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聚焦兩會」厲害了!就為了這件事,代表委員們“華山論劍”,老師們也來學幾招!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育著手。 ”

“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 ”

“發揮現代傳媒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作用。 ”

“重點解決大學生讀經典和怎樣讀經典的問題。 ”

兩會進行時, 各種教育話題受到熱議, 其中最熱鬧的議題之一當屬傳統文化教育。 弘揚傳統文化, 尤其是傳統文化進校園, 該用什麼招?這些天, 代表委員們紛紛亮出自己的“招式”, 一起來看。

“華山論劍”:代表委員為傳統文化“過招”

傳統文化學科建設 必修課程

葛曉音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育著手。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而言十分必要,

將優秀的詩詞古文和至理名言加以普及, 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建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 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 ”

王本朝

全國政協委員、西南大學文學院院長

“傳統文化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為的是讓他們瞭解這些知識背景, 熟悉“根”的來源。 希望相關部門能對此真正加以重視, 推動學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 在教育的全過程貫穿對優秀傳統文化崇敬、自信的態度。 ”

韓必省

全國政協委員

“由有關部門牽頭, 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 集中優秀文化學者,

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認真研究、權威解讀和創新性轉化, 做好對優秀傳統文化深層價值理念的挖掘和闡釋, 厘清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 同時, 對各級各類學校教材進行修訂, 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 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始終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感染……”

進行教材修訂 制定經典書目

唐瑾

全國政協委員 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

“應由教育部和相關部門牽頭, 研究確定高校學生中外經典閱讀總書目, 進一步規範、引領和強化高等院校學生的經典閱讀, 各高等院校根據“總書目”制定或修改完善適合本校不同專業學生的應讀書目或書單, 精准實施高等院校中外經典閱讀、誦讀工程, 重點解決大學生讀經典和怎樣讀經典的問題。

黃德寬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原黨委書記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性工作。 目前的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存在“低年級重視、高年級退至次要地位”的情況。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不能成為點綴, 應科學安排, 保持教材建設方面的持續發展。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 最重要的是教材內容安排, 傳播手段與方式可以進行創新, 以適應資訊化社會的需求。 ”

拓展學段 增加門類

金會慶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三聯學院院長

“中國古典詩詞凝聚了大量美好高雅的文字, 蘊藏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對生命焦慮和不安。 除了詩詞之外, 琴棋書畫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可以開發一些課程, 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揚琴、古箏、長笛等民族樂器以及國畫、書法、象棋等項目。 ”

張其成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 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 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

情懷不能強求 體驗勝過書本

馮驥才

全國政協委員

“對於傳統的生活文化, 最好的方式不是整理成教材在教室裡傳授, 而是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親近傳統, 潛移默化地感受傳統, 讓傳統漸漸成為一種記憶、一種認同、一種情懷。

文化學習最好的方式是體驗。 只有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中得到快樂和收穫, 傳統才會進入他們的精神與心靈。 ”

李和平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教育廳長

“在目前的教育體系裡, 傳統文化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環, 也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熱也提醒教育工作者, 不能對傳統文化視而不見, 而是要意識到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渴望, 讓孩子們接受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 從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中國人。 ”

巧用新媒體 優質節目做平臺

王小燕

全國政協委員、舞蹈藝術家

“推進傳統文化的研究工作, 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基地, 吸引更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 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不停滯,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希望能發揮現代傳媒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作用,擴大傳播範圍,增強傳播速度,提升傳播效果。尤其要重視現代傳媒的主體人群———年輕一代,盡可能地把他們納入到這一受教育的範圍之內,讓優秀傳統文化更親近大眾,走近大眾,被大眾所接受。”

許欽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

“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新媒體平臺的結合,重塑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例如,可重點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亮點進行短文章、短視頻製作,或者利用某些熱點手機應用進行植入。像最近流行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大眾對詩詞的興趣,傳播效果很好。”

孫麗英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軍委政治部歌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我們不僅要加強“詩書禮樂”的國際傳播、讓“詩書禮樂”走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文化節展等,探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還要加大對青少年網站“詩書禮樂”內容建設支援力度。加大對中國青年網、未來網等青少年網站和團中央“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的國有資金支持力度,建設好青少年網上國學院,做好“詩書禮樂”的線上傳播和線下分享活動。”

跟《朗讀者》《詩詞大會》學怎麼做傳統文化教育

代表委員們頻頻提到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兩個節目在一先一後、一讀一賽、一靜一動間給所有愛好傳統文化的人帶來了一個中國風的春天!

死記硬背是大忌

節目重播

武亦姝在奪冠之前曾有一次攻擂失敗的經歷,主持人董卿出題:“如何四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武亦姝答“時”,而非正確答案“紀”。

為此,上海詩詞學會會長褚水敖就指出,武亦姝失敗在不懂格律上。因為這是一首七律,如果學過律詩平仄,就知道此處必用仄聲字!後來,這也成為一部分觀眾不服武亦姝的由頭,認為她的奪冠只是記憶力的優勢,而非真正瞭解傳統文化,有過譽之嫌。

且不論武姑娘的詩詞格律水準高下,觀眾們的一個說法小編是極贊同的:學傳統文化最忌死記硬背,多理解多追問多思辨多體驗才是正途!有心教好古詩文的老師或喜歡經典的學生自然也要懂這個道理。與其拿來經典搖頭晃腦不知所云地背誦,不如先花些時間弄通文意、格律、典故等等才能體會出經典的妙處啊!

長沙市某國際實驗學校的語文老師張曲就認為,讓學生“有所思”的傳統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我曾經利用一個月的晚讀時間,帶領學生跟著配樂一起誦讀論語。論語二十篇,平均每篇誦讀時間約為十分鐘,可以跟讀一到兩遍,自己再結合注釋再理解一遍。

有人會問,現在語文改為了全國卷,沒有了文化經典的選做題,還讀論語幹什麼?

張老師說,至少可以馬上看得見的效果是,晚讀氣氛很溫馨,即使不能全部領悟精髓,但至少大家都若有所思

放下論語,進入晚自習時,學生們真正做到了快靜齊。在張老師看來,多閱讀,多背詩詞,並沒有馬上見效的功利,但至少會讓你在以後的漫漫人生裡學會漂漂亮亮地說話和表達,而不是一失戀只會說“藍瘦、香菇”。

“教了這門課,我這個科技老師,開始越來越關注人文歷史”,曲陽某小學古代船模課程教師李峰說:“我們的學生是不滿足課堂教的,而是自己開始學習思考。

營造氛圍,用體驗征服學生

節目重播

參賽選手武亦姝長髮披垂,柳眉鳳目,身材頎長,將一身漢服穿的飄逸出挑,寫得一首好字;

姜聞頁“大將風範”,喜歡詩詞且“學有餘力”;

侯尤雯“娉娉嫋嫋十三餘,正是豆蔻年華”

這幾名小友都有著江南少女的清雅。素雅的漢服、悠悠的語調、不爭的氣質,腹中萬卷詩集,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領風騷,處處都散發著古典的美感。

即便之前對傳統文化沒有任何瞭解的人,也會不知不覺被這場景,被這氛圍打動。因為從他們身上,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間,大家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之美。

最近,某音樂工作室的易鳳林老師正在寫新曲,白露、霜降、大雪、立夏……中華文化中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都有許多詩歌佳篇流傳,他希望將其配上曲子,在青少年中吟唱傳播更廣。

易老師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是幾年前一所學校參加“唱詩”的試點活動。班上學生們自己根據所選詩歌編排短劇,有一組學生選的是《遊子吟》,一位學生扮演媽媽,一位扮演兒子。

在歌曲遊子吟的伴奏下,“媽媽”對即將遠行的孩子千叮萬囑,“兒子”出門,走了幾步,回頭說了句“母親,您多保重”,在音樂的觸動下,眼淚刷地湧出。在場的家長、老師裡,好幾個也留下了眼淚,更在易鳳林心頭留下震動。他說,“那天,孩子的眼淚讓我知道,值得。

易老師認為中華民族根脈相連,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也是教師的自覺使命。

言傳身教,用堅持打動人心

節目重播

“作為一名商界精英,您經歷過的第一次失敗是什麼?”,面對董卿的提問,柳傳志說第一次失敗是當年自己沒能成為飛行員還因此失去了考大學的機會。

柳傳志的爸爸在當年那個情況下說了一句讓他至今奉為經典的話:“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無論你做什麼工作,你都是我的好兒子”。這句話不但支撐他度過了最低落的時刻還成為他畢生的信仰。時過境遷,柳傳志更是在兒子的婚禮致辭中殷切地強調了這句話,成為了柳家的精神財產。

《朗讀者》這一全新的節目之所以能夠一舉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言傳身教讓觀眾感動與折服。

上海行知小學許多教室的黑板右上角,總有一首粉筆書寫的古詩,一週一首,每到預備鈴響,學生朗朗吟誦,詩香氤氳。

該校姜校長介紹,這些詩出自一位有著25年教齡的語文老師,一週一詩,一堅持就是25年。她覺得古詩詞中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千百遍推敲,再經過千百年流傳積澱而來,簡單背讀不能完全體會其中美好,黑板上寫一下,隨時誦讀體味,希望與學生一同賞析傳統文化之美……

使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不停滯,保持永久的生命活力。希望能發揮現代傳媒技術在文化傳播中的巨大作用,擴大傳播範圍,增強傳播速度,提升傳播效果。尤其要重視現代傳媒的主體人群———年輕一代,盡可能地把他們納入到這一受教育的範圍之內,讓優秀傳統文化更親近大眾,走近大眾,被大眾所接受。”

許欽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

“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新媒體平臺的結合,重塑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例如,可重點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亮點進行短文章、短視頻製作,或者利用某些熱點手機應用進行植入。像最近流行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大眾對詩詞的興趣,傳播效果很好。”

孫麗英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軍委政治部歌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我們不僅要加強“詩書禮樂”的國際傳播、讓“詩書禮樂”走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文化節展等,探索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還要加大對青少年網站“詩書禮樂”內容建設支援力度。加大對中國青年網、未來網等青少年網站和團中央“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的國有資金支持力度,建設好青少年網上國學院,做好“詩書禮樂”的線上傳播和線下分享活動。”

跟《朗讀者》《詩詞大會》學怎麼做傳統文化教育

代表委員們頻頻提到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兩個節目在一先一後、一讀一賽、一靜一動間給所有愛好傳統文化的人帶來了一個中國風的春天!

死記硬背是大忌

節目重播

武亦姝在奪冠之前曾有一次攻擂失敗的經歷,主持人董卿出題:“如何四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武亦姝答“時”,而非正確答案“紀”。

為此,上海詩詞學會會長褚水敖就指出,武亦姝失敗在不懂格律上。因為這是一首七律,如果學過律詩平仄,就知道此處必用仄聲字!後來,這也成為一部分觀眾不服武亦姝的由頭,認為她的奪冠只是記憶力的優勢,而非真正瞭解傳統文化,有過譽之嫌。

且不論武姑娘的詩詞格律水準高下,觀眾們的一個說法小編是極贊同的:學傳統文化最忌死記硬背,多理解多追問多思辨多體驗才是正途!有心教好古詩文的老師或喜歡經典的學生自然也要懂這個道理。與其拿來經典搖頭晃腦不知所云地背誦,不如先花些時間弄通文意、格律、典故等等才能體會出經典的妙處啊!

長沙市某國際實驗學校的語文老師張曲就認為,讓學生“有所思”的傳統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我曾經利用一個月的晚讀時間,帶領學生跟著配樂一起誦讀論語。論語二十篇,平均每篇誦讀時間約為十分鐘,可以跟讀一到兩遍,自己再結合注釋再理解一遍。

有人會問,現在語文改為了全國卷,沒有了文化經典的選做題,還讀論語幹什麼?

張老師說,至少可以馬上看得見的效果是,晚讀氣氛很溫馨,即使不能全部領悟精髓,但至少大家都若有所思

放下論語,進入晚自習時,學生們真正做到了快靜齊。在張老師看來,多閱讀,多背詩詞,並沒有馬上見效的功利,但至少會讓你在以後的漫漫人生裡學會漂漂亮亮地說話和表達,而不是一失戀只會說“藍瘦、香菇”。

“教了這門課,我這個科技老師,開始越來越關注人文歷史”,曲陽某小學古代船模課程教師李峰說:“我們的學生是不滿足課堂教的,而是自己開始學習思考。

營造氛圍,用體驗征服學生

節目重播

參賽選手武亦姝長髮披垂,柳眉鳳目,身材頎長,將一身漢服穿的飄逸出挑,寫得一首好字;

姜聞頁“大將風範”,喜歡詩詞且“學有餘力”;

侯尤雯“娉娉嫋嫋十三餘,正是豆蔻年華”

這幾名小友都有著江南少女的清雅。素雅的漢服、悠悠的語調、不爭的氣質,腹中萬卷詩集,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領風騷,處處都散發著古典的美感。

即便之前對傳統文化沒有任何瞭解的人,也會不知不覺被這場景,被這氛圍打動。因為從他們身上,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間,大家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之美。

最近,某音樂工作室的易鳳林老師正在寫新曲,白露、霜降、大雪、立夏……中華文化中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都有許多詩歌佳篇流傳,他希望將其配上曲子,在青少年中吟唱傳播更廣。

易老師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是幾年前一所學校參加“唱詩”的試點活動。班上學生們自己根據所選詩歌編排短劇,有一組學生選的是《遊子吟》,一位學生扮演媽媽,一位扮演兒子。

在歌曲遊子吟的伴奏下,“媽媽”對即將遠行的孩子千叮萬囑,“兒子”出門,走了幾步,回頭說了句“母親,您多保重”,在音樂的觸動下,眼淚刷地湧出。在場的家長、老師裡,好幾個也留下了眼淚,更在易鳳林心頭留下震動。他說,“那天,孩子的眼淚讓我知道,值得。

易老師認為中華民族根脈相連,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情感共鳴,也是教師的自覺使命。

言傳身教,用堅持打動人心

節目重播

“作為一名商界精英,您經歷過的第一次失敗是什麼?”,面對董卿的提問,柳傳志說第一次失敗是當年自己沒能成為飛行員還因此失去了考大學的機會。

柳傳志的爸爸在當年那個情況下說了一句讓他至今奉為經典的話:“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無論你做什麼工作,你都是我的好兒子”。這句話不但支撐他度過了最低落的時刻還成為他畢生的信仰。時過境遷,柳傳志更是在兒子的婚禮致辭中殷切地強調了這句話,成為了柳家的精神財產。

《朗讀者》這一全新的節目之所以能夠一舉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言傳身教讓觀眾感動與折服。

上海行知小學許多教室的黑板右上角,總有一首粉筆書寫的古詩,一週一首,每到預備鈴響,學生朗朗吟誦,詩香氤氳。

該校姜校長介紹,這些詩出自一位有著25年教齡的語文老師,一週一詩,一堅持就是25年。她覺得古詩詞中一字一句,都是作者千百遍推敲,再經過千百年流傳積澱而來,簡單背讀不能完全體會其中美好,黑板上寫一下,隨時誦讀體味,希望與學生一同賞析傳統文化之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