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9歲瓊瑤突然給兒子兒媳寫公開信安排後事,家庭私事為何要公之於眾

昨天, 79歲的知名作家瓊瑤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表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婦的信, 信中明確表示, 無論以後生什麼重病, 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不插管, 並稱“急救措施, 氣切、電擊、葉克膜……這些, 全部不要!”此外, 她還交代了自己的身後事, 包括“不要用任何宗教的方式來悼念我”, “將我盡速火化成灰, 採取花葬的方式, 讓我歸於塵土”, “不做七, 不燒紙, 不設靈堂, 不要出殯”, 等等。

這是一封寫給兒子兒媳婦的信, 討論的也是涉及隱私的家庭內部事宜, 瓊瑤為什麼要發佈到社交媒體上, 公之於眾呢?這可不是她一時衝動,

而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 在公開信中, 瓊瑤對此也有解釋。 對於治療和後事的安排, 她已經跟晚輩反復溝通, 晚輩也“完全瞭解我的心願, 同意我的看法, 會全部遵照我的願望去做”。 但是, 她仍然擔心“承諾容易實行難”, 擔心“你們對我的愛, 成為我‘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 因此, 瓊瑤選擇了“現在我公開了我的‘權利’, 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都是見證, 你們不論多麼不舍, 不論面對什麼壓力, 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 瓊瑤的兒媳婦也回應媒體稱, 瓊瑤此舉是考慮到人們對身體和死亡的觀念還比較保守, 所以決定把這件事公開講出來, 以免到時晚輩受到輿論的指責。

由此可見, 傳統倫理、道德、習俗的力量有多麼強大。

瓊瑤的個人選擇理由充分、道理清楚、積極進步, 而且她的晚輩也完全理解, 承諾將完全遵照她的個人意願。 但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 瓊瑤仍然無法安心。 她既擔心晚輩的承諾有變, 也擔心晚輩受到輿論指責。 從瓊瑤的擔心不難想像, 對於許多沒有這種認知、沒有如此明確地表達意願、長輩晚輩之間不能如此順暢溝通的家庭來說, 在長輩生命的最後階段, 選擇過度救治來竭盡全力地維持生命, 幾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傳統孝道強調“百善孝為先”, 盡一切可能挽救父母的生命, 這當然是孝的題中之義。 現代社會的生命倫理中, 也包含生命至上的觀念。 “見死不救”不但會招來巨大的輿論壓力, 也會讓當事人心裡承受巨大的倫理道德負擔。

幾重因素的疊加, 使人們很難科學客觀、理性冷靜地對待父母、長輩的病危和死亡。

在過去醫療衛生技術比較低下的情況下, 哪怕竭盡全力救治, 醫護人員也很難長時間挽留病危者的生命。 然而, 隨著醫療衛生技術的突飛猛進, 如果不惜代價救治, 很多病危者的生命都可以長時間維持。 原地踏步的倫理觀念遇上了突飛猛進的醫療技術, 客觀上造成了新的問題——倫理觀念仍然要求不惜代價地挽救生命, 醫療技術雖然可以滿足這種要求, 但卻要耗費大量的醫療資源和社會資源。 同時, 勉強維持的生命沒有任何品質可言, 甚至對病人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

這種新問題不但令病人家屬背負巨大的財務和時間成本,

也讓整個社會難堪重負。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結直腸腫瘤外科主任醫師顧晉曾經披露, 在人的一生中, 70%的醫療費用都耗費在生命的最後階段, 這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 短暫的生命最後階段消耗掉70%的醫療資源, 其他漫長的生命階段只能分配到30%的醫療資源, 這樣的醫療資源配置方式, 妨礙了人們更好地享受醫療服務、提高全生命週期的健康水準。 為了搶救危重病人而投入的巨大資源, 還會通過擠壓效應, 影響到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的健康發展。 而且, 在明知道病人已經不可逆地走向死亡, 卻仍然採用一切醫療手段去加劇其臨終前的痛苦, 這既是對於病人生命尊嚴的不尊重, 也在另一個層面上產生了生命倫理問題。

健康人生追求的目標, 可以概括為一句話:活得長, 病得晚, 死得快。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均預期壽命, 另一方面, 要把醫療衛生資源的最大部分, 投入到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之中, 以保障個體在生命週期的絕大部分時間裡, 都享有較高的健康水準和生命品質。 與此同時, 應該削減分配在生命最後階段的醫療資源。 當個體生命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死亡, 應該減少過度醫療救治所造成的無謂浪費, 而改為提高臨終關懷的服務品質, 讓病人以較少痛苦、不失尊嚴的方式, 走完生命歷程。

要實現這樣一種目標, 道理和邏輯都很容易講清楚, 難點在於幫助人們改變倫理觀念。 瓊瑤以公開信的方式把這個問題講清講透, 在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的同時,將使許多人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適度醫療、後事從簡的新風,也許一時之間還很難被人們普遍接受,但作為一位公眾人物,瓊瑤的選擇無疑具有積極的教育和示範意義。

文/封壽炎

在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的同時,將使許多人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適度醫療、後事從簡的新風,也許一時之間還很難被人們普遍接受,但作為一位公眾人物,瓊瑤的選擇無疑具有積極的教育和示範意義。

文/封壽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