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九大代表風採錄|李應紅:航空報國 匠心築夢

空軍工程大學航空航太工程學院教授李應紅。 (資料圖)

央廣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 (陳卓 記者孫傑)克服高海拔惡劣條件, 實現我軍戰機全疆域駐訓。 填補工程應用技術空白, 改變鐳射衝擊強化領域國際格局。 入學入伍39年, 他將航空報國匠心鐫刻在中國空軍演訓場上。 他就是十九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等離子體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空軍工程大學航空航太工程學院教授——李應紅。

航空發動機, 被稱為“工業王冠”, 其中的戰機發動機更是要保證在惡劣工況下不出絲毫閃失, 堪稱“王冠上的明珠”。 上世紀90年代,

被航空界稱為“空中禁區”的青藏高原上, 使用某型戰機便成為一個重大國土安全戰略問題和國家軍事科技重要課題。

使命召喚、責任所驅, 李應紅主動請纓, 立刻得到空軍黨委重視。 次年, 在軍委統一部署下, 他以技術總負責人的身份開始了新機高原作戰研究實驗。 李應紅介紹說:“1997年的時候, 從上到下非常重視這個實驗, 我們在高原作戰能力是相對較弱的, 需要的時候我們就要站出來。 ”

項目的困難擺在眼前, 但克服困難的決心卻不容一絲馬虎, 在李應紅的帶領下, 項目所有成員與時間賽跑、與困難搏鬥, 專案成功後, 空軍在布達拉宮前專門舉辦了戰機飛躍表演。 李應紅說:“當時飛的時候, 西藏藏區有很多人都比較虔誠地膜拜,

因為當時飛的高度相對較低, 震撼力是比較強的。 ”

戰機上高原團隊成員李軍說:“1999年的8月18號上午我們就進場了, 下午就開始了在高原機場進行現場的第一次實驗, 試驗成功後我們在布達拉宮前留下了非常珍貴的合影。 ”

拿到了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本可以功成名就、高枕無憂的李應紅卻又“從零開始”, 瞄準了航空研究領域的下一個制高點 ——等離子體技術。 李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獨闢蹊徑, 與地方工業部門一起建起國內第一條鐳射衝擊強化工業生產線。

“同學同道 同志同袍”, 是李應紅最喜歡的一句話, 他說:“同為共產黨員, 同為革命軍人, 在同一所學校幹著同樣感興趣的事情, 這實在是最大的幸運。

”李應紅介紹說:“目前為止, 真正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時候, 還是當戰機在高原起飛的那一刻, 那是終身難忘的一刻。 ”

戰機上高原團隊成員李軍說:“穿上這身軍裝, 也就帶來這身軍裝它所帶來的使命。 ”

戰機上高原團隊成員謝壽生說:“面對困難、不怕困難, 我們可以想辦法去克服困難。 ”

李應紅的學生汪誠介紹說:“不要忘記初心, 我們不管到了什麼樣的位置, 就是要為我們黨、為我們國家、為我們軍隊的強軍作出更多的事。 ”

李應紅的學生梁華說:“李院士對年輕人的成長是非常關注的。 ”

李應紅的學生何衛鋒說:“更重要的是著眼未來, 我們希望在成績的基礎上不要躺著睡覺, 更重要的是取得更多的成績。 ”

李應紅告訴記者:“習主席提出改革強軍的要求以來,

呈現了一派蓬勃向上的形勢, 我們要建設一流的軍隊, 就必須要有一流的院校和一流的科技, 我這一輩子的使命和責任就是使中國飛機的心臟更加強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