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經濟社會發展、意識形態變革下的服飾變遷

作為一個90後, 對於“穿”, 我是有較深刻的記憶的, 並且, 我們這一代人, 幸運地生活在艱苦年代的嗎末期, 社會繁榮發展的前期中期, 經歷過衣著變化的單一到多樣, 人們對服裝認識的巨大變遷。

九幾年的時候, 社會經濟還相對落後, 人們思想還相對保守, 崇尚勤儉為美德。 因此, 兒時祖輩在穿上教育我們的便是:“新三年、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 祖輩們常常捨不得扔掉一件舊衣服, 哪怕已經買了新衣服;而父輩們呢, 我記得母親常常將舊衣服拿到技工那裡加工成墊絮, 爸媽也是我記憶中的“西裝爸爸、西裝媽媽”。

零幾年, 我們流行穿棉衣、短袖、小襯衣、皮鞋、白網鞋、絲襪、涼鞋、布鞋;之後, 服裝開始變得豐富多彩, 布料出現了很多種, 人們穿著越來越個性化, 到如今, 人們服飾越來越與國際化接軌。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形態, 自然而然得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服飾的演變, 折射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審美的嬗變。

愛美之心, 人皆有之。 人們將其社會身份、生活習俗、審美情趣, 以及種種文化觀念融入到了服飾中, 服飾的面貌是社會歷史風貌最直觀最寫實的反映, 服飾的歷史也可以算文明發展史的一部分。 中國人習慣把日常生活概括為“衣食住行”, 將服飾排在第一位, 可見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今天, 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意識形態變革下的服飾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初期, 人們的服飾多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 城市男子穿側面開襟扣扣長袍, 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對襟短衣、長褲, 婦女穿左開襟短衫、長褲, 有的穿一條長裙。 當時人們做衣服的布料是機織的“洋布”、“粗面布”“麻布”。 同時, 那時候也很流行西裝和中山裝。

新中國成立後, 西裝和旗袍被看做資產階級的情調而消失了近20年, 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 50年代, 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 樸素最時尚, 生產階級的工人地位得到提高, 人們以穿工裝為榮耀, 年輕姑娘們一度愛上了男士背帶工裝和格子襯衣。

60年代的服裝是“集體撞衫”, 不過人們的衣服顏色單一,

以灰、黑、藍為主流顏色, 款式相同、千篇一律、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解放裝、青年裝、中山裝、對襟衫等, 因此60年代的女性服裝史基本屬於空白。

70年代的女性服裝延續了60年代的“顏色灰藍”的幹部裝的特點, 70年代的中國還處在“十億人民十億兵”的“文革”時期, 在原有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中, 又帶有濃厚的階級、革命、軍事化色彩, 因此軍便裝是70年代前半期最流行的服飾, 而隨著“文革”時期的結束, 以哢嘰布製成的職業裝、學生裝等也開始重新流行。

80年代的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 人們也開始了衣著上的解放。 特別是隨著影片《街上流行紅裙子》大受追捧, “紅裙子”使中國女性從單一刻板的服裝樣式中解放出來, 開始追求服裝色彩和式樣的變化。

而此時, 西方的觀念也隨之湧入中國, 牛仔褲“百搭、休閒、多變”也受到女性們的熱捧。 80年代無疑成為中國女性服裝的轉捩點。

轉載請注明:貴州資訊網-打造貴州新聞資訊第一網路平臺!> 【改革 印記】經濟社會發展、意識形態變革下的服飾變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