顏色鮮明的“黃河”,特別是西元8世紀以後,黃河下游氾濫、決口、遷徙次數增加,災害頻繁,成為一條害河。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治黃建設成就斐然,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並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患未根本消除。

朱顯謨一貫認為治黃問題實質上是黃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問題。“黃土高原嚴重水土流失造成了長期以來‘廣種薄收,薄收更廣種’,下游河堤‘越加越高,越高越險,越險越加’‘河床愈高,斷流上溯愈快,歷時更長’的惡性循環。”

上世紀80年代,在累積40餘年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規律認識與水土保持等科學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朱顯謨提出了著名的“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滲攔蓄,米糧下川上原、林果下溝上岔、草灌上坡下坬。

“28字方略”的重大科學意義在於:它以黃土的形成和發展的理論為基礎,反映了用科技促進區域生態經濟建設的思想,是黃土高原脫貧致富的科學依據;同時,這一理論從原始土壤演變過程的形成機制上形成了“土壤水庫”學說。

這“28字”已被無定河、延河流域治理和國家科技攻關任務的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區廣泛採用,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並被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採納。

“黃河不清,我死不瞑目……”為了這個夢,他從未停止對黃土的研究。朱顯謨曾在88歲時表示:“倘若一切順利,不再出現反復,像我這樣年近古稀的人,也許還能看到‘黃河流碧水’呢!”

黃河真的清了

1、據5月實測資料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2、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河段是清的

3、生態建設工程、氣候變化、水利工程、經濟社會發展是黃河泥沙銳減的重要原因

4、近期入黃泥沙銳減不能代表今後趨勢,對未來來沙量估計不宜過於樂觀:

①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有局限,若發生超量級降雨,水土流失反而會加大

②大洪水幾率增加,一旦決口,可能引發改道

③“小水小沙”隱患重重,清水下泄給未來防洪造就一個新險局

5、黃河治理應保持戰略定力,防止受局部和短時期變化影響產生戰略誤判

5月中下旬,記者從內蒙古包頭出發,沿黃河至山東利津入海口採訪,看到了一條與往昔完全不一樣的黃河。從托克托縣河口鎮到鄭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黃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開封以下,黃河才呈淺黃色。

這意味著,連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黃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潼關水文站控制了黃河91%的流域面積、90%的徑流量和幾乎全部泥沙含量資料。據5月實測資料顯示,黃河含沙量不超過0.8公斤每立方米。

黃河壺口瀑布於7 月27 日迎來今年最大洪峰。

從開封直至入海口,黃河變黃;但與10多年前相比,色澤偏淺。專家解釋,在非汛期,小浪底水庫下泄的是清水,演進中沖起了河底淤沙,才再現黃河“本色”。據瞭解,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後,即進入攔沙運用,2000~2015年,黃河下游年均輸沙量僅為0.64億噸,較1950~1999年均值減少11.39億噸。

小浪底水庫是調控黃河水沙的一張“王牌”,攔沙庫容為75.5億立方米,按原設計,運用14年後攔沙庫容基本淤滿,但目前僅淤積32億立方米。

據地質史專家李鄂榮考證,歷史上有記載可查的“黃河清”共有43次,最長的一次為1727年,黃河澄清2000餘裡,持續20多天;新世紀以來的“黃河清”,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

而今,這位老人走了,

網友們也紛紛留言悼念:

先生一生

奮鬥在廣袤的黃土高原上

沉浸在黃河泥沙治理中

如今黃河流碧水

先生夢圓了

- THE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