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垃圾分類”應成居民生活常態

如果市民手中的垃圾找不到分類處理的“出口”, 文明就會受阻, 就會衍生出垃圾亂投亂放等不文明行為。

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 《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目標、垃圾分類的類別、激勵機制等內容, 46個城市將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具體到城市居民而言, 通過建立居民“綠色帳戶”、“環保檔案”等方式, 對正確分類投放垃圾的居民給予可兌換積分獎勵。 (3月31日中國新聞網)

目前, 我國600多個城市中, 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問題所困擾, 堆存的垃圾總量達70億噸, 垃圾已侵蝕掉我國80萬畝的土地, 其對大氣、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和大量滋生的蚊蠅傳播的疾病, 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 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 如果得不到科學、有序的收集、分類、運輸和處理, 勢必造成環境污染, 危及城市的發展。 如此語境下, 我國將在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其積極意義不言而喻。

不可否認, 受困於資金不足、有害垃圾無去處等因素影響, 雖然一些城市開展垃圾分類10多年, 但效果並不明顯。 特別是, 市民參與度不高, 也是垃圾分類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垃圾亂投亂放現象, 在市民中非常普遍, 已成為一大頑疾。 過去, 針對市民垃圾亂投亂放現象, 各地相關管理部門採取的措施便是“堵”。

當然, 對於垃圾亂投亂放等行為, 堵不如疏。 自2015年12月開始, 北京環衛集團推行“垃圾智慧分類模式”, 即“垃圾分類有獎”, 廚餘垃圾、可回收物統一納入互聯網積分回饋平臺。 積分不但可以兌換購物卡、手機充值卡, 積攢到一定分數乾脆就能直接拿到現金。 這次國家層面出臺《方案》,

將對正確分類投放垃圾的居民給予可兌換積分獎勵, 是對北京做法的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實行垃圾分類, 應成為居民生活的一種常態。 而這種文明自覺, 需要制度激勵。 事實上, 市民在垃圾投放中文明還是不文明, 關鍵是受外部環境的影響。 比如, 實行“兌換積分獎勵”, 這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管理服務方式;而市民將自己手中的垃圾進行分類處理, 也是對城市文明管理的一種互動方式。 相反, 如果市民手中的垃圾找不到分類處理的“出口”, 文明就會受阻, 就會衍生出垃圾亂投亂放等不文明行為。

張西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