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建“合約管理” 構建“和諧村寨”

地處黔湘邊界、貴州省東南部的錦屏縣山青水秀、民風淳樸。 因青山似錦、秀麗如屏而得名, 素有“杉木之鄉”“青石之鄉”“水電之鄉”美譽。 全縣地面積1597平方公里, 轄15個鄉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111個行政村, 總人口23.4萬, 其中農村人口17.6萬人, 少數民族人口20.8萬人, 占總人口89.08%。

為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體現人民當家作主, 加強廣大的基層村民群眾實行自我教育和管理, 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群眾參政議政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集思廣益, 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 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

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提高農民生活水準, 保障精准扶貧成效, 維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使廣大農民群眾真心擁護黨和國家各項政策。

近年來, 錦屏縣民政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 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實行合約管理, 構建和諧村寨”創建工作的戰略構想, 創建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合約管理、以歌勸和”村民自治工作曲范。 為今後全面推進“合約管理”創建探索和積累經驗。

“合約管理, 以歌勸和”村民自治創建的背景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出臺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農村建設提到了新的政治高度。

舉國上下形成了一個政治共識;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 只有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才能最終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 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全國人民全面小康。

錦屏縣地處偏遠, 位於黔湘邊陣, 是現階段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社會經濟發展水準與其他先進地區存在巨大差異, 農村建設和發展面臨的矛盾也很多, 在新的社會背景下, 如何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大政方針, 使新農村建設真正取得實效, 錦屏縣民政局領導經過認真細緻的調研, 認真梳理了錦屏縣新農村建設中尚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

對此, 民政局進行了原因分析, 認為, 在少數民族農村建設中, 桎梏農村發展的不僅僅是經濟水準的發展差距, 更重要的是社會規範和制定沒有與經濟發展同步完善, 少數民族傳統美德被丟失, 負面的社會風氣逐步惡化, 價值觀念被扭曲, 認識混亂, 背棄誠實守信, 缺乏理性, 盲動冒險, 文明素質不高, 不尊老愛幼, 老傳統被捨棄, 新風尚未建立。

以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為例, 華寨村與明代軍事城堡“隆裡古城”隔壩相望, 明代稱“寨扒屯”, 屬龍裡守禦千戶所, 清代稱“粑寨”屬龍裡蠻夷以長官司, 民國時期, 改名稱“華寨”屬隆裡鄉。 是一個很有歷史沉澱的少數民族村寨。

自古以來, 民風古樸, 人傑地靈, 各種文史志書中均有記載, 有“敬老之村”、“友誼之村”、“行善之村”、“禮儀之稱”等美稱;擁有侗族突出的社會生活價值觀, 重義輕利、克已利人、勤勞樸實、講究禮儀、敬老愛幼、樂於助人, 修橋鋪路重視公益事業, 社會秩序井然有序。 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稱“華寨自古以風俗質樸、地方嚴謹、文教昌明而著稱, 在家的勤勞致富, 豐衣足食, 外出的職輔省州、佐治縣鄉。 ”但是, 改革開放後, 忽視少數民族傳統倫理教育,

片面追求經濟發展, 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念, 丟棄了侗族長期形成的傳統美德, 華寨村失去了往日的寧靜。

責任田糾紛、水利糾紛、鄰里口解糾紛不斷, 地痞流氓危害鄉里時有發生, 留守兒童學生沉迷網路、崇尚暴力, 偷扒盜竊現象普遍存在, 村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賭博, 不事勞作, 甚至有村民沾染毒品, 尤其是一些外出打工的青壯年, 什麼都以金錢為標杆, 不講親情、友情、人情, 不講互幫互助、不講尊老愛幼、不重鄰里和眭、不重視公益事, 過去自覺修橋補路的村民少了過去一家有事眾從幫的事例不多了。

錦屏縣民政局領導們走村串寨, 走進每一戶村民家中認真調研, 認為華寨村存在的問題反映了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推進新農村進程中新的難題, 需要認真分析研究解決,不能僅僅依靠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加強普法宣傳、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和安全防範意識、注重對農村青少年的素質培養、重視農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環境等措施,而是經結合少數民族農村村寨的實際,結合少數民族長期形成的自身特點,採取歷史形成的合約方式來解決個體及單個群體不能解決的事情,化解不用法律手段可以化解的矛盾,用約定俗成的準則規範村民的行為,維繫農村村寨的正常運轉,加強內部團結。

於是,他們與村兩委領導達成共識,在華寨村率先創建“合約管理,以歌勸和”的村民自治管理示範村,為做好農村政治和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全面推進村民自治、切實解決少數民族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新難題、發展民族村落經濟、完善民族村寨管理制度、化解民族村寨村民之間各種矛盾、融洽民族村寨幹群關係、創新民族村寨管理服務探索出一條新路。

運用“合約管理、以歌勸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

貴州省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寨門前豎著兩根石礎園木的柱子,展翅騰飛的木雕吉鳥嵌在兩根柱上,柱身繪彩色網底,上書“合約管理,以歌勸和八個大字”,章顯了華寨村實行村民自治實現中國夢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十多年以來,華寨村“兩委”開展村民自治工作風雨兼程,深入人心,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民族地區特點縣有民族特色的村民自治路子。“合約管理,以歌勸和”正逐步而又深刻地改變了華寨村社會治安管理狀況,加強了村寨的精神文明建設,加速了民族村寨的脫貧時間表。早在2005年新春伊始,華寨村“兩委”就著手制定《華寨村村規民約》,這一《村規民約》是在村民廣泛參與下作出的村寨公共決策,反映了村民的意願和要求,體現了民族村寨基層政治的發展和村治運作的民主化。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規範,體現了本華寨村村民的意志和利益,對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管理和自覺遵守村寨規章制度有明確的約定,有效地相容了村民自治的鄉土性與現代性。但是,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後,儘管“民約”在維護村寨的日常生活秩序起到了明顯的重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治理成本,起到了填補政府管理力量不足的作用。但針對性、操作性不強還是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規定不完善、制度欠健全、規章不合理、解決問題難、民族特色不濃等等都需要更加健全、更趨合理、更人性化,有待進一步改進。

2007年初,華寨村“兩委”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民族實際,採取挨戶廣泛徵求每一位村民意,基於全體村民對自己民族傳統美德的認可和傳承,本著有利於促進鄉風文明、環境美化的建設,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與和諧,有利於尊老愛幼之風的盛行。逐條逐款確定內容:將《華寨村村規民約》修改為《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並分發到各家各戶詢問增補建議,召開村民大會討論通過,簽字並按手印表示同意遵守約定。

《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內容具體明確,通俗易懂,來自村民又回歸村民,內容涵蓋村民的權利義務、以歌勸和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各姓民族的選舉與職責、移風易俗、宣導健康文明風氣、公山的設立、村寨風俗用地管理使用、調處費的收取使用、違法違紀的罰責、用火規定、計劃生育落實、損壞消防設施的處 罰,電魚、毒魚、炸魚的懲處、浪放家禽家畜的罰金、村寨古建築的保護、公共場所的管理、村民建房及豬牛圈的規定、維護村風村貌的限制性條款、對公益事業建設不熱心者的責罰,合約的執行監督及村容村貌整治保護 、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公德教育、公產處置等作了明確和規範。

一一細化到每一個環節,突出了合約指同性、實效性和針對性。既承接傳統特點,又章顯時代要求,著力增強村民的規矩意識、秩序意識、著力守住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歷史沿革的“底線”,立足村寨實際,注重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強化教育引導功能。條款有鼓勵也有禁止,有獎勵也有懲罰,充分體現合約剛性和柔性。是介於法律與道德之間“准法”,是全體村民共同意志的載體,作為村民共同認可的“公約”具有教育引導和約束、懲戒作用,成為推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有效載體。

以“合約管理、以歌勸和”為載體創新村寨民主管理模式

《村民自治合約》在一定程式上相容了村民自治的鄉土性與現代性,在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方面起到了法律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村民自治合約》作為民族村寨村民自治制度化、規範化表現形式必然受到國家法律法規局限,為了既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大政方針,又符合少數民族農村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華寨村自治合約》第二條規定:加強團結,和諧共處,以歌勸合,凡家庭內部及鄰里之間因生產生活產生矛盾處理不當,引發謾駡、爭吵、打架行為,按地方風俗自願承擔“勸和小組”上門唱“勸和歌”吃勸和飯的費用。

唱“和氣歌”吃“和氣飯”以歌勸和的民主管理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村民參與積極性,村民自發結成勸和小組,自編自唱通俗易的《勸和歌》、《戒賭歌》等歌曲,並且製作了“家和萬事興”牌匾,以唱“和氣歌”勸諫家庭和睦,以放“勸和炮”吸引村民參與,以送“和氣匾”化解各類矛盾,以吃“和氣飯”增進融洽感情。

2009年初,村主任因為忙於村裡事務顧不上家,妻子不理解,埋怨丈夫終日不歸,吵得互不相讓,村民聞訊後自發前去村主任家勸和,村主任擺了九桌酒席,陪大家唱了三個多小時的酒歌感謝大家,化解了夫妻之間的矛盾,鄰近村寨無數村民也駐足前來觀看,受益匪淺,教育 深,村主任現場唱起“勸和感謝歌”,甚至調侃自己說:“我是以身作則,被吃勸和飯挺開心,畢意怨氣消除了”,華寨村住居有侗族、苗族、漢族,以侗族為主,侗、苗、漢文化在這裡融洽碰撞,形成了多元的文化。

時至今日,村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各種活動都沿襲唱歌的傳統文化習俗,在華寨村、接人待客,非歌莫屬。“無歌不成席”,“無歌不成禮”,是華寨村的老古禮,喝酒不離歌,由此衍生了豐富多彩的酒歌,邊喝酒邊唱歌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村民相互交流、增加感情溝通的一種形式,男女青年唱酒歌,可以借酒表達彼此的志向及愛戀,兄弟相聚唱酒歌,可以增進情感,以歌抒懷,長幼唱酒歌,可以傳授知識,討教問詢、談古擺今,不同酒歌表達不同禮俗。

於是,華寨村兩委標新立異、別出心載,把沿襲已久的歌文化、酒文化引進《村民自治合約》,以歌勸和,形成勸和制度,成立勸和組設置“勸和匾”,唱“勸和歌”,吃“勸和飯”,放“勸和炮”,用通俗易懂,村民自覺接受的民歌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富教於歌。

“勸和組”由村寨中德高望重、能說善唱的人組成。他們根據流傳已久的古老習俗文化,走進每個家庭調研、編寫“勸和歌、”包括進門歌、勸老人歌、勸兄弟歌、勸妯娌們歌、勸姊妹歌、勸兒子歌、勸媳婦歌、勸親戚歌、勸鄰居街坊歌、勸夫妻和好歌,只要哪家爭吵、勸和組就放炮到哪家,把寫有“家和萬事興”的匾牌掛進堂屋,主要負責買酒買肉席間,勸和組唱勸和歌,勸爭吵雙方和好。

華寨村“以歌勸和、合約管理”為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村政治和社會治安穩定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經驗,從村頭至村尾無處不詳諡著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文化氛圍,“良好習慣是一種文明”、“建設美好家園,營造和諧家庭”、“華寨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保護寨門、古井、街道、風景村是每個村民應盡的責任”、“多一份平安、多一份福樂”、“以歌勸和、以儉操定、以法治村”、“實施村民自治、村民既是立防者、也是執法”、“一事一議共商發展大計、齊心協力共用改革成果。”這些木牌宣傳標語,既是華寨村民“合約管理”的行為規範準則,又是村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世上人多要和氣,和和氣氣多開心;你家爭吵我知道,只因為顯小事情;你讓我來我我讓你,三句好話暖人心;家庭之間要和好,家是和好萬事興。”“天上和來風雨順,地下和來草木生;文武和來正天下,丞相和來正朝延;百姓和來不告訴,官兵和來不害人;鄰里和來好相走;家庭和來家業興;弟兄和來家庭順,妯娌和氣家不分;夫妻和氣生活好,姑娘和氣不相爭;經商和氣預計,親戚和來情義深;你和我來我和你,和和氣氣國太平;和諧社會真是好,國強民富保安寧;你敬我來我敬你,大家都是一條心;若是今天勸不信,自治合約來執行;今天喝了和氣酒,笑在眉頭喜在心;今天你兩和氣了,喜笑顏開出你,敬上二位和氣酒,幸福日子萬年青。”一首首和氣歌破解了農村社會治安治理難題。

勸和歌的形式成功調解了數十起家庭矛盾、數十起山林糾紛、水利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以前三人一群、五人一夥鬧聊打牌等陋習,放浪牛浪馬隨意踐踏莊稼等現象得到徹底改變,吵架、罵打、偷提盜竊沒有了,連續十餘年無刑事及治安案件,無吸毒和邪教人員、無火警、火災等責任事故,華寨村被列為錦屏縣新農村建設“十好村”示範村和平安建設和示範村,貴州省整村推進項目建設示範村,被中國計生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少數民族地區學習中心專案點,榮獲村級走進基層黨組織,州級衛生村、州級科普示範村,省級“五好”基層黨組織、全省“十佳和諧村寨”,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榮譽稱號。

近年以來,錦屏縣民政局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深入華寨村調研、推廣華寨村合約管理村民自治經驗,村民自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借用華寨《村民自治合約》的管理經驗,採取“聯寨合約”的管理辦法,將矛盾糾紛調解,生態資源保護、舊風陋習草除及消防安全防範等職責義務納入管理範疇錦屏縣大同鄉章山村借鑒華寨村合約自治經驗,創新“寨老協會管理模式”,寨老協會班子成員列席村“兩委”會議,對村內事務進行參事議事,監督村級財務,反映村情民意,提出意見建設,積極協助村委加強和創新村寨管理,及時化解村內矛盾糾。

今年,錦屏縣民政局新任局長上任“三把火”,把村民自治工作作為民政局頭等大事,以華寨村“合約管理”村民自治工作模式為典範,走村串寨,推行“合約管理、構建和諧村寨”村民自治經驗,認真分析村民自治工作重點難點,強化村規民約,基本實現一般事務不出寨,大事不出村。

運用村民自治工作成效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結構和調整,解決民族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管理問題,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經全社會發展的基礎問題,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問題,推動縣城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強力推進“精准扶貧”工作。

需要認真分析研究解決,不能僅僅依靠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加強普法宣傳、增強群眾法律意識和安全防範意識、注重對農村青少年的素質培養、重視農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環境等措施,而是經結合少數民族農村村寨的實際,結合少數民族長期形成的自身特點,採取歷史形成的合約方式來解決個體及單個群體不能解決的事情,化解不用法律手段可以化解的矛盾,用約定俗成的準則規範村民的行為,維繫農村村寨的正常運轉,加強內部團結。

於是,他們與村兩委領導達成共識,在華寨村率先創建“合約管理,以歌勸和”的村民自治管理示範村,為做好農村政治和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全面推進村民自治、切實解決少數民族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新難題、發展民族村落經濟、完善民族村寨管理制度、化解民族村寨村民之間各種矛盾、融洽民族村寨幹群關係、創新民族村寨管理服務探索出一條新路。

運用“合約管理、以歌勸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

貴州省錦屏縣隆裡鄉華寨村寨門前豎著兩根石礎園木的柱子,展翅騰飛的木雕吉鳥嵌在兩根柱上,柱身繪彩色網底,上書“合約管理,以歌勸和八個大字”,章顯了華寨村實行村民自治實現中國夢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十多年以來,華寨村“兩委”開展村民自治工作風雨兼程,深入人心,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民族地區特點縣有民族特色的村民自治路子。“合約管理,以歌勸和”正逐步而又深刻地改變了華寨村社會治安管理狀況,加強了村寨的精神文明建設,加速了民族村寨的脫貧時間表。早在2005年新春伊始,華寨村“兩委”就著手制定《華寨村村規民約》,這一《村規民約》是在村民廣泛參與下作出的村寨公共決策,反映了村民的意願和要求,體現了民族村寨基層政治的發展和村治運作的民主化。

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規範,體現了本華寨村村民的意志和利益,對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管理和自覺遵守村寨規章制度有明確的約定,有效地相容了村民自治的鄉土性與現代性。但是,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後,儘管“民約”在維護村寨的日常生活秩序起到了明顯的重要作用,有效地降低了治理成本,起到了填補政府管理力量不足的作用。但針對性、操作性不強還是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規定不完善、制度欠健全、規章不合理、解決問題難、民族特色不濃等等都需要更加健全、更趨合理、更人性化,有待進一步改進。

2007年初,華寨村“兩委”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民族實際,採取挨戶廣泛徵求每一位村民意,基於全體村民對自己民族傳統美德的認可和傳承,本著有利於促進鄉風文明、環境美化的建設,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與和諧,有利於尊老愛幼之風的盛行。逐條逐款確定內容:將《華寨村村規民約》修改為《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並分發到各家各戶詢問增補建議,召開村民大會討論通過,簽字並按手印表示同意遵守約定。

《華寨村村民自治合約》內容具體明確,通俗易懂,來自村民又回歸村民,內容涵蓋村民的權利義務、以歌勸和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各姓民族的選舉與職責、移風易俗、宣導健康文明風氣、公山的設立、村寨風俗用地管理使用、調處費的收取使用、違法違紀的罰責、用火規定、計劃生育落實、損壞消防設施的處 罰,電魚、毒魚、炸魚的懲處、浪放家禽家畜的罰金、村寨古建築的保護、公共場所的管理、村民建房及豬牛圈的規定、維護村風村貌的限制性條款、對公益事業建設不熱心者的責罰,合約的執行監督及村容村貌整治保護 、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公德教育、公產處置等作了明確和規範。

一一細化到每一個環節,突出了合約指同性、實效性和針對性。既承接傳統特點,又章顯時代要求,著力增強村民的規矩意識、秩序意識、著力守住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歷史沿革的“底線”,立足村寨實際,注重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強化教育引導功能。條款有鼓勵也有禁止,有獎勵也有懲罰,充分體現合約剛性和柔性。是介於法律與道德之間“准法”,是全體村民共同意志的載體,作為村民共同認可的“公約”具有教育引導和約束、懲戒作用,成為推進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有效載體。

以“合約管理、以歌勸和”為載體創新村寨民主管理模式

《村民自治合約》在一定程式上相容了村民自治的鄉土性與現代性,在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方面起到了法律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村民自治合約》作為民族村寨村民自治制度化、規範化表現形式必然受到國家法律法規局限,為了既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國家大政方針,又符合少數民族農村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華寨村自治合約》第二條規定:加強團結,和諧共處,以歌勸合,凡家庭內部及鄰里之間因生產生活產生矛盾處理不當,引發謾駡、爭吵、打架行為,按地方風俗自願承擔“勸和小組”上門唱“勸和歌”吃勸和飯的費用。

唱“和氣歌”吃“和氣飯”以歌勸和的民主管理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村民參與積極性,村民自發結成勸和小組,自編自唱通俗易的《勸和歌》、《戒賭歌》等歌曲,並且製作了“家和萬事興”牌匾,以唱“和氣歌”勸諫家庭和睦,以放“勸和炮”吸引村民參與,以送“和氣匾”化解各類矛盾,以吃“和氣飯”增進融洽感情。

2009年初,村主任因為忙於村裡事務顧不上家,妻子不理解,埋怨丈夫終日不歸,吵得互不相讓,村民聞訊後自發前去村主任家勸和,村主任擺了九桌酒席,陪大家唱了三個多小時的酒歌感謝大家,化解了夫妻之間的矛盾,鄰近村寨無數村民也駐足前來觀看,受益匪淺,教育 深,村主任現場唱起“勸和感謝歌”,甚至調侃自己說:“我是以身作則,被吃勸和飯挺開心,畢意怨氣消除了”,華寨村住居有侗族、苗族、漢族,以侗族為主,侗、苗、漢文化在這裡融洽碰撞,形成了多元的文化。

時至今日,村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各種活動都沿襲唱歌的傳統文化習俗,在華寨村、接人待客,非歌莫屬。“無歌不成席”,“無歌不成禮”,是華寨村的老古禮,喝酒不離歌,由此衍生了豐富多彩的酒歌,邊喝酒邊唱歌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是村民相互交流、增加感情溝通的一種形式,男女青年唱酒歌,可以借酒表達彼此的志向及愛戀,兄弟相聚唱酒歌,可以增進情感,以歌抒懷,長幼唱酒歌,可以傳授知識,討教問詢、談古擺今,不同酒歌表達不同禮俗。

於是,華寨村兩委標新立異、別出心載,把沿襲已久的歌文化、酒文化引進《村民自治合約》,以歌勸和,形成勸和制度,成立勸和組設置“勸和匾”,唱“勸和歌”,吃“勸和飯”,放“勸和炮”,用通俗易懂,村民自覺接受的民歌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富教於歌。

“勸和組”由村寨中德高望重、能說善唱的人組成。他們根據流傳已久的古老習俗文化,走進每個家庭調研、編寫“勸和歌、”包括進門歌、勸老人歌、勸兄弟歌、勸妯娌們歌、勸姊妹歌、勸兒子歌、勸媳婦歌、勸親戚歌、勸鄰居街坊歌、勸夫妻和好歌,只要哪家爭吵、勸和組就放炮到哪家,把寫有“家和萬事興”的匾牌掛進堂屋,主要負責買酒買肉席間,勸和組唱勸和歌,勸爭吵雙方和好。

華寨村“以歌勸和、合約管理”為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村政治和社會治安穩定工作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經驗,從村頭至村尾無處不詳諡著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文化氛圍,“良好習慣是一種文明”、“建設美好家園,營造和諧家庭”、“華寨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保護寨門、古井、街道、風景村是每個村民應盡的責任”、“多一份平安、多一份福樂”、“以歌勸和、以儉操定、以法治村”、“實施村民自治、村民既是立防者、也是執法”、“一事一議共商發展大計、齊心協力共用改革成果。”這些木牌宣傳標語,既是華寨村民“合約管理”的行為規範準則,又是村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世上人多要和氣,和和氣氣多開心;你家爭吵我知道,只因為顯小事情;你讓我來我我讓你,三句好話暖人心;家庭之間要和好,家是和好萬事興。”“天上和來風雨順,地下和來草木生;文武和來正天下,丞相和來正朝延;百姓和來不告訴,官兵和來不害人;鄰里和來好相走;家庭和來家業興;弟兄和來家庭順,妯娌和氣家不分;夫妻和氣生活好,姑娘和氣不相爭;經商和氣預計,親戚和來情義深;你和我來我和你,和和氣氣國太平;和諧社會真是好,國強民富保安寧;你敬我來我敬你,大家都是一條心;若是今天勸不信,自治合約來執行;今天喝了和氣酒,笑在眉頭喜在心;今天你兩和氣了,喜笑顏開出你,敬上二位和氣酒,幸福日子萬年青。”一首首和氣歌破解了農村社會治安治理難題。

勸和歌的形式成功調解了數十起家庭矛盾、數十起山林糾紛、水利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以前三人一群、五人一夥鬧聊打牌等陋習,放浪牛浪馬隨意踐踏莊稼等現象得到徹底改變,吵架、罵打、偷提盜竊沒有了,連續十餘年無刑事及治安案件,無吸毒和邪教人員、無火警、火災等責任事故,華寨村被列為錦屏縣新農村建設“十好村”示範村和平安建設和示範村,貴州省整村推進項目建設示範村,被中國計生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少數民族地區學習中心專案點,榮獲村級走進基層黨組織,州級衛生村、州級科普示範村,省級“五好”基層黨組織、全省“十佳和諧村寨”,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等榮譽稱號。

近年以來,錦屏縣民政局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深入華寨村調研、推廣華寨村合約管理村民自治經驗,村民自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錦屏縣河口鄉培隴村借用華寨《村民自治合約》的管理經驗,採取“聯寨合約”的管理辦法,將矛盾糾紛調解,生態資源保護、舊風陋習草除及消防安全防範等職責義務納入管理範疇錦屏縣大同鄉章山村借鑒華寨村合約自治經驗,創新“寨老協會管理模式”,寨老協會班子成員列席村“兩委”會議,對村內事務進行參事議事,監督村級財務,反映村情民意,提出意見建設,積極協助村委加強和創新村寨管理,及時化解村內矛盾糾。

今年,錦屏縣民政局新任局長上任“三把火”,把村民自治工作作為民政局頭等大事,以華寨村“合約管理”村民自治工作模式為典範,走村串寨,推行“合約管理、構建和諧村寨”村民自治經驗,認真分析村民自治工作重點難點,強化村規民約,基本實現一般事務不出寨,大事不出村。

運用村民自治工作成效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結構和調整,解決民族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管理問題,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經全社會發展的基礎問題,解決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問題,推動縣城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強力推進“精准扶貧”工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