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紫砂壺巧匠“闖關東”

新華社瀋陽4月1日電題:紫砂壺巧匠“闖關東”

新華社記者 孫仁斌

3月末的一個午後, 在遼寧西部小城喀左縣自己的工作室裡, 58歲的崔國良端坐在工作臺後, 戴一副眼鏡, 就著一隻黑杆檯燈的光亮, 專心地做一把方型紫砂壺的壺蓋。 幾根白髮在橘黃色的燈光映射下格外搶眼, 它們似乎是這位制壺40年的老手藝人走過歲月的最好注腳。

一周前,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畫》由文化部、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 這一旨在促進傳統工藝傳承與振興的計畫讓這名來自宜興的紫砂壺巧匠感到振奮, 他向記者講述了他“闖關東”傳授制壺技藝的故事。

崔國良是宜興丁山人, 出身陶藝世家的他18歲開始師從紫砂大師季益順學習制壺。 40年來, 他做的壺有2000多把, 國內外很多人都買過他的壺。 “每把壺都會說話。 ”崔國良端起一把他最近剛製作的竹節象形壺說, “紫砂壺講究精、氣、神, 像人一樣, 一把好壺也有它的獨特氣質。 ”竹節壺上, 幾竿瘦竹根根挺立、傲霜淩雪, 自有一股生生不息的氣象。

工作室裡, 12名學員忙著打泥條、拍身筒、接壺嘴……崔國良不時走到學員身邊, 指點他們修正作品。

喀左地處遼、蒙、冀三省區交界處, 境內紫砂等陶土儲量達10億噸以上。 上世紀80年代, 當地製作的紫砂壺曾遠銷到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 但因缺少名師, 制壺技藝不精,

紫砂產業發展不旺。

“專家論證, 喀左紫砂土品質上乘, 但大多做了花盆、方磚, 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喀左天佑陶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梁海江說, 一噸紫砂土如果燒成磚, 只能賣幾萬元, 但如果做成各種紫砂壺, 可能會賣上百萬元。

近年來, 喀左縣提出打造“北方紫陶之都”, 將紫砂產業作為支柱產業。 2014年初, 梁海江幾下宜興, 延請名師, 輾轉找到崔國良。 “開始我不信喀左有紫砂礦, 更不信一個東北小城能搞紫砂產業。 ”架不住梁海江求賢若渴, 崔國良瞞著家人到喀左考察。

第一次“闖關東”, 崔國良動心了:梁海江帶他考察紫砂礦藏, 參觀建設中的產業園, 不少當地的制壺師慕名前來拜訪、請教。 那些期待的眼神讓崔國良決定留下來:“手藝有時像層窗戶紙,

你一點就通了, 自己摸索可能得幾年。 ”

知道了他的決定, 80多歲的母親和大哥都反對, 他反復做工作, 最終達成“妥協”:一個季度回鄉探親一次。 為照顧他, 妻子陪他北上。

從煙雨江南到關外喀左, 3年多來, 崔國良培養了180多名學員, 不少人成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崔國良教學要求甚嚴, 坐姿要正、心要靜。 “姿勢不正, 身體協調性差, 影響制壺水準。 ”在工作室門口的牆上, 掛了很多小布袋, 進門前學員要把手機放進去, 不允許看手機。 “心不靜, 不可能做出好壺。 ”

崔國良在宜興只收過10幾位弟子。 而在喀左, 由於遼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後, 他知道學員學會的是一門手藝, 背後承載的卻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近年來, 在崔國良等名師的引領下,

喀左紫砂產業發展迅速。 截至目前, 當地共有紫砂生產企業30多家, 商戶和工作室100多戶, 紫陶產業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億元, 安排勞動力就業5000多人, 相關從業人員1萬人。 小小一門手工藝, 成了當地經濟的“頂樑柱”。

“能做壺是一回事, 能做好壺是另外一回事。 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工藝, 只要我還能幹得動, 就要帶好學生, 做好壺, 讓這門手藝在北方生根、發芽, 傳承下去。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