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百姓富”與“生態美”同頻共振 綠色發展的南平路徑

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 武夷山景區遊客如織, 再次迎來旅遊高峰, 碧水丹山的優美生態和“雙世遺”的無窮魅力, 讓中外遊客紛至遝來。

不僅是武夷山, 微信朋友圈“曬”出的閩北各地, 處處洋溢著生態之美, 讓很多外地的小夥伴們稱羨不已。

作為生態“優等生”, 是否可以“高枕無憂”?地處閩江上游的南平給出的答案是: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 環境品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壞。

早在2002年, 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南平調研, 就要求南平“發揮比較優勢, 走出山區特色的發展路子, 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福建省委、省政府也明確要求南平加快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建設新福建”中做出特色、體現作為。

牢記囑託, 砥礪前行。 多年來, 綠色發展的接力賽, 南平一直沒有停步, 堅定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在全省率先提出綠色發展思路, 積極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 先後成功爭取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迴圈經濟示範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國字招牌”, 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生態自覺深入人心, 溢出效應不斷湧現。

南平, 這片可以愜意“森呼吸”的生態福地, 正蓄積後發進位之勢, 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加速前進。

以綜合整治, 推進生態優化

綠色生態是閩北最大的優勢, 最大的品牌, 最大的潛力。 但是, 在閩北人自己看來, “綠色南平”並非完美。 為此, 南平市深入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畫, 大力推進“清新水域”“潔淨藍天”“清潔土壤”三大工程。

作為我省生豬養殖重點區域, 延平區年出欄生豬上百萬頭, 養豬已成為庫區移民致富項目。 然而, 由於養殖分散, 汙水處理不達標, 部分河流污染嚴重。 面對畜禽污染頑疾, 為改善流域水質, 今年2月初以來, 南平市以延平區為重點, 從“拆、轉、治、清、管、查”六個方面綜合發力, 全面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 確保閩江上游流域水環境安全。

用了3個多月, 全市拆除生豬養殖場7118家473萬平方米,

削減生豬271萬頭, 僅延平區就拆除4469家381萬平方米, 削減生豬216萬頭, 目前存欄10萬頭左右, 轄區30條小流域水質明顯好轉。 昔日多個養豬村成為“無豬村”, 母親河回歸清澈, 河裡的魚蝦又回來了, 創下全省畜禽污染集中整治時間最短、力度最大、成效顯著的戰績。

“十幾年來, 我們養豬是賺了點錢, 但村裡的環境也遭到嚴重污染。 我們小時候可下河玩耍抓魚, 現在的孩子只能聞臭味。 致富不是只有養豬一條路, 趁這個機會我也換個更好的事情做。 ”延平區爐下鎮樟嵐村養豬戶林順興說, 他第一時間主動把自己養的430多頭生豬全部賣掉, 把豬欄拆除, 向生態農業轉型。

全國七大合成革產業集控區之一的榮華山產業組團合成革產業園去年實現產值57.96億元,

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環境友好型合成革產業基地”。 產業園在建園時, 採用了當時國內首創的兩級汙水處理模式, 污水經企業和園區兩級處理後, 高出國家標準20倍。 如今, 園區又有了新動作。 今年4月1日, 經過幾年的技術創新摸索, 園區79條合成革生產線全部完成供熱系統改造, 拆除煙囪, 全面實現LNG(液化天然氣)清潔能源替代燃煤生產, 成為國內首個完成“煤改天然氣”的合成革產業園。

2014年起, 南平市將城市環衛機制導入全市所有1630個行政村, 配備專職保潔員5579名, 採用財政獎補與農民付費相結合的機制, 開展日常清掃與保潔工作。 同時將“萬人保潔”納入共建美麗南平綜合考評, 使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根本性好轉,

“萬人保潔”工作在全省推廣。

把視線範圍擴大, 生態保護修復不是一域之事,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完整生命體。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全面治理, 南平市正在全力推進國家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試點工作, 逐步將南平打造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和水源涵養地, 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承載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制度力量, 守護綠水青山

既要GDP, 又不唯GDP--政績指揮棒怎麼舞?

既要靠山吃山, 又要護山養山--林農如何增收?

……

南平市建立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面實施“河長制”, 嚴格環境執法監管, 建立與綜治網格無縫對接的環保網格化監管體系, 推動環境移動執法並實現全覆蓋, 打通環境監管的最後一公里。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臺《南平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對各縣(市、區)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行評價考核,與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相銜接,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以制度建設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南平先行先試。

“多虧了贖買政策,我們不砍樹、賣樹,就把錢掙了。”2015年,武夷山市率先啟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工作,有330畝林子的武夷山市星村鎮朝陽村林農程詩貴簽了“青山贖買”協定,領到了67萬元補償金。

早在2006年,武夷山就全面禁止闊葉樹採伐、天然林皆伐和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擇伐等作業,2009年全面停止了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和全市天然林採伐作業的審批,2011年不再批建新茶園。武夷山市還在全省率先建成20萬畝縣級生態公益林,國家、省、市生態公益林占該市林地總面積的40%,生態林比例在全國縣級市中排名第一。

在有效保護的同時,一些商品林由於生態保護的需要和政策的影響,到了採伐年限仍無法實現其商品價值,林木資產很難變現,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矛盾突出。2015年6月,武夷山市出臺《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實施意見(試行)》,計畫用10到15年時間開展“青山贖買”,收儲6.6萬畝人工商品林,將其改為生態林,當年收儲了首批3900多畝商品林。2016年,武夷山市探索由“贖”改“租”機制--產權不變、貸款繼續,讓林農兼職管護,既提高生態維護能力,又額外增加收入。至今年5月,武夷山、順昌、建陽投入6880萬元,完成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13864畝,其中贖買8194畝、租賃5670畝。今年起,武夷山首創的“青山贖買”在全省推廣。

領導幹部離任要審“生態賬”,任期轄區污染也需擔責。2015年以來,南平市審計局相繼開展了松溪縣、光澤縣黨政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並在全省率先開展了20多個鄉鎮層級試點,綜合運用大資料技術,在實踐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五圍繞五突出”的南平審法,在試點的廣度和深度上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針對幹部的離任審計,過去主要側重於經濟方面,如審查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財務收支狀況等。建立生態審計,有利於改變一些幹部'唯GDP論英雄'的傳統發展理念,建立綠色政績觀。”市審計局負責人介紹,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以領導幹部任期內轄區森林、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資產變化狀況為基礎,通過對其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審計評價,界定領導幹部應承擔的責任。在光澤縣的試點已問責38人,並提出審計建議30條,促進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生態保護責任清單建立和完善。

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以來,南平探索出不少“先行快跑”的做法:

--武夷山成為全國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中率先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的試點區。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已梳理篩選出重點建設專案21個,目前森林生態防控體系建設、監控指揮中心建設、生態監測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等專案正陸續展開。

--扎實推進武夷山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等試點工作。

--探索用好用能權、排汙權、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利用市場化機制推進生態保護。截止6月底,完成排汙權交易出讓8404.74萬元,完成排汙權核定企業337家。完成110家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14家重點控排企業作為全省第一批碳交易試點,其中順昌國有林場去年底完成全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15.55萬噸,成交額達288.3萬元。

以綠色產業,引領全域提升

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核心的是選准產業。

市委市政府立足南平生態優勢、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產業基礎以及國家產業導向等,對現有產業體系進行再梳理、再分析,選准與生態資源、人文歷史相得益彰的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製品、數位資訊、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產業,並編制通過由中國工程院組織諮詢論證的七大產業規劃,繪好青山變金山的“施工圖”。緊扣綠色和創新,南平市著力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著力構建富有活力的產業體系、技術體系、政策體系、金融體系,實現綠色強市、綠色富民。

作為福建的老工業基地,南平市一批優勢骨幹企業正加快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聖農準備投資160億元再造一個聖農,南鋁、太陽電纜、南紡等企業增資擴產項目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風起雲湧,成為南平發展的新增長極。國內領先的大資料、雲計算服務商--浪潮集團在南平投資50億元佈局大資料、雲計算等產業;石墨烯產業園將落戶延平區,打造上下游緊密結合、閉環完整的石墨烯智慧大製造平臺及其產業鏈業態。

南平市70%人口在農村。在保證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的基礎上,南平市著力做好加工增值的文章,推動一產接二連三,積極創新品牌和行銷運作,統一打響武夷品牌,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努力從農業大市變為農業強市。

旅遊產業有了全新發展。依託武夷山“雙世遺”品牌,以高鐵通車為契機,補齊旅遊要素短板,豐富旅遊內涵,加快推動觀光旅遊向休閒養生度假轉變,打響國際旅遊品牌。去年全市旅遊接待總人數3408萬人、增長16.5%,旅遊總收入446億元、增長20%。南平市還著眼“全域旅遊”,在全國首創“水美城市”建設,把水流域治理與資源開發、城市改造、美化生活結合起來,讓各類遊客都能在南平找到好去處。

綠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引領南平發展的“領頭羊”。上半年,生物製藥、文化創意、食品加工等產業產值694.1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比重71.3%,食品加工、文化創意等產業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準,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第三產業成為南平發展“主動力產業”,大武夷旅遊發展高端化、集聚化,上半年總收入232億元,同比增長20.2%。

一些縣域經濟實現綠色趕超,後勁十足。一季度,南平5個縣區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進入全省前十;上半年,3個縣區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進入全省前十,分別獲得省政府獎勵。

“在市場經濟中,生態的效益其實並非摸不著、看不見。”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南平堅決停批引進所有礦業開發、高耗木材加工、污染工業等項目,累計關停企業600多家,但因示範區建設,南平先後獲得“綠色示範城市”“低碳城市試點”“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試點”等多個國家級金字招牌,如今每年僅因此而獲得的國家財政、基金支持就超過8億元,占本級財政10%以上。

共建生態文明,同享綠色未來。南平的綠色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敞。

打通環境監管的最後一公里。今年8月,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出臺《南平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對各縣(市、區)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行評價考核,與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相銜接,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以制度建設推動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南平先行先試。

“多虧了贖買政策,我們不砍樹、賣樹,就把錢掙了。”2015年,武夷山市率先啟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工作,有330畝林子的武夷山市星村鎮朝陽村林農程詩貴簽了“青山贖買”協定,領到了67萬元補償金。

早在2006年,武夷山就全面禁止闊葉樹採伐、天然林皆伐和九曲溪流域人工商品林擇伐等作業,2009年全面停止了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和全市天然林採伐作業的審批,2011年不再批建新茶園。武夷山市還在全省率先建成20萬畝縣級生態公益林,國家、省、市生態公益林占該市林地總面積的40%,生態林比例在全國縣級市中排名第一。

在有效保護的同時,一些商品林由於生態保護的需要和政策的影響,到了採伐年限仍無法實現其商品價值,林木資產很難變現,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矛盾突出。2015年6月,武夷山市出臺《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實施意見(試行)》,計畫用10到15年時間開展“青山贖買”,收儲6.6萬畝人工商品林,將其改為生態林,當年收儲了首批3900多畝商品林。2016年,武夷山市探索由“贖”改“租”機制--產權不變、貸款繼續,讓林農兼職管護,既提高生態維護能力,又額外增加收入。至今年5月,武夷山、順昌、建陽投入6880萬元,完成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收儲13864畝,其中贖買8194畝、租賃5670畝。今年起,武夷山首創的“青山贖買”在全省推廣。

領導幹部離任要審“生態賬”,任期轄區污染也需擔責。2015年以來,南平市審計局相繼開展了松溪縣、光澤縣黨政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並在全省率先開展了20多個鄉鎮層級試點,綜合運用大資料技術,在實踐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五圍繞五突出”的南平審法,在試點的廣度和深度上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針對幹部的離任審計,過去主要側重於經濟方面,如審查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財務收支狀況等。建立生態審計,有利於改變一些幹部'唯GDP論英雄'的傳統發展理念,建立綠色政績觀。”市審計局負責人介紹,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以領導幹部任期內轄區森林、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資產變化狀況為基礎,通過對其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審計評價,界定領導幹部應承擔的責任。在光澤縣的試點已問責38人,並提出審計建議30條,促進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生態保護責任清單建立和完善。

創建全國綠色發展示範區以來,南平探索出不少“先行快跑”的做法:

--武夷山成為全國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中率先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的試點區。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已梳理篩選出重點建設專案21個,目前森林生態防控體系建設、監控指揮中心建設、生態監測設施建設、環境綜合整治等專案正陸續展開。

--扎實推進武夷山生態系統價值核算等試點工作。

--探索用好用能權、排汙權、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利用市場化機制推進生態保護。截止6月底,完成排汙權交易出讓8404.74萬元,完成排汙權核定企業337家。完成110家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14家重點控排企業作為全省第一批碳交易試點,其中順昌國有林場去年底完成全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15.55萬噸,成交額達288.3萬元。

以綠色產業,引領全域提升

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最核心的是選准產業。

市委市政府立足南平生態優勢、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產業基礎以及國家產業導向等,對現有產業體系進行再梳理、再分析,選准與生態資源、人文歷史相得益彰的現代綠色農業、旅遊、健康養生、生物製品、數位資訊、先進製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產業,並編制通過由中國工程院組織諮詢論證的七大產業規劃,繪好青山變金山的“施工圖”。緊扣綠色和創新,南平市著力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補短板、延鏈條、強保障,著力構建富有活力的產業體系、技術體系、政策體系、金融體系,實現綠色強市、綠色富民。

作為福建的老工業基地,南平市一批優勢骨幹企業正加快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聖農準備投資160億元再造一個聖農,南鋁、太陽電纜、南紡等企業增資擴產項目加快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風起雲湧,成為南平發展的新增長極。國內領先的大資料、雲計算服務商--浪潮集團在南平投資50億元佈局大資料、雲計算等產業;石墨烯產業園將落戶延平區,打造上下游緊密結合、閉環完整的石墨烯智慧大製造平臺及其產業鏈業態。

南平市70%人口在農村。在保證農產品綠色優質安全的基礎上,南平市著力做好加工增值的文章,推動一產接二連三,積極創新品牌和行銷運作,統一打響武夷品牌,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努力從農業大市變為農業強市。

旅遊產業有了全新發展。依託武夷山“雙世遺”品牌,以高鐵通車為契機,補齊旅遊要素短板,豐富旅遊內涵,加快推動觀光旅遊向休閒養生度假轉變,打響國際旅遊品牌。去年全市旅遊接待總人數3408萬人、增長16.5%,旅遊總收入446億元、增長20%。南平市還著眼“全域旅遊”,在全國首創“水美城市”建設,把水流域治理與資源開發、城市改造、美化生活結合起來,讓各類遊客都能在南平找到好去處。

綠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引領南平發展的“領頭羊”。上半年,生物製藥、文化創意、食品加工等產業產值694.1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比重71.3%,食品加工、文化創意等產業增速高於全市平均水準,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第三產業成為南平發展“主動力產業”,大武夷旅遊發展高端化、集聚化,上半年總收入232億元,同比增長20.2%。

一些縣域經濟實現綠色趕超,後勁十足。一季度,南平5個縣區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進入全省前十;上半年,3個縣區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進入全省前十,分別獲得省政府獎勵。

“在市場經濟中,生態的效益其實並非摸不著、看不見。”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南平堅決停批引進所有礦業開發、高耗木材加工、污染工業等項目,累計關停企業600多家,但因示範區建設,南平先後獲得“綠色示範城市”“低碳城市試點”“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試點”等多個國家級金字招牌,如今每年僅因此而獲得的國家財政、基金支持就超過8億元,占本級財政10%以上。

共建生態文明,同享綠色未來。南平的綠色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