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植樹造林,“種下去”還要 “養得好”

近幾年, 特別是今年來, 在“尕布龍精神”的感召下, 以西寧市南北兩山綠化為榜樣, 我省各地掀起了植樹造林、國土綠化的熱潮。 青海各地原本生態脆弱, 綠化對改善環境的巨大作用自然無需贅言, 但在這股綠化熱潮中, 我們更應注意, 不光要“種下去”, 更要“養得好”。

俗話說, 三分種, 七分養。 對植樹造林工作而言, 苗木栽種到坑裡, 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工作, 還有大量的付出在後頭。 特別是我省地處高原, 許多地區高寒缺氧、氣候惡、土壤貧瘠、缺少雨水, 就更需要在苗木種下去以後下功夫, 因此也才有“在高原上種一棵樹就像養一個孩子”的說法。

而放眼國內, 個別地區也曾出現過前栽後毀、重複栽種, 保存率、成活率低等種種問題, 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要“養得好”, 首先要做好規劃設計。 規劃要考慮地區整體實際, 適當超前, 以免今天辛辛苦苦種下去, 明天又因為要修路建工程毀林。 要把綠化工作與城鄉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 不片面追求面積, 而是因地制宜, 確保栽一片能留一片。 同時, 也需要注意苗木的品種選擇問題。 有些地方是戈壁灘, 種植低矮一些的紅柳、沙柳等就更適合, 有些地方比較乾旱, 不耐旱的樹種就容易死亡。 在這方面, 我省某些地區有過令人惋惜的教訓, 好在都及時意識到了問題, 並已及時修正。

要“養得好”,

就要在種的同時, 建立科學有效的管護機制。 該建設的基礎設施務必要跟上, 如機井、水渠等, 該建立的人員隊伍一定要建立, 明確哪個地區、哪項工作由誰負責, 避免載完樹沒人管的現象。 該有的監督機制不能缺失, 誰的問題誰負責, 出了事情找得到人。

要“養得好”, 可以根據實際情況, 適當發展林下經濟, 栽種經濟林等, 在綠化的同時, 增加群眾收入, 從而增強群眾愛綠護綠的積極性。 要把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林權改革等工作結合起來, 鼓勵群眾參與, 發動群眾力量, 凝聚群眾智慧, 實現綠色發展。

植樹造林, 綠化國土, 是千秋功績的大事、好事, 而不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造林任務。 只要我們科學規劃、種養結合, 努力做到栽一片綠一片活一片,

就能讓人民群眾滿意, 為子孫後代造福。

責編:張曉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