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共和國痛失航空英才:悼屈見忠部長(曾任試飛局局長)

張聚恩/文

如此突然, 我的前任、好友、老部長屈見忠永遠地和我們離別了。

我不願相信他就這樣離我們而去, 他才74歲另11個月, 實在是走得過早。

我不願相信, 一個豪爽熱情的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再不能促膝相談了, 再不能歡聚痛飲了, 人世間又少了一位好同事、好朋友、好兄長。

10月10日他病危、在中日友好醫院搶救時, 我恰在石家莊飛機公司出差;當日下午5點45分, 他因呼吸衰竭, 引發心臟停跳, 竟撒手人寰, 駕鶴西去。 第一時間, 他的家人哭著在電話裡告訴我這一噩耗, 我卻只能在石門和當晚回京的歸途中向他的亡靈送上我的悲切。

次日上午, 趕往醫院, 在那個特殊的處所, 見他靜靜地躺在透明的冰櫃裡, 黃色的絹綾覆蓋著他魁梧的身軀, 昔日摯友, 如今已冷熱相隔、陰陽兩界。 今天上午, 我陪同劉高倬總, 再次到殯儀館。 劉總為未能在屈見忠生前見他一面而深感遺憾,

執意要先看一看他, 並說週六的正式告別儀式, 他還會再來。 在屈見忠的遺體前, 劉總含悲忍淚, 鞠躬致意, 又焚香三柱, 以示哀思。 我輕撫屈部長冰冷的臉頰, 再次端詳那張安詳而熟悉的面容, 腦際間如放電影般, 一幕幕往事再現——歷歷在目, 栩栩如昨。

9月8日我和試飛院老院長陳啟順及宋國珍、徐志勇兩同志到家中探望屈部長, 他的兒媳見他情緒極好, 為我們攝下這張珍貴的告別照。

我和他的結識頗具戲劇性。 1999年, 中央決定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拆分成第一、第二兩個集團, 我當時在620所(中國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總師, 該所劃歸一團。 在選配科技部領導時, 擬調我任科技部副部長, 其時先已確定屈見忠由試飛局長到科技部任部長。

負責幹部管理的副總經理劉思誠召我到總部, 領我在一間辦公室與屈相見, 並說你們認識認識, 如有什麼想法, 盡可向組織提出。 此前, 我和屈見忠沒有工作交集, 彼此並不認識。 我面前的這位大漢頗有幾分像毛澤東主席的容顏, 威儀裡透著親切。 首次交談從彼此自我介紹開始, 雖短卻頗為愉快。 事後, 他告訴我, 他和我有一見如故之感, 他對思誠總說, 就是他(指我)了, 意思是認同我, 於是, 我當了他的副手。 接著, 我和他一起參加了在懷柔寬溝召開的一集團成立前的首次黨組擴大會, 並由此同他結下了18年的親密友情。

他在試飛戰線工作多年, 是一位業務精湛、造詣深厚的試飛專家;他曾在高倬總率領下,

在殲10研製最關鍵的時刻, 同其他幾位總部的“金剛幹將”(晏翔、孫守魁、季留法等)連續數月堅守成都, 同宋文驄總師、薛熾壽總經理等成飛與611所一干領導們, 實施艱苦卓絕的一線現場指揮, 為工程的最終成功立下殊勳。

他同眾多試飛員結下了親人一樣的情誼, 他曾對我說, 他同試飛員的親密關係是經歷生死考驗的情誼, 是超越血緣的生死之交。 殲10首飛前, 他送雷強坐進座艙的感人一幕, 經雷強口述, 被作家張子影寫進了她的新作、長篇報告文學《試飛英雄》。 我把這一段抄錄在這裡:

“試飛局長屈見忠走出塔臺, 一言不發地走到雷強面前, 面色凝重地拉著雷強的手, 二人並肩直行, 彼此一路無語。 一直走到飛機的舷梯下,

屈見忠目送雷強登上舷梯, 進入座艙。 進艙回身的那一刻, 雷強一抬頭, 看到了屈見忠臉上滾落的淚水——共事許多年, 飛過無數次, 他還是第一次看見自己的局長掉眼淚。 ”

左二為屈見忠, 右一為宋文驄, 右三為薛熾壽, 中間抹眼淚的是雷強。

在張子影記述的這一場景後, 當試飛成功,雷強走下飛機,先是同宋總、薛總熱烈擁抱,而後同送他入艙、為他落淚的屈局長抱頭大哭。男兒有淚不輕彈,蓋因這次試飛風險太大,戰友們殷殷期盼、勝敗相托,雷強則以命相許、生死置之度外。而今任務勝利完成,英雄平安歸來,怎不令人涕淚橫流。今天上午在中日友好醫院殯儀館門外,劉總動情地對我親述了差不多20年前(1998年3月21日)發生的這感天動地的一幕。

所有認識屈見忠的人都說,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之人。而從1999年開始,我有幸同他合作共事,直到同他作永遠的告別。這段共事成了我倆各自職業生涯的落幕,我們結下的情誼隨歲月的流逝而成益發珍貴的回憶。在他的領導下,科技部不辱使命,努力開拓工作局面,取得不菲業績。我們爭取外部資源最大化,科學組織預先研究,為殲20、大運等背景型號進行立項前的技術準備;我們在集團內部力促技術創新,設立了創新基金等一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使集團的創新活動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們主動挑起資訊化建設的重擔,從資訊網路基礎建設,到應用系統開發,從辦公無紙化、自動化到工程中的數位化及大規模協同,使集團的資訊化建設走在了國防工業的前列。

在他帶領下,科技部“人丁興旺”,業務蓬勃,10個處30名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紅紅火火。科技部的員工來自不同單位與機構,作為一把手,他不搞小圈圈,一視同仁,量才是用,公正磊落,使科技部這個集體充滿團結友愛、激情進取的氛圍。

2005年時的屈部長,拍攝在毛主席居室門外。

在他卸任部長到延期退休的這段特殊時段裡,他熱情支援我的工作,還親力親為地抓了不少大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主編和完成鴻篇巨制的《飛機強度手冊》;組織高歌教授提出的一項科學實驗,主持協調該項工作,個中艱辛,非他不能;著力抓集團科技創新基金的項目遴選,為落實資金,確保高品質項目,付出了艱辛勞動。特別是科技部受命殲10工程項目申報國家獎,由他具體組織和主持;他在殲10中的貢獻人盡皆知,但他主動把自己“摘”出獲獎名單,說“把有限的名額給別的同志吧,特別是對年輕的同志更有用”;他還說,既然要我抓,這樣做,我才好說話。由於他的無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申報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2007年2月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殲10工程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屈見忠部長在工程中立下的卓著功勳,在工程之外展現的高風亮節,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傳頌。

我們一起參加集團公司大型活動。由集團公司專業攝影師拍攝。我沒有這張照片,是在屈部長過世後,他的家人清理遺物時發現,並翻拍送與我的。

幾天來,在思念屈部長的悲痛中,我再次思索關於人生的價值。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生命裡,能幹出幾件令後人和晚輩永遠記住的好事,能以自己的熱力和奉獻,助燃、助推我們的事業前進,這樣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這樣的生命就是有價值的。屈部長就是這樣的一個範例和榜樣,他的生命已融入我們偉大的航空事業,他的品格與言行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學習;作為他親密的同事和朋友,我會永遠永遠把他記在我的心間!

別了,屈部長!願一路走好!

別了,屈部長!天堂裡再見!

當試飛成功,雷強走下飛機,先是同宋總、薛總熱烈擁抱,而後同送他入艙、為他落淚的屈局長抱頭大哭。男兒有淚不輕彈,蓋因這次試飛風險太大,戰友們殷殷期盼、勝敗相托,雷強則以命相許、生死置之度外。而今任務勝利完成,英雄平安歸來,怎不令人涕淚橫流。今天上午在中日友好醫院殯儀館門外,劉總動情地對我親述了差不多20年前(1998年3月21日)發生的這感天動地的一幕。

所有認識屈見忠的人都說,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之人。而從1999年開始,我有幸同他合作共事,直到同他作永遠的告別。這段共事成了我倆各自職業生涯的落幕,我們結下的情誼隨歲月的流逝而成益發珍貴的回憶。在他的領導下,科技部不辱使命,努力開拓工作局面,取得不菲業績。我們爭取外部資源最大化,科學組織預先研究,為殲20、大運等背景型號進行立項前的技術準備;我們在集團內部力促技術創新,設立了創新基金等一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使集團的創新活動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我們主動挑起資訊化建設的重擔,從資訊網路基礎建設,到應用系統開發,從辦公無紙化、自動化到工程中的數位化及大規模協同,使集團的資訊化建設走在了國防工業的前列。

在他帶領下,科技部“人丁興旺”,業務蓬勃,10個處30名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紅紅火火。科技部的員工來自不同單位與機構,作為一把手,他不搞小圈圈,一視同仁,量才是用,公正磊落,使科技部這個集體充滿團結友愛、激情進取的氛圍。

2005年時的屈部長,拍攝在毛主席居室門外。

在他卸任部長到延期退休的這段特殊時段裡,他熱情支援我的工作,還親力親為地抓了不少大事,我印象最深的是:主編和完成鴻篇巨制的《飛機強度手冊》;組織高歌教授提出的一項科學實驗,主持協調該項工作,個中艱辛,非他不能;著力抓集團科技創新基金的項目遴選,為落實資金,確保高品質項目,付出了艱辛勞動。特別是科技部受命殲10工程項目申報國家獎,由他具體組織和主持;他在殲10中的貢獻人盡皆知,但他主動把自己“摘”出獲獎名單,說“把有限的名額給別的同志吧,特別是對年輕的同志更有用”;他還說,既然要我抓,這樣做,我才好說話。由於他的無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申報工作得以順利完成,在2007年2月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殲10工程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屈見忠部長在工程中立下的卓著功勳,在工程之外展現的高風亮節,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傳頌。

我們一起參加集團公司大型活動。由集團公司專業攝影師拍攝。我沒有這張照片,是在屈部長過世後,他的家人清理遺物時發現,並翻拍送與我的。

幾天來,在思念屈部長的悲痛中,我再次思索關於人生的價值。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生命裡,能幹出幾件令後人和晚輩永遠記住的好事,能以自己的熱力和奉獻,助燃、助推我們的事業前進,這樣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這樣的生命就是有價值的。屈部長就是這樣的一個範例和榜樣,他的生命已融入我們偉大的航空事業,他的品格與言行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和學習;作為他親密的同事和朋友,我會永遠永遠把他記在我的心間!

別了,屈部長!願一路走好!

別了,屈部長!天堂裡再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