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太行山上古老的大汖村,則被譽為北方民間的小布達拉宮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太行山之顛的小布達拉宮》

文/圖/雅靜

一條天路盡頭的是西藏雪原上的布達拉宮。 一脈太行山之巔的是北國的小“布達拉宮”。

像喬家大院被譽為中國民間的“故宮”一樣, 太行山上古老的大汖村, 則被譽為北方民間的小“布達拉宮”。

”汖”字作為古漢字, 已鮮為知了。 它在康熙字典裡讀作“pin”, 而山西盂縣的當地人則習慣把它念作“chang”, 即昌之意。 山水勝則為“昌”, 足見大汖村民寓情山水的心境, 而一個“大”字則又包容了何等萬象的情懷。

大汖村, 是古老華夏文化點綴在太行山之巔上的一處精彩雕塑;是上蒼冥冥之中賜予山西盂縣梁家寨的一處精彩的海市蜃樓。

由北京南下過石家莊, 西上太行山, 穿娘子關出陽泉市, 向北遙望, 隱約可見那飄渺於巍巍之巔的小布達拉宮——大汖村。

停車徒步拾級而上, 遙遙仰望,人們會脫口驚歎:啊, 布達拉宮!那大汖村, 其形, 其狀, 其勢, 其影, 簡直就是西藏雪原上的那個布達拉宮在此的投影。 倘若從高空拍攝下這兩處的大小布達拉宮朦朧的遠景圖影, 人們會一時分辨不出真偽, 仿佛她們就是一對孿生兄弟姐妹。

大汖村若千年的閨秀, 羞于露面于世人, 而只將自己深藏於太行腹地的青山秀水間。 村左翠嶺似青龍環繞, 村右白雲繞青山猶若白虎盤踞, 而大汖村則靜靜仰坐于其中,

任其龍盤虎居, 藏風聚氣地氤氳出了一處“風水寶地”。

整個大汖村就坐落在一塊巨大完整的山岩上。 全村100多間古老的房屋, 依山就勢, 層層疊加, 錯落有致, 形成了獨特而別致的建築造型, 其外觀形象又極具布達拉宮的意象與意蘊。

大汖村的古建築大致分為:平房、窯洞、樓房、樓窯混合四種類型;且有獨門小院,

獨具二層閣樓, 更有三層石樓;庭院、居室、穀倉、牲圈應有盡有, 樣樣俱全。 最奇特的是所有房屋都沒有地基, 只憑藉粘土將石頭砌合在一塊光滑的山石上。 房與房之間相互依託, 又自成一體, 看似相連卻又分離, 上下錯落卻實為一家。 幾乎所有的房屋均以山木為框架, 以山石壘壁, 以粘土相砌, 外抹黃泥遮風, 屋頂上覆青瓦避雨;屋屋飛簷斗拱, 房房雕樑畫棟, 屋脊、房檐、門窗上的磚雕木雕更是技法嫺熟, 圖案絕倫。 村中各家各戶, 均以小巷連接, 息息相通, 脈脈相連, 佈局自然而又巧妙, 猶如迷宮般神奇。 村子裡四通八達的甬路, 無不就地取材, 用青石條和青石板鋪砌而成,
在險陡之處則由人工在巨石上鑿刻出臺階。 光滑油亮的石板路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 十分和諧。

各類特色的石窯, 石屋、石樓, 無不古樸而古拙, 頗具滄桑的原始意味。 面對如此的古老村莊, 恍若一萬九千年前, 那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剛剛走出山洞, 來到這裡用自己智慧的雙手, 壘砌出了這般古老神奇的建築, 成為大汖村神奇的特色。 難怪, 大汖村會鮮亮于北國古建築文化之群。

大汖村西嶺, 有一山泉飛掛於茫茫天際, 飄渺於山崖上, 一波三折地飛濺出三道素練水簾。 如此這般的上山而下水, “汖”字即自然天成。 村民稱三道飛瀑為“三汖”, 而“三汖”, 意即“大汖”, 村名由此呼喚了出來。

大汖村前聳立著一株三人合抱的千年古槐。

古槐, 巍峨莊嚴地昭示著神秘的天象, 不得不使人肅目仰望, 無限遐想。

古槐枝繁葉茂, 鬱鬱蔥蔥, 顯現著大汖村民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景象。

古槐, 龍的皇冠, 龍的骨骼, 龍的血脈。 那裡有古槐, 那裡就有龍的傳人, 那裡就有祖先的炊煙, 那裡就有雞犬相聞。 古槐, 華夏人永遠的心靈圖騰!

你若擁抱了這古槐, 你就親切擁抱了巍巍太行千年歷史的意蘊。

朝暉夕陽中, 整個大汖村宛如一個小小的布達拉宮, 顯得分外寧靜而神秘。

北方的民居, 尤其山西的民居多為磚瓦四合院、窯洞為主, 而大汖村這種依山而修的樓式建築, 卻融入了部分南派建築風格。 大汖村到底是什麼時候, 誰人修蓋的呢?已成為千古之謎, 惟有一個優美的傳說鮮活不息——

北魏年間江南戰亂,有姓馬一家族美豔的女族長,帶領自己的幾十口族人自江南一路逃上到了太行上山。他們在一個英武機靈的獵戶小夥帶領下來到這深山幽谷,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定居了下來。愛情的烈火使女族長冒著被族人用烈火燒死的罪名,誓死投入了這位獵戶小夥子的懷抱。他們倆遠居後山的幽谷山洞,憑自己的雙手壘砌成一座石樓房。後來新任的族長發現了他們的石樓,驚歎不已,就把他們倆請回來,教大家建屋蓋房。村人便在這裡一塊巨大的山石上,依山勢修建了自己的新家園。打這以後,就有了這樣的大汖村。從此這位女族長和獵戶小夥子,成了村人心中的神,再後來村人便為他們倆雕塑石像貢奉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少年後,村民在村外的山洞中發現了七尊石像,各個栩栩如生與族長一家人極為相似。人們便將七尊石像請回村中供奉,此後村莊也得到了安寧。歷經數百年,馬姓家族逐漸衰落,慢慢變成了一座空寂的村莊。直至明朝一韓姓兄弟從洪洞縣逃難至此,發現了這座空村和七尊石像,便在此安家落戶,由此世代繁衍延續至今。

如今七尊石像依然被供奉在村前山廟中,被村人尊奉為“鎮山大王”。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附近的村民都會絡繹不絕地前來祭拜、祈禱“鎮山大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然而大汖村的村民則更喜歡親切地稱七尊石像為“老人家”,仍視他們為庇佑古村的聖賢之人。特別的地理優勢,而成為八路軍的糧食和彈藥庫。村民們為前線挑糧送彈,支援了抗戰。之後,數百名日本鬼子對大汖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數十名民兵和村民被殘害,牲畜、財物洗劫一空,百余間古民居被燒毀,當年日寇累累罪行的痕跡,至今仍然依稀可見。

解放後,大汖村經過了修繕,隨之人口也到達了鼎盛,最多時達近二百來戶,500多口人,村裡竟還有自己的戲班子。由於地處深山,遠離喧囂使得大汖村的觀音廟、關公廟、藥王廟、仙人洞等古建築才較為完整地得以保留,也才使得千年古村的原始風貌至今如初。

當你,無論是住在在大汖村的老屋裡,還是睡在古槐下的帳篷裡,都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夜賞漫天繁星,聽山泉叮咚,朝望群山曉霞,體味千年古村之幽,實在是絕無僅有的原始享受。由村西小路進山,繞過古廟,頓覺豁然開朗,一池山泉涓涓碧流清澈明亮,由陡峭的山崖流淌跌下,飛珠落玉地注入了一泓碧潭,氤氳出了泉水的“第一汖”,如此接二連三地飛幻出了大汖村清水碧流的第二汖,第三汖。

隨著中國開放時期的到來,村裡的人口大量外出,如今全村只剩下了11戶人家,9男8女,17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其中歲數最大的已有89歲。17位老人每個都有自己一段精彩的故事,他們中有老紅軍、女戰士、勞動能手、技術模範。儘管老人們大都已過古稀之年,但個個精神矍鑠,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寧靜而安逸的日子。老人們笑稱,大汖村山好水好,我們天天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天然原糧,做的是舒心樂事,活的是愉悅心情。

大汖村的天然清純與恬然清靜,使得來到這裡的人,吃的住的玩的無不是純天然的原始意味。這就使得如今的大汖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太行山深處一處頗有名氣的旅遊攬勝之地。

當你一步三回頭首地就要離開大汖村的時候,你還有著脈脈寬溫的是,你帶走了這裡優質天然的礦泉水,終會使你常常飲用,頻頻回味那太行山上的小布達拉宮的想像,那千年古莊大汖村的意蘊!

個人簡介:雅靜,一個自幼喜歡閱讀的女子,對文字情有獨鍾。一盞香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一曲禪音,閑度屬於自己的時光。喜歡旅遊,書畫,學習用文字燒錄生活。(作品被採納雜誌卷首語,多家雜誌特聘作家,佳作獲得多次各項獎,作品發表臺灣好報等多家報紙,雜誌與平臺) 。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北魏年間江南戰亂,有姓馬一家族美豔的女族長,帶領自己的幾十口族人自江南一路逃上到了太行上山。他們在一個英武機靈的獵戶小夥帶領下來到這深山幽谷,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定居了下來。愛情的烈火使女族長冒著被族人用烈火燒死的罪名,誓死投入了這位獵戶小夥子的懷抱。他們倆遠居後山的幽谷山洞,憑自己的雙手壘砌成一座石樓房。後來新任的族長發現了他們的石樓,驚歎不已,就把他們倆請回來,教大家建屋蓋房。村人便在這裡一塊巨大的山石上,依山勢修建了自己的新家園。打這以後,就有了這樣的大汖村。從此這位女族長和獵戶小夥子,成了村人心中的神,再後來村人便為他們倆雕塑石像貢奉了起來。

不知過了多少年後,村民在村外的山洞中發現了七尊石像,各個栩栩如生與族長一家人極為相似。人們便將七尊石像請回村中供奉,此後村莊也得到了安寧。歷經數百年,馬姓家族逐漸衰落,慢慢變成了一座空寂的村莊。直至明朝一韓姓兄弟從洪洞縣逃難至此,發現了這座空村和七尊石像,便在此安家落戶,由此世代繁衍延續至今。

如今七尊石像依然被供奉在村前山廟中,被村人尊奉為“鎮山大王”。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附近的村民都會絡繹不絕地前來祭拜、祈禱“鎮山大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然而大汖村的村民則更喜歡親切地稱七尊石像為“老人家”,仍視他們為庇佑古村的聖賢之人。特別的地理優勢,而成為八路軍的糧食和彈藥庫。村民們為前線挑糧送彈,支援了抗戰。之後,數百名日本鬼子對大汖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數十名民兵和村民被殘害,牲畜、財物洗劫一空,百余間古民居被燒毀,當年日寇累累罪行的痕跡,至今仍然依稀可見。

解放後,大汖村經過了修繕,隨之人口也到達了鼎盛,最多時達近二百來戶,500多口人,村裡竟還有自己的戲班子。由於地處深山,遠離喧囂使得大汖村的觀音廟、關公廟、藥王廟、仙人洞等古建築才較為完整地得以保留,也才使得千年古村的原始風貌至今如初。

當你,無論是住在在大汖村的老屋裡,還是睡在古槐下的帳篷裡,都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夜賞漫天繁星,聽山泉叮咚,朝望群山曉霞,體味千年古村之幽,實在是絕無僅有的原始享受。由村西小路進山,繞過古廟,頓覺豁然開朗,一池山泉涓涓碧流清澈明亮,由陡峭的山崖流淌跌下,飛珠落玉地注入了一泓碧潭,氤氳出了泉水的“第一汖”,如此接二連三地飛幻出了大汖村清水碧流的第二汖,第三汖。

隨著中國開放時期的到來,村裡的人口大量外出,如今全村只剩下了11戶人家,9男8女,17位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其中歲數最大的已有89歲。17位老人每個都有自己一段精彩的故事,他們中有老紅軍、女戰士、勞動能手、技術模範。儘管老人們大都已過古稀之年,但個個精神矍鑠,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寧靜而安逸的日子。老人們笑稱,大汖村山好水好,我們天天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天然原糧,做的是舒心樂事,活的是愉悅心情。

大汖村的天然清純與恬然清靜,使得來到這裡的人,吃的住的玩的無不是純天然的原始意味。這就使得如今的大汖村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太行山深處一處頗有名氣的旅遊攬勝之地。

當你一步三回頭首地就要離開大汖村的時候,你還有著脈脈寬溫的是,你帶走了這裡優質天然的礦泉水,終會使你常常飲用,頻頻回味那太行山上的小布達拉宮的想像,那千年古莊大汖村的意蘊!

個人簡介:雅靜,一個自幼喜歡閱讀的女子,對文字情有獨鍾。一盞香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一曲禪音,閑度屬於自己的時光。喜歡旅遊,書畫,學習用文字燒錄生活。(作品被採納雜誌卷首語,多家雜誌特聘作家,佳作獲得多次各項獎,作品發表臺灣好報等多家報紙,雜誌與平臺) 。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