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市腫瘤醫院兩項成果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3月28日, 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天津禮堂隆重召開。 2016年度, 天津市腫瘤醫院榮獲兩項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郝繼輝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胰腺癌精准診療體系建立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該專案率先應用血漿miRNA表達譜、腫瘤標誌物聯合迴圈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開展無創性胰腺癌早診與鑒別診斷。 通過3D影像分析平臺實現胰腺癌術前精准分期。 在傳統病理學基礎上提出包含分子診斷與腫瘤生物學行為評估的精准化胰腺癌診斷模式;改良胰腺癌術前評估模式和手術方式, 宣導精准胰腺外科的理念, 提高R0切除率。 率先結合基因檢測結果給予精准化療, 並應用CTC檢測開展輔助治療療效評估;從胰腺癌生物學特徵和臨床實際問題出發, 開展系列基礎與轉化研究, 揭示Fascin等參與胰腺癌分化轉移的分子機制, 篩選與胰腺癌預後相關的多個分子靶標,

開展了胰腺癌新型聯合化療和納米靶向治療的研究, 取得良好效果。

此項目受到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人才項目、天津市抗癌重大專項等資助;累計發表科學論文57篇, 其中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ancer Research, Biomaterials, J Pathol, Clin Chem等腫瘤領域權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篇, IF>5分文章17篇, 單篇最高影響因數11.8分, 累計影響因數185分, 正面他引頻次374次, 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 相關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多個學術會議進行彙報交流, 獲得國際同行高度評價, 部分研究成果被寫入我國2014版《胰腺癌診治指南》。 該研究成果已被多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 共治療患者2300余例, 對我國胰腺癌診療水準的提升發揮重大推動作用。

付麗教授領銜完成的項目“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的系列研究及應用”獲得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該專案主攻發生在乳腺的浸潤性微乳頭狀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 研究成果不但明確提出了IMPC的病理診斷標準, 還準確揭示了IMPC的不良預後, 強化了病理醫生對IMPC的診斷意識和臨床強化治療決策的選擇;還發現了IMPC鑒別診斷及預後預測標誌物,

為精確的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提供依據;並明確提出了IMPC的黏液亞型, 使其得到精准病理診斷和個體化治療。

該成果在本領域權威期刊Mod Pathol等發表論文31篇(SCI收錄12篇), 被WHO分類主編等國內外同行在J Clin Oncol、Oncogene等期刊他引345次, 其中3篇被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收錄引用, 5篇被寫入國際乳腺經典著作Rosen's Breast Pathology, 10篇成為美國病理專科醫師培訓內容。 被美、英等15個國家的同道應用到乳腺及肺、膽囊等17個器官及動物IMPC的診斷。 被國內同行稱為“天津腫瘤醫院標準”, 寫入衛計委首部《乳腺癌診療規範》及《乳腺腫瘤病理學》等4部乳腺專著, 培養了1300余名專業人才, 為推動乳腺癌診治水準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該成果被寫入國際標準、國際專著及國內行業規範,

使之得到更廣泛推廣和應用的同時, 擴大了國際影響, 填補了國際本領域空白, 為病理學科的發展和推進了乳腺癌精准診療進程;顯著降低患者的復發和死亡率, 減低患者的身心和經濟負擔, 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 社會效益顯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