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全科醫生缺口10萬怎麼辦?教育部出了個主意……

“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全科醫生30萬名以上”。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 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 又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 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 力爭讓每個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醫生的服務。

目前, 我國全科醫生的缺口還有近10萬, 這也成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短板, 國家如何放大招讓全科醫生“下得去、留得住”?

全科醫生, 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

也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截止去年年底, 我國累計培訓全科醫生20.9萬人, 僅占整個臨床醫生總數的6.6%, 而歐美發達國家占比一般為30%到40%, 這與我國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安徽省馬鞍山市立醫療集團副總院長王質文表示, 從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的匹配比例看, 馬鞍山市目前在崗的全科醫生不足三成。 “目前, 看病無序。 大醫院人滿為患, 社區中心門可羅雀, 這樣大醫院看小病也浪費了我們專家的資源, 小醫院也清閒, 沒事可做。 因此要打造有序的診療體系, 三級醫院主要解決疑難重症, 而基層看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 ”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司司長秦懷金提到,

“到2020年我國要培養全科醫生30萬名以上”。 依目前的形勢看, 還存在近10萬人的缺口。 “現在的問題主要兩個方面:一是, 我們從培養、培訓上存在問題, 現在有些高校有全科醫學專業, 原來對全科醫學的教育很少, 現在全科醫學科目、教研室、學院一套的教學體系不完備。 大醫院裡面都沒有全科醫學科。 第二是崗位吸引力差, 待遇低、職稱晉升也比較難, 職業發展路徑又不清晰, 所以吸引力弱。 ”

長期以來, 全科醫生職業認同感較低、收入水準不高、職稱晉升空間狹窄, 嚴重制約了全科醫生隊伍的快速優質發展。

醫生1:很多人認為大醫院那種能做開胸、能開顱手術的都是水準比較高的醫生, 覺得我們基層的人員水準比較低, 最重要是待遇比較低。

醫生2:幹了這麼多年了, 編制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但是跟這社區也有感情了, 也不捨得離開。

社區醫院的負責人:最突出的問題是招不來人, 招來人留不住人, 全科大夫一個月能發3000元, 資歷深一點的覺得待遇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

“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 品質是醫學教育的“生命線”。 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務是提高醫學人才培養品質。 要創新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 多途徑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針對全科醫生下不去、留不住的問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回應, “進一步完善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政策, 實行“縣管鄉用”(縣醫院聘用管理、鄉鎮衛生院使用)的用人管理制度, 保證定向生回得去、用得上;醫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的,

可直接參加中級職稱考試, 考試通過的直接聘任中級職稱, 提升基層衛生崗位的吸引力。 ”

全科醫生, 已經成為現階段醫學人才隊伍裡最短缺的一類人才。 為留住人才, 鼓勵全科醫生更好地從事醫療服務, 各地也是多方施策。 河南鄭州市北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建魁說, 他們積極調整待遇, 給全科醫生更多的發展空間。 “把實習期從以前一年調整為三個月, 只要科室願意留, 本人願意留, 工作能力能接的上的情況下, 都享受正式職工的同等待遇。 在績效激勵家庭簽約全科服務方面, 根據政策允許的情況下, 實行每簽約一戶, 團隊每人1塊,

回訪一次5塊, 上門服務10塊, 在慢病管理上, 新發現、新增的是5塊, 通過4次管理可能會拿到20塊錢。 ”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 要求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 積極擴大全科、兒科等緊缺專業培訓規模。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司司長秦懷金表示, 除了轉崗培訓等措施, 重要的是要通過多種管道加強全科醫生基層崗位的吸引力。 “提高待遇, 提高職業發展的前景。 通過兩端, 一個是培養端, 一個是使用端, 兩端發力, 使我們的醫學生願意畢業以後進入到全科接受培訓成為全科醫生, 然後他們通過工作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待遇, 讓有尊嚴的收入激勵他們能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務。 分級診療制度核心就是基層要有合格的醫生,要有合格的全科醫生,老百姓信任信得過的全科醫生,這樣我們醫改實現目標才有可能。”

分級診療制度核心就是基層要有合格的醫生,要有合格的全科醫生,老百姓信任信得過的全科醫生,這樣我們醫改實現目標才有可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