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正文

恐怖電影套路:你選擇哪種死法

你的車在荒無人煙的碎石路上拋錨了。

喲, 遠處有座房屋。 你決定去尋求幫助。

你帶了把武器, 以防萬一。

在你接近那座屋子時, 門輕輕開了。 搖椅上坐著一位老婦人......

你打賭這位慈祥的老奶奶一定會幫你。 你走進屋, 跟她打招呼。

......

......

啊啊啊啊啊啊!!你的慘叫聲在風中飄蕩。

忘了這是恐怖片了嗎!根本就沒有什麼老奶奶, 那是一個巫婆。 她挖出了你的眼球, 當作下一瓶毒液的藥劑。

R.I.P.(此處自行加上你的名字)

在那些年你們一起看過的恐怖電影中, 總會有一些人人喜聞樂見的類型元素。 比如早期公路恐怖片的經典模式“年輕人+自駕遊+密閉恐懼+死亡陰影”,

就由七八十年代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和《鬼玩人》等片開始延續至今。 本文將喂你食用恐怖電影中的那些經(chen)典(ci)橋(lan)段(diao)。

1.在一部恐怖片中, 壞人真死了的機率只有0.1%。 所以, 當你下次覺得殺掉了壞人/怪物時, 不要徘徊, 也不要近距離觀察他死沒死透, 趕緊跑吧, 因為下一秒他可能就會跳起來, 地獄的大門真正向你敞開。

2.在遇到危險前, 主角通常會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 這時候很大可能只是貓叫, 真正的危險還在後頭呢。

3.但是, 如果你的同伴開始抱怨:“車啟動不了了!”“電池沒電了!”“電話打不通了!”那你可就要小心了。 一般來說, 殺人狂正在附近的小屋或者門外的叢林等著你。

4.如果你身在恐怖片中, 千萬別向員警求助。 他們不會相信你那暗黑驚心的故事, 反而會大肆嘲弄一番。 你的父母也好不到哪兒去, 給他們打電話只是白費力氣罷了。 最有可能搭理你的是讓人毛骨悚然的老鄰居, 通常他們來歷不明, 行蹤詭異。

5.在你快要領便當前,

你會在崎嶇不平的路上摔倒, 也會被石頭、樹枝或者屍體絆倒。 屍體在哪兒?它就在你身後。

6.“原來這只是一場夢”, 在恐怖片中與身處現實的幾率是50/50。 然而, 夢只是更深一重的悲劇:還記得《穆赫蘭道》嗎?即使夢中的自己完美無瑕, 依然改變不了現實的侵襲和萬劫不復。

7.在一部恐怖電影中, 最經(tao)典(lu)的角色是處女, 學者, 蕩婦, 傻子和運動員。 2012年的電影《林中小屋》(港譯“屍營旅舍”)專門吐槽了這一點。 是的, 性感的女子或者肌肉男一般都沒有好下場, 他們會早早的因為蠢/洗澡/性愛死掉, 黑人和亞裔也會政治不正確的成為炮灰。 如果不是團滅, 最後活下來的一定是個女孩。

8.那麼他們都會怎麼死呢?來看看這一組數據:處女有30%的可能是被尖物刺穿而死的, 學者有23%的可能會被刀捅死, 最容易找上蕩婦和傻子的是被吞食(15%和21%), 傻子和運動員的死法也很可能是跟處女相同(21%和27%)。 其他死法還包括詛咒死、摔死、吊死、槍擊、削死、電死、窒息死、砍死、燒死、重擊死、壓死、超自然死......當然, 最有可能的是以上死法的混合,

簡稱花樣作死。

9.既然如此, 在恐怖電影中, 你會被什麼殺死, 萬物都想湊個熱鬧。 據統計, 最有可能殺死你的是家用器具(39%), 其次是工具/機器設備(23%), 槍(12%), 和爆炸物/酸(9%)。 看到上面這雙卡姿蘭大眼睛了嗎?你還有2%的可能會被手術器械殺死。 畢竟有一個名人說過, In death, 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no escapes.

10.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恐怖片中逃不出去,不要害怕,身邊的鏈鋸、剪刀、滅火器、鐵鏟、高壓線、高爾夫球杆、圍欄......都是你的武器。只能幫你到這兒了。

11.恐怖電影的分支很多,主題包括殺人狂(33%)、詛咒(22%)、心理/精神(11%)、怪獸(22%)和科幻恐怖片(12%)等。雷德利·斯科特的新作《異形·契約》就屬於科幻恐怖片的類型,而很多歐美恐怖片——(如《致命ID》,M·奈特·沙馬蘭2016年的《分裂》)主題則是多重人格。

12.亞類型的豐富帶來的是荒謬而又迷人的捕食者們。最常見的是鯊魚(19%),吸血鬼(16%)和史前怪物(12%)等角色也經常出現在驚聲尖叫的觀眾面前。“九叔”林正英的清朝僵屍、《釜山行》的韓國喪屍和《活死人之夜》的美國喪屍,也毫不示弱。除此之外,不要認為以漢尼拔叔叔為代表的食人者戰鬥力很強,據統計,他在與Freddy Krueger(《猛鬼街》),人皮臉(《德州電鋸殺人狂》),拼圖殺人狂Jigsaw(《電鋸驚魂》)等經典角色的PK中,以25:09分/次的殺戮頻率,不幸位元列倒數第一。

13.據說13在西方文化、宗教和神話中有著豐富意涵。邪神洛基(沒錯,就是抖森)、《最後的晚餐》中的猶大,都與數字13有關。電影《十三號星期五》中的殺人狂Jason,似乎更印證了這個數字的不吉利。因此,就讓這篇文章在這兒定格吧。

BTW, 從二三十年代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諾斯費拉圖》、《科學怪人》和《化身博士》,到八九年代的《變蠅人》、《沉默的羔羊》,再到如今的《哭聲》、《生吃》,國外優秀的恐怖故事從來不僅僅是血漿、屍體和尖叫,而是一座對科學、技術、宗教和人性進行反思和挖掘的富礦。而在我們這片土地,雷公的《異形·契約》被刪成了《巳開:大勺》,1949年快要修煉成精化成人形的白娘子和小青們,也再也看不到明天的曙光了。

In death, 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no escapes.

10.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恐怖片中逃不出去,不要害怕,身邊的鏈鋸、剪刀、滅火器、鐵鏟、高壓線、高爾夫球杆、圍欄......都是你的武器。只能幫你到這兒了。

11.恐怖電影的分支很多,主題包括殺人狂(33%)、詛咒(22%)、心理/精神(11%)、怪獸(22%)和科幻恐怖片(12%)等。雷德利·斯科特的新作《異形·契約》就屬於科幻恐怖片的類型,而很多歐美恐怖片——(如《致命ID》,M·奈特·沙馬蘭2016年的《分裂》)主題則是多重人格。

12.亞類型的豐富帶來的是荒謬而又迷人的捕食者們。最常見的是鯊魚(19%),吸血鬼(16%)和史前怪物(12%)等角色也經常出現在驚聲尖叫的觀眾面前。“九叔”林正英的清朝僵屍、《釜山行》的韓國喪屍和《活死人之夜》的美國喪屍,也毫不示弱。除此之外,不要認為以漢尼拔叔叔為代表的食人者戰鬥力很強,據統計,他在與Freddy Krueger(《猛鬼街》),人皮臉(《德州電鋸殺人狂》),拼圖殺人狂Jigsaw(《電鋸驚魂》)等經典角色的PK中,以25:09分/次的殺戮頻率,不幸位元列倒數第一。

13.據說13在西方文化、宗教和神話中有著豐富意涵。邪神洛基(沒錯,就是抖森)、《最後的晚餐》中的猶大,都與數字13有關。電影《十三號星期五》中的殺人狂Jason,似乎更印證了這個數字的不吉利。因此,就讓這篇文章在這兒定格吧。

BTW, 從二三十年代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諾斯費拉圖》、《科學怪人》和《化身博士》,到八九年代的《變蠅人》、《沉默的羔羊》,再到如今的《哭聲》、《生吃》,國外優秀的恐怖故事從來不僅僅是血漿、屍體和尖叫,而是一座對科學、技術、宗教和人性進行反思和挖掘的富礦。而在我們這片土地,雷公的《異形·契約》被刪成了《巳開:大勺》,1949年快要修煉成精化成人形的白娘子和小青們,也再也看不到明天的曙光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