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參展2017年上海國際樂器展

沉澱·綻放

上海2017年10月12日電 /美通社/ -- 近年來, 民族樂器的外觀裝飾越來越豐富化、多元化, 僅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外觀設計專利就有百余項。 民族樂器不再單一地發揮著它的音樂器物屬性, 它更成為了一件文化載體, 不僅奏響了中國之聲, 更鐫刻著中國文化。 民族樂器在走向世界的同時, 也將其承載的中國文化帶到了全世界。 由此, 2017年, “敦煌”樂器再度開啟對文化的“沉澱”與“綻放”之旅, 於方寸之間沉澱文化, 於音韻之中綻放光彩。

一年一度的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於2017年10月11日在新國際博覽中心拉開了帷幕。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E6D12展位, 向公眾展示了“梵音”系列樂器、“二十四節氣”系列古箏、“西湖十景”系列古箏、可擕式短箏等50餘件新品樂器, 並由專業樂團現場演奏。 此外, 97歲高齡的笛界宗師陸春齡也來到了展位, 首發《神笛天籟 -- 陸春齡藝術生涯九十周年紀念(影集)》, 另有巨型箜篌發佈儀式、民族樂器產品環保認證發佈會, 讓觀眾在欣賞樂器的同時, 能夠瞭解更多的器樂文化知識。 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等領導也蒞臨展位, 進行參觀指導。

一、《神笛天籟 -- 陸春齡藝術生涯九十周年紀念(影集)》首發式

《神笛天籟 -- 陸春齡藝術生涯九十周年紀念(影集)》是《敦煌國樂系列》叢書之一, 以圖文的形式呈現出一位人民藝術家、笛壇宗師藝術生涯的絢麗多彩,

是陸春齡笛子藝術九十春秋的真實寫照, 也是研究學習陸春齡笛子藝術的佳作。 首發式上,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與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費維耀一起將《影集》交付到陸老手中。 令人驚喜的是陸老用巴烏現場吹奏了《節日舞曲》, 贏得了陣陣掌聲。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與上海音樂出版社社長費維耀一起將影集交付到陸老手中

陸老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著深厚的情誼, 自80年代起擔任企業的技術顧問, 他大力參與笛簫生產研發、笛子演奏教學、笛子製作比賽、《中國樂器》紀錄片拍攝、《敦煌國風》節目錄製, 為中國笛藝的推廣、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陸老97歲高齡仍活躍在舞臺上, 並於今年5月舉辦了音樂會。 當得知陸老有意申報“年齡最大的笛子演奏家”後,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立即給予了大力支持。 首發式上, 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向陸老頒發了證書。

二、巨型箜篌發佈會

箜篌, 曾是中國古代盛極一時的彈撥樂器, 歷經兩千多年的興衰沉浮,

明清時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然而, 在漫長的流傳過程中, 古人留下了多種關於箜篌的詩詞、繪畫、壁畫、浮雕、傳說等, 給人們以豐富的想像空間。 出於對箜篌文化的探索和追求, 近百年來人們掀起了對箜篌的挖掘與研究熱潮, 箜篌 “失”而複“得”, 重現于現代民族音樂的舞臺上。 2013年,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根據敦煌壁畫上的箜篌圖像, 以“古為今用”為理念, 成功仿製出了七聲音階21弦箜篌, 並多次亮相於專業的箜篌演出中。

巨型箜篌的原型來自于成功仿製的敦煌壁畫七聲音階21弦箜篌, 琴身高4.4米, 長1.65米, 寬1.2米, 總重量達1000千克, 其共鳴體選用非洲紫檀木製作, 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推出的第十七個巨型樂器。

在巨型箜篌發佈會上,

中央民族樂團青年箜篌演奏家吳琳親臨現場演奏箜篌, 並向觀眾講解了箜篌的歷史文化和演奏方法等方面的知識。

中央民族樂團青年箜篌演奏家吳琳親臨現場講解箜篌知識

三、2017年度新品樂器發佈

本次樂器展的參展展品共70餘件, 包括50餘件新品樂器,以及與“曬上海”合作推出的13件民族樂器概念產品。新品樂器集優秀的外觀設計、製作技能、裝飾工藝為一體,嫁接了佛教、非遺、自然、歷史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內容,多方位展示中國的優秀文化。另有可擕式短箏,滿足市場的多方位需求。

“梵音”系列樂器

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她的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帶來了豐富的文明成果。沿著古絲綢之路,白馬馱經,玄奘西行,佛教自印度傳至中國,與中國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中國佛教,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漆藝大師翁紀軍協同創作梵音系列限量版樂器:琵琶、古箏、二胡、中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葉一菩提,其音其景其境,需靜心品悟而得之。

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用“梵音”系列樂器現場演奏

梵音系列限量版樂器以佛學理念為設計項目,在裝飾方面運用中國傳統髹漆工藝,大漆材料源自大自然,是一種有生命的漆樹的汁液,大漆品性溫潤謙和,質地剛柔並蓄,極具視覺美感。運用這樣的材料進行表現,也應和了一種禪意。梵音系列限量版樂器設計項目來源於富有禪意的自然植物,如菩提葉、蓮荷、竹,以及山石、嫋嫋的雲煙等,運用戧金、敷箔、蒔繪、罩染、磨顯等工藝技法進行符合現代審美的裝飾表達,風格中寫實與抽象的對比、構圖中疏與密的對比、色彩中明與暗的對比......達到集禪意、雅韻、漆語於一器之境界。

“二十四節氣”系列古箏

古箏是五聲音階旋律的樂器,即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階名稱。最早見於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 -- 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而二十四節氣對應的十二律呂亦是用三分損益法求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於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箏與二十四節氣,同樣是兩千多年沉澱的文化瑰寶,如今相融生輝,共同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系列古箏是由“海上畫壇”執行主編張雅歌創作設計,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用工筆劃的語言來解讀、展示,這何嘗不是一種美妙而有效的方式呢?

“西湖十景”系列古箏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2016年杭州G20峰會晚會驚豔了全世界,西湖在美輪美奐中暈染了層層的詩情畫意。杭州西湖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更是一個人文湖,是“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攜手“海上畫壇”執行主編張雅歌設計製作了“西湖十景”系列古箏,蘇堤春曉、斷橋殘雪、平湖秋月、柳浪聞鶯、雙峰插雲、三潭印月、花港觀魚、南屏晚鐘、雷峰夕照、曲院風荷,讓西湖的四時美景流動在古箏花板上,琴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情中有樂。

可擕式短箏

常規古箏的標準長度是1.63米,在搬運或存儲過程中,狹長的琴身容易為使用者帶來不便。為此,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推出了長度1.46米和1.18米短箏,不僅保持了優秀的聲學品質,且具有便攜、節省空間等優點。其中,1.46米短箏是為首屆澳門國際古箏大賽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研製的定製版古箏,背板處刻有“盛世華箏·吉尼斯世界紀錄紀念箏”字樣。1.18米短箏設有微調裝置,可以在不移動箏碼的情況下實現快速調音。

第九屆“曬上海”民族樂器概念產品

2017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第九屆“曬上海”設計師合作,以“眾樂樂”為主題,聯合打造了13件與樂器相關的概念產品。展品《懸·彈》將古箏與琴架進行了完美結合,其造型猶如漢字書法的一橫,一豎彎,一提,形成一個懸空簡約時尚的組合,在保留古箏特色的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新的識別形象。展品《雁北歸》是對古箏琴碼的創意設計,其造型源于設計師對“敦煌”品牌的理解,選取了敦煌的鳴沙山、月牙泉的輪廓,並加以歸納和整理,最終打破了常規琴碼的形狀,設計成不對稱的曲線弧面形態,頗具動感。

本次合作是“曬上海”第一次與上海本地特色產業發生交集,也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對文化創意的一次更為深入的探索,雙方共同促進了文化創意與民族樂器製作產業的交匯與融合。

四、民族樂器產品環保認證發佈

樂器環保認證工作始於2015年,2017年初,國家輕工業樂器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會同中國品質認證中心和行業專家審定了《民族弦鳴樂器環保認證規則》,適用琵琶、箏、阮、三弦、二胡、揚琴、古琴等十大類民族弦鳴樂器產品。經過產品檢驗、工廠檢查和後期監督,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為首家被認證通過的民族樂器製作企業。發佈會現場,北京樂器研究所所長張小川、中國品質認證中心市場總監邢合萍、國家輕工業樂器品質監督檢測中心副主任賈岳等領導為企業頒發了二胡、月琴環保產品認證證書。

包括50餘件新品樂器,以及與“曬上海”合作推出的13件民族樂器概念產品。新品樂器集優秀的外觀設計、製作技能、裝飾工藝為一體,嫁接了佛教、非遺、自然、歷史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內容,多方位展示中國的優秀文化。另有可擕式短箏,滿足市場的多方位需求。

“梵音”系列樂器

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她的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帶來了豐富的文明成果。沿著古絲綢之路,白馬馱經,玄奘西行,佛教自印度傳至中國,與中國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中國佛教,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漆藝大師翁紀軍協同創作梵音系列限量版樂器:琵琶、古箏、二胡、中阮。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葉一菩提,其音其景其境,需靜心品悟而得之。

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用“梵音”系列樂器現場演奏

梵音系列限量版樂器以佛學理念為設計項目,在裝飾方面運用中國傳統髹漆工藝,大漆材料源自大自然,是一種有生命的漆樹的汁液,大漆品性溫潤謙和,質地剛柔並蓄,極具視覺美感。運用這樣的材料進行表現,也應和了一種禪意。梵音系列限量版樂器設計項目來源於富有禪意的自然植物,如菩提葉、蓮荷、竹,以及山石、嫋嫋的雲煙等,運用戧金、敷箔、蒔繪、罩染、磨顯等工藝技法進行符合現代審美的裝飾表達,風格中寫實與抽象的對比、構圖中疏與密的對比、色彩中明與暗的對比......達到集禪意、雅韻、漆語於一器之境界。

“二十四節氣”系列古箏

古箏是五聲音階旋律的樂器,即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階名稱。最早見於距今2600餘年的春秋時期 -- 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而二十四節氣對應的十二律呂亦是用三分損益法求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於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箏與二十四節氣,同樣是兩千多年沉澱的文化瑰寶,如今相融生輝,共同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此系列古箏是由“海上畫壇”執行主編張雅歌創作設計,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用工筆劃的語言來解讀、展示,這何嘗不是一種美妙而有效的方式呢?

“西湖十景”系列古箏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2016年杭州G20峰會晚會驚豔了全世界,西湖在美輪美奐中暈染了層層的詩情畫意。杭州西湖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更是一個人文湖,是“自然與人類共同的作品”。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

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攜手“海上畫壇”執行主編張雅歌設計製作了“西湖十景”系列古箏,蘇堤春曉、斷橋殘雪、平湖秋月、柳浪聞鶯、雙峰插雲、三潭印月、花港觀魚、南屏晚鐘、雷峰夕照、曲院風荷,讓西湖的四時美景流動在古箏花板上,琴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情中有樂。

可擕式短箏

常規古箏的標準長度是1.63米,在搬運或存儲過程中,狹長的琴身容易為使用者帶來不便。為此,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推出了長度1.46米和1.18米短箏,不僅保持了優秀的聲學品質,且具有便攜、節省空間等優點。其中,1.46米短箏是為首屆澳門國際古箏大賽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研製的定製版古箏,背板處刻有“盛世華箏·吉尼斯世界紀錄紀念箏”字樣。1.18米短箏設有微調裝置,可以在不移動箏碼的情況下實現快速調音。

第九屆“曬上海”民族樂器概念產品

2017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與第九屆“曬上海”設計師合作,以“眾樂樂”為主題,聯合打造了13件與樂器相關的概念產品。展品《懸·彈》將古箏與琴架進行了完美結合,其造型猶如漢字書法的一橫,一豎彎,一提,形成一個懸空簡約時尚的組合,在保留古箏特色的同時也塑造了一個新的識別形象。展品《雁北歸》是對古箏琴碼的創意設計,其造型源于設計師對“敦煌”品牌的理解,選取了敦煌的鳴沙山、月牙泉的輪廓,並加以歸納和整理,最終打破了常規琴碼的形狀,設計成不對稱的曲線弧面形態,頗具動感。

本次合作是“曬上海”第一次與上海本地特色產業發生交集,也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對文化創意的一次更為深入的探索,雙方共同促進了文化創意與民族樂器製作產業的交匯與融合。

四、民族樂器產品環保認證發佈

樂器環保認證工作始於2015年,2017年初,國家輕工業樂器品質監督檢測中心會同中國品質認證中心和行業專家審定了《民族弦鳴樂器環保認證規則》,適用琵琶、箏、阮、三弦、二胡、揚琴、古琴等十大類民族弦鳴樂器產品。經過產品檢驗、工廠檢查和後期監督,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為首家被認證通過的民族樂器製作企業。發佈會現場,北京樂器研究所所長張小川、中國品質認證中心市場總監邢合萍、國家輕工業樂器品質監督檢測中心副主任賈岳等領導為企業頒發了二胡、月琴環保產品認證證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