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修仙還是渡劫?諾獎研究告訴你熬夜危害有多大!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關西科健產業研究院卓思

監製: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

北京時間10月2日,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美國遺傳學家傑佛瑞·霍爾(Jeffrey C. Hall), 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 以表彰他們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簡單來說就是在分子層面發現了控制生物鐘的機制。

以人體為例, 一系列生理活動的背後都有節律調節機制的影子。 比如, 淩晨體溫最低, 夜間分泌褪黑素促進睡眠, 而白天則具有最快的反應力、合作能力等等。

自古以來, 人類遵從地球的自轉週期, 與自然界中的眾多生物一樣,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相關的晝夜節律調節機制也隨著漫長的進化歷程逐漸固定下來。 簡單來說, 人類已經形成了適應如今地球自轉、公轉週期的生物鐘。 入夜, 困倦自然襲來, 一覺睡到天亮, 頓覺神清氣爽, 隨即開始一天的工作, 如此循環往復。

不過, 在現代人類開始大規模應用電能之後, 漫漫長夜變得不再孤寂清冷, 取而代之的是熬夜加班、伏案夜讀乃至光怪陸離的深夜娛樂。 我們在有意無意間擾亂了千百年來業已成型的生物鐘, 破壞了人體的晝夜節律。 上午睡到日上三竿,

晚上熬夜修仙已經成為很多現代年輕人的標準作息模式。

不管是學生還是上班族可能會有同樣的經驗:每逢假期, 總是希望把因為每天繁忙的工作學習而錯過的精彩影視劇, 在假期全部補完, 結果難免經常熬夜追劇。 繁忙又孤獨的現代人, 有太多的理由熬夜:寫不完的功課,

做不完的工作, 看球, 追劇, 抑或是擺弄手機看朋友圈。 下面, 我們就借著今年諾貝爾獎的話題, 好好說說熬夜的危害以及科學睡眠的方式。

熬夜的危害

1):影響皮膚品質。 使得皮膚變得乾燥, 容易產生皺紋, 色斑, 暗瘡等問題。

在我們的睡眠中會分泌各種荷爾蒙, 例如成長荷爾蒙,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 皮質醇,退黑激素等, 其中在睡眠的黃金時間:晚上10點至翌日的深夜2點之間主要分泌的荷爾蒙種類是成長荷爾蒙。

成長荷爾蒙能夠修復受損的細胞, 促進新細胞的生成。 在成長荷爾蒙所發揮的絕大作用中有一小部分起著維護肌膚品質的美容作用, 因此如果我們常常熬夜,也就常常對成長荷爾蒙大量分泌的時間段產生影響,經過一段時間,表現在外觀上便是肌膚品質下降,出現色斑,暗瘡等肌膚問題。因此不熬夜,早睡,其實也就相當於在晚上無聲無息的睡眠中,敷了一張天然面膜。

2):影響免疫能力。體質變差,容易生病,容易變胖。

同樣是原因1中提到的成長荷爾蒙,因為有修復受損細胞,並且促進新細胞生成的功能,也被稱為“重返年輕的荷爾蒙”,如果長期熬夜,成長荷爾蒙分泌不足也影響免疫能力的下降,導致體質變差,容易生病。

同時在睡眠中,成長荷爾蒙和皮質醇有著燃燒脂肪的功效。如果長期熬夜,這兩種荷爾蒙的分泌量減少,也會導致不必要的脂肪在人體內堆積,久而久之便會引起肥胖的問題。

3):導致記憶力低下,同時使情緒變得悲觀。

在人體的睡眠中有2種相互關聯、相互交替的不同睡眠模式:一種稱為REM睡眠,又稱為異相睡眠或者快波睡眠,另一種稱為NO-REM睡眠,又稱為慢波睡眠,其中REM睡眠又被稱為身體的睡眠(NO-REM睡眠被稱為大腦的睡眠),在REM睡眠中,我們進行記憶的固定、刪除、整理以及日間各種資訊的整理,如果常常熬夜,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減少REM睡眠的時間,因此在REM睡眠中進行的對於記憶的各種整理工作便會減少,時間一長,就逐漸演變為記憶力下降的問題。同時也會附帶引起各種情緒上的問題。

熬夜的危害想必大家已經通過各種管道,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除了上面的內容之外,筆者也不再贅述。關於熬夜,其實生活中我們還有一些容易進入的睡眠誤區,一旦進入睡眠誤區,反而對我們的身體損傷更加大,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

常見的睡眠誤區

1:關於補覺

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結束了一周疲勞的工作或者學習,打算在週末把這一周沒有睡滿的覺全部補上的心態。這種方法是否好呢?還是反而得不償失呢?

其實在美國的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睡太多”也有形成精神疾病症狀的可能性,在對15歲~85歲的2萬4千人進行睡眠調查後,發現試驗參加人員的平均睡眠時間是7小時13分,在其中10小時以上睡眠時間的人占2.7%,通過更加詳細的分析後發現,睡眠時間未滿7小時的人容易發生慢性疾患,但是睡眠過多的人,發生精神疾患的可能性更高。

或許我們自己也已發現,有的時候睡得太多,反讓一天的精神狀態變得糟糕,因為睡太多而錯過了太多的美好時光,反而讓自己心裡會產生一點小小的遺憾甚至負罪感,當然可以想像,長時間持續這樣的生活狀態會對自己精神造成何種影響。因此補覺有時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大家應該儘量避免一天的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

2:錯誤的入睡方法:導致肥胖。

因為工作學習上的壓力,有時候人們並不是不想睡覺,而是由於精神或身體上的壓力,出現失眠的情況。而此時有些人通過聽音樂説明入睡。如果通過歌曲來助睡,特別是帶有歌詞的歌曲,反而會引起大腦的活性化,導致睡眠的狀態一直停留在淺睡眠,影響荷爾蒙的分泌,變為促進肥胖的一個原因。

另外有人喜歡開著燈睡覺,光線的作用在無形中攪亂了人體的生物鐘,打亂甚至影響了睡眠中進行的各種只有在夜間進行的荷爾蒙的分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肥胖的問題出現。

因此,與其說是聽著歌曲入眠,還不如說,在早上通過自己喜歡的歌曲,讓自己自然地睜開雙眼,開始一天的生活。同時建議換一條遮光性好一點的窗簾,保證自己的臥室,在夜晚儘量不要受到光線的影響。讓自己有一個一夜無夢的好覺。

最後,關於孩子的熬夜問題,也簡單介紹一下:

就以我們的鄰國日本為例,日本的學者也對兒童的睡眠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

首先,他們發現日本兒童的睡眠時間相比于歐美國家來說有睡眠不足的傾向。日本兒童的平均睡眠時間是7個小時,而美國要比日本長30分鐘,一些歐洲國家要比日本長90分鐘,其中瑞士更是要長150分鐘。

熬夜的問題,研究人員曾經在美國的大學中作過學習成績和睡眠時間的調查。發現越晚睡覺,同時睡覺時間越短的孩童,學習成績越差。東京的教育研究所對日本中校學生的調查也顯示,調查物件的孩子中,有不安煩躁問題的孩童,半數以上都是平時有12點以後睡覺的習慣。相反,平時沒有不安、煩躁問題的中小學生中,晚上有熬夜習慣的比例是25.8%。因此可以發現,熬夜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有一定的影響。

下圖反映了兒童的入睡時間、睡眠長度和孩子成績的一個相關性。從圖中可以發現,睡眠時間越短的孩子(見圖中□的曲線),獲得D評價(差成績)的傾向變大。睡眠時間越晚(圖中■的曲線),獲得D評價(差成績)的傾向變大。

熬夜,包括睡眠不足,打亂了孩子的生理規律,有可能會延緩孩子的認知,情緒的發育,因為自律神經的失調,體溫低,則會引起各種身體上的不適,進而導致孩子不願上學,提不起興趣,並有可能會引起身體上的肥胖等問題。

因此,為了孩子能夠更加茁壯地成長,除了各種興趣的培養以外,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睡眠習慣,(早睡,不熬夜,早起,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是從小就要培養的一個大課題。

保證規律的作息,尤其是充足的睡眠,有助於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和身體來面對每天的挑戰。如果為人父母,自己能夠規律作息,也會給孩子一個以身作則的正面形象。

晝夜顛倒、睡眠不足的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有著多方面損害,卻總是得不到現代人的足夠重視。如今連諾貝爾獎都授予了晝夜節律背後的分子機制,為生物鐘這一概念的科學性月臺背書,我們又怎能逆天而行,繼續走在名為修仙實則渡劫的不歸路上呢?

參考文獻:

1:【The Risks of Sleeping “Too Much”. Survey of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24671 Adults (INPES Health Barometer)】Damien Léger ,François Beck,Jean-Baptiste Richard,Fabien Sauvet,Brice Faraut.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06950

2:【子どもの睡眠と脳の発達 -睡眠不足と夜型社會の影響-】大川匡子 著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tits/15/4/15_4_4_34/_pdf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因此如果我們常常熬夜,也就常常對成長荷爾蒙大量分泌的時間段產生影響,經過一段時間,表現在外觀上便是肌膚品質下降,出現色斑,暗瘡等肌膚問題。因此不熬夜,早睡,其實也就相當於在晚上無聲無息的睡眠中,敷了一張天然面膜。

2):影響免疫能力。體質變差,容易生病,容易變胖。

同樣是原因1中提到的成長荷爾蒙,因為有修復受損細胞,並且促進新細胞生成的功能,也被稱為“重返年輕的荷爾蒙”,如果長期熬夜,成長荷爾蒙分泌不足也影響免疫能力的下降,導致體質變差,容易生病。

同時在睡眠中,成長荷爾蒙和皮質醇有著燃燒脂肪的功效。如果長期熬夜,這兩種荷爾蒙的分泌量減少,也會導致不必要的脂肪在人體內堆積,久而久之便會引起肥胖的問題。

3):導致記憶力低下,同時使情緒變得悲觀。

在人體的睡眠中有2種相互關聯、相互交替的不同睡眠模式:一種稱為REM睡眠,又稱為異相睡眠或者快波睡眠,另一種稱為NO-REM睡眠,又稱為慢波睡眠,其中REM睡眠又被稱為身體的睡眠(NO-REM睡眠被稱為大腦的睡眠),在REM睡眠中,我們進行記憶的固定、刪除、整理以及日間各種資訊的整理,如果常常熬夜,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減少REM睡眠的時間,因此在REM睡眠中進行的對於記憶的各種整理工作便會減少,時間一長,就逐漸演變為記憶力下降的問題。同時也會附帶引起各種情緒上的問題。

熬夜的危害想必大家已經通過各種管道,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除了上面的內容之外,筆者也不再贅述。關於熬夜,其實生活中我們還有一些容易進入的睡眠誤區,一旦進入睡眠誤區,反而對我們的身體損傷更加大,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

常見的睡眠誤區

1:關於補覺

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經歷,結束了一周疲勞的工作或者學習,打算在週末把這一周沒有睡滿的覺全部補上的心態。這種方法是否好呢?還是反而得不償失呢?

其實在美國的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在2014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睡太多”也有形成精神疾病症狀的可能性,在對15歲~85歲的2萬4千人進行睡眠調查後,發現試驗參加人員的平均睡眠時間是7小時13分,在其中10小時以上睡眠時間的人占2.7%,通過更加詳細的分析後發現,睡眠時間未滿7小時的人容易發生慢性疾患,但是睡眠過多的人,發生精神疾患的可能性更高。

或許我們自己也已發現,有的時候睡得太多,反讓一天的精神狀態變得糟糕,因為睡太多而錯過了太多的美好時光,反而讓自己心裡會產生一點小小的遺憾甚至負罪感,當然可以想像,長時間持續這樣的生活狀態會對自己精神造成何種影響。因此補覺有時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大家應該儘量避免一天的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

2:錯誤的入睡方法:導致肥胖。

因為工作學習上的壓力,有時候人們並不是不想睡覺,而是由於精神或身體上的壓力,出現失眠的情況。而此時有些人通過聽音樂説明入睡。如果通過歌曲來助睡,特別是帶有歌詞的歌曲,反而會引起大腦的活性化,導致睡眠的狀態一直停留在淺睡眠,影響荷爾蒙的分泌,變為促進肥胖的一個原因。

另外有人喜歡開著燈睡覺,光線的作用在無形中攪亂了人體的生物鐘,打亂甚至影響了睡眠中進行的各種只有在夜間進行的荷爾蒙的分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肥胖的問題出現。

因此,與其說是聽著歌曲入眠,還不如說,在早上通過自己喜歡的歌曲,讓自己自然地睜開雙眼,開始一天的生活。同時建議換一條遮光性好一點的窗簾,保證自己的臥室,在夜晚儘量不要受到光線的影響。讓自己有一個一夜無夢的好覺。

最後,關於孩子的熬夜問題,也簡單介紹一下:

就以我們的鄰國日本為例,日本的學者也對兒童的睡眠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

首先,他們發現日本兒童的睡眠時間相比于歐美國家來說有睡眠不足的傾向。日本兒童的平均睡眠時間是7個小時,而美國要比日本長30分鐘,一些歐洲國家要比日本長90分鐘,其中瑞士更是要長150分鐘。

熬夜的問題,研究人員曾經在美國的大學中作過學習成績和睡眠時間的調查。發現越晚睡覺,同時睡覺時間越短的孩童,學習成績越差。東京的教育研究所對日本中校學生的調查也顯示,調查物件的孩子中,有不安煩躁問題的孩童,半數以上都是平時有12點以後睡覺的習慣。相反,平時沒有不安、煩躁問題的中小學生中,晚上有熬夜習慣的比例是25.8%。因此可以發現,熬夜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有一定的影響。

下圖反映了兒童的入睡時間、睡眠長度和孩子成績的一個相關性。從圖中可以發現,睡眠時間越短的孩子(見圖中□的曲線),獲得D評價(差成績)的傾向變大。睡眠時間越晚(圖中■的曲線),獲得D評價(差成績)的傾向變大。

熬夜,包括睡眠不足,打亂了孩子的生理規律,有可能會延緩孩子的認知,情緒的發育,因為自律神經的失調,體溫低,則會引起各種身體上的不適,進而導致孩子不願上學,提不起興趣,並有可能會引起身體上的肥胖等問題。

因此,為了孩子能夠更加茁壯地成長,除了各種興趣的培養以外,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睡眠習慣,(早睡,不熬夜,早起,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是從小就要培養的一個大課題。

保證規律的作息,尤其是充足的睡眠,有助於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和身體來面對每天的挑戰。如果為人父母,自己能夠規律作息,也會給孩子一個以身作則的正面形象。

晝夜顛倒、睡眠不足的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有著多方面損害,卻總是得不到現代人的足夠重視。如今連諾貝爾獎都授予了晝夜節律背後的分子機制,為生物鐘這一概念的科學性月臺背書,我們又怎能逆天而行,繼續走在名為修仙實則渡劫的不歸路上呢?

參考文獻:

1:【The Risks of Sleeping “Too Much”. Survey of a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24671 Adults (INPES Health Barometer)】Damien Léger ,François Beck,Jean-Baptiste Richard,Fabien Sauvet,Brice Faraut. 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106950

2:【子どもの睡眠と脳の発達 -睡眠不足と夜型社會の影響-】大川匡子 著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tits/15/4/15_4_4_34/_pdf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