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在網路上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在如今這個網路大爆發的時代總會出現“另一個自己”——在網路上,

常常有人表現的與現實中的自己不同, 也就是所謂的“另一個自己”。

這個現象在心理學裡叫去抑制化, 去抑制化也分為兩方面:

良性的, 也即在網上會做出更多的親善行為, 如對英雄的褒揚等等;

負面的, 也即一些攻擊性言論等等。 有時候這兩種行為還會混雜出現。

最早對這種現象進行歸因並且影響廣泛的理論解釋是 JOHN SULER 在網路心理與行為期刊上提出的, 他將這種現象歸因為 6 個方面:

1、匿名性

這是大家直覺上認為網上去抑制行為出現的關鍵原因, 畢竟匿名狀態下行為成本顯著降低, 不用為行為負責也即意味著網上行為可以更放肆。 不過已經有實證研究推翻了我們的這種直覺認識(筆者會在後面說)。

2、互相不可見

我們常說這是個看臉的世界, 在網上我們便沒了這種顧慮, 摳腳大漢可以敲得一手溫潤如玉的字, 文弱書生也可以在網上橫刀立馬;不必刻意去符合自己的現實形象, 言語間更放得開也就不難理解。

3、交流不同步

別人在評論裡說一句, 我可以第二天再回復他。 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斟酌回應, 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給自己輕率的言論洗地;所以在一開始, 就不會對輕率的言論有太多顧慮。

4、過多的自我投入感

由於前述 2, 3 原因的影響, 我們在網上交流時看不到別人的表情和及時回饋, 所以我們常常是在沒太理解別人感受和觀點的基礎上自說自話, 這樣的表達顯然也更缺乏抑制。 在一些網上爭論中發現兩個人分明說的是同一個觀點, 卻吵得不可開交。

這在現實生活中是更容易避免的——一旦你發現對方說的其實是同一觀點, 不等對方繼續長篇論述,

你便可以打斷他了。 而對方一旦展開論述, 你很可能在對方長論中發現自己不同意的細節, 於是又吵成一片。

5、與現實分離的形象

我們很多人在知乎上是實名的, 但並不意味著現實中的 TA 與知乎上的 TA 是完全一致的。 由於 2、3、4 點的影響, 我們在網上更容易表現出一個“理想性的自我“,比如在社交網路上大家通常比線上下表達出更多的積極情緒,這樣塑造了一個更容易得到社會認同的形象。這一點會讓人在網上表現得更親社會,也有可能表現得更加道德他律,嚴辭批判那些現實中他可能會沉默的不道德行為。

6、權威被弱化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在大人物面前說話戰戰兢兢的經歷,而在網上由於不是面對面的交流,並且因為前述的 2、3、4 點,網路提供了跟大 V 們接近平等交流的平臺。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網上行為因為少了權威的束縛,更放肆也就不奇怪了。

這 6 點原因都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原因起著主導作用,並且還有一些因素可能是目前還未受到重視的。

實證研究正在步步為營地找出真相,比如11年發在在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上的一篇實證研究就證明了對於負性的去抑制行為(網上謾駡等),缺乏目光接觸比匿名性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是由於網上資訊表達有限,有時候人們為了突出自己的觀點,不自覺地會採用一些激烈的言辭來加強自我表現力。

有意思的是,關於 twitter 的研究發現人們粉絲數很少的時候,新增的粉絲會對他們表達意願也會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者偽裝了一些帳號去粉這些用戶,發現他們會更頻繁的發 tweets;而那些平時粉絲就很多的小 V 們,在發覺自己粉絲數量突然增加後,發 tweets 反而少了(統計上只是邊緣顯著,沒有前者明顯),言行似乎趨於更謹慎。

另外也有研究證明人們在網上表現出的人格與線下人格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人們可能會在網上將人格維度表現得更突出。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文明上網,文明發表言論,做個文明網路人。

年輕人,你要學會投資自己

工作真的這麼難找麼?

來來來,聊聊小時候爸媽給我們報的“興趣班”

文稿 | 木頭

編輯 | 此木

我們在網上更容易表現出一個“理想性的自我“,比如在社交網路上大家通常比線上下表達出更多的積極情緒,這樣塑造了一個更容易得到社會認同的形象。這一點會讓人在網上表現得更親社會,也有可能表現得更加道德他律,嚴辭批判那些現實中他可能會沉默的不道德行為。

6、權威被弱化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在大人物面前說話戰戰兢兢的經歷,而在網上由於不是面對面的交流,並且因為前述的 2、3、4 點,網路提供了跟大 V 們接近平等交流的平臺。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的網上行為因為少了權威的束縛,更放肆也就不奇怪了。

這 6 點原因都不是單獨起作用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原因起著主導作用,並且還有一些因素可能是目前還未受到重視的。

實證研究正在步步為營地找出真相,比如11年發在在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上的一篇實證研究就證明了對於負性的去抑制行為(網上謾駡等),缺乏目光接觸比匿名性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是由於網上資訊表達有限,有時候人們為了突出自己的觀點,不自覺地會採用一些激烈的言辭來加強自我表現力。

有意思的是,關於 twitter 的研究發現人們粉絲數很少的時候,新增的粉絲會對他們表達意願也會產生顯著影響,研究者偽裝了一些帳號去粉這些用戶,發現他們會更頻繁的發 tweets;而那些平時粉絲就很多的小 V 們,在發覺自己粉絲數量突然增加後,發 tweets 反而少了(統計上只是邊緣顯著,沒有前者明顯),言行似乎趨於更謹慎。

另外也有研究證明人們在網上表現出的人格與線下人格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人們可能會在網上將人格維度表現得更突出。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文明上網,文明發表言論,做個文明網路人。

年輕人,你要學會投資自己

工作真的這麼難找麼?

來來來,聊聊小時候爸媽給我們報的“興趣班”

文稿 | 木頭

編輯 | 此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