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說的話,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不要無意中毀掉你的孩子!

宋慶齡女士曾經說過,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 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 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孩子長大成人以後, 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 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 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在當今社會, 人們對“熊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 家長們也紛紛在起跑線上蠢蠢欲動, 迫切地要把孩子打造成一個乖巧懂事的小大人。

但有時候, 孩子的乖巧懂事背後, 仍然是錯誤的價值導向。

01

高鐵上, 一個6歲左右的小朋友總是拿腳使勁踢前排椅子, 前排的人回頭跟孩子媽媽說:“能不能請您讓孩子別踢我椅子了?”

他媽媽說:“別踢了, 阿姨生氣了。 ”小孩子乖乖聽話, 立即停止了搗亂。

但是這位媽媽應該要告訴孩子, 他做錯了!應該對他說:“不要踢別人椅子, 這是不禮貌的。 ”

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 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的人不生氣,

我幹什麼都可以。 ”

在這種父母的教訓總是把矛頭引向別人的教育下, 小孩很難建立自己的是非觀, 而且在遇到問題時小孩也會學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甚至會反過來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教他這樣做的父母。

父母的待人接物、三觀水準都隱形地傳遞給後代了。 那麼做父母前, 請做好自己。

然而, 難免也會有人這麼想:帶好孩子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 既然孩子安靜下來, 那麼管教的目的就已經完成。

02

教孩子把責任歸咎到別人身上的父母是懶惰的、不負責任的。

雖然把道德規則具體化, 用“其他人的評價”表現出來的這種方式, 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幼兒階段尚屢試不爽。

但其實, 幼兒大腦的發育卻遠比人們想像中的要迅速。 腦科學相關研究表明, 孩子3-7歲的時候理解能力已經逐步成型, 已經可以很清楚掌握對和錯的概念。

小孩對世界的認知, 是從父母開始的。

小孩首先認識的是, 媽媽怎樣跟自己說話, 爸爸怎樣對待媽媽。 從而生成了關於善惡最初的概念和理解。

同時, 孩子的大腦又沒有那麼靈光, 只有簡單的應激反應功能, 只能記住直接推導出來的結論。

如果告訴孩子“再吵媽媽就生氣了”, 孩子直接推出來結論會是“媽媽不生氣的話我吵鬧就無所謂”, 而不會意識到“我這樣做是錯的”。

遺憾的是, 許多父母為了“省事”, 表面上是培養出來了聽話的孩子, 實際卻有意或無意地跳過了真正的價值觀形成環節。

在幼兒小小的心裡, 對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還充滿困惑。

錯誤的歸因不但不能幫助理解, 還容易讓孩子形成兩種性格極端:

一個極端, 是患得患失, 永遠生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時常有人說:我特別羡慕自信的孩子, 因為他們就算是錯的, 也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 而我就算是對的, 也沒有勇氣堅持下去。 因為我怕我真的錯了。

其實說這話的人沒有理解, 教育的最終目的, 是為了建立孩子內心的秩序, 建立善惡是非的標準, 而不是為了培養出聽話卻麻木、隱忍的“懂事”小大人。

國學老師許少鋒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過這個問題,小孩太“懂事”,其實是在壓抑自己迎合他人。

家長們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們按照你的想法“懂事”,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家長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帶給孩子的啟發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時刻。

另一個極端,是缺乏自省,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家長們很喜歡用談條件的方法驅動子女完成某項任務:

“今天做完作業,你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上午乖乖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下午我就帶你出去玩。”

但很多家長無奈地發現,孩子很快學會反過來利用爸媽的要求:“下午帶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寫作業。”

等到孩子進入到青春期,跟更年期的父母吵架,成為了家庭中的日常。

那時孩子會抱怨為什麼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了,卻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家長則痛心疾首,為什麼自己花費了這麼多金錢和心血在孩子身上,都是為了他好,孩子卻永遠不會理解。

很多中國父母,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發地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成就進行捆綁。

孩子的學習、工作、戀愛、婚姻,都需要按著父母的要求來,不容得有半點偏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這樣的影響下,孩子也會慢慢地習慣,失去了個性,在父母的束縛下成長,若是失敗了就會覺得有負雙親的重托。

03

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期盼,但絕對不應該是唯一;孩子的動力同樣的也不該應該只來自父母的期盼。

每個人三觀的形成都是一個緩慢長久的過程,孩子長大後,幸運的話,可以通過社會的磨煉找回自信,不再為了誰而活,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對自己負責;

然而,很多孩子背負了沉重的壓力長大成人,成家立室,再將同樣的壓力,繼續延續傳遞給下一代。

有句話這麼說:父母在等子女道謝,子女卻在等著父母道歉。

在性格培養方面,原生家庭對兒童的負面影響,會是他今後一生都難以矯正的缺陷。

哪怕是最理想的學校,都不能取代家長由於疏忽給孩子造成的缺陷。沒有人能保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可以給孩子正確的教育。

被同樣粗糙帶大的父母,會難以理解子女的感受,所以我不敢奢望每一個被錯誤教育的孩子,都能和原生家庭輕鬆和解,只希望未來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做得比上一輩要好!

專注孩子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和家庭親子關係處理,點擊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愛飛親子】,百萬家庭的共同選擇。

國學老師許少鋒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過這個問題,小孩太“懂事”,其實是在壓抑自己迎合他人。

家長們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們按照你的想法“懂事”,生活是最好的課堂,家長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帶給孩子的啟發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時刻。

另一個極端,是缺乏自省,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家長們很喜歡用談條件的方法驅動子女完成某項任務:

“今天做完作業,你就可以看一集動畫片。”

“上午乖乖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下午我就帶你出去玩。”

但很多家長無奈地發現,孩子很快學會反過來利用爸媽的要求:“下午帶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寫作業。”

等到孩子進入到青春期,跟更年期的父母吵架,成為了家庭中的日常。

那時孩子會抱怨為什麼自己已經非常努力了,卻永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家長則痛心疾首,為什麼自己花費了這麼多金錢和心血在孩子身上,都是為了他好,孩子卻永遠不會理解。

很多中國父母,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自發地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成就進行捆綁。

孩子的學習、工作、戀愛、婚姻,都需要按著父母的要求來,不容得有半點偏差,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在這樣的影響下,孩子也會慢慢地習慣,失去了個性,在父母的束縛下成長,若是失敗了就會覺得有負雙親的重托。

03

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期盼,但絕對不應該是唯一;孩子的動力同樣的也不該應該只來自父母的期盼。

每個人三觀的形成都是一個緩慢長久的過程,孩子長大後,幸運的話,可以通過社會的磨煉找回自信,不再為了誰而活,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對自己負責;

然而,很多孩子背負了沉重的壓力長大成人,成家立室,再將同樣的壓力,繼續延續傳遞給下一代。

有句話這麼說:父母在等子女道謝,子女卻在等著父母道歉。

在性格培養方面,原生家庭對兒童的負面影響,會是他今後一生都難以矯正的缺陷。

哪怕是最理想的學校,都不能取代家長由於疏忽給孩子造成的缺陷。沒有人能保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可以給孩子正確的教育。

被同樣粗糙帶大的父母,會難以理解子女的感受,所以我不敢奢望每一個被錯誤教育的孩子,都能和原生家庭輕鬆和解,只希望未來為人父母的我們,能做得比上一輩要好!

專注孩子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和家庭親子關係處理,點擊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愛飛親子】,百萬家庭的共同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