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加快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為推進“兩聚一高”提供堅強保障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加快提升我省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水準, 為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 現結合省情實際制定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推進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為引領, 以實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畫為抓手, 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運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 以提高基礎設施承載力和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

統籌推進綜合交通、資訊通信、城鄉建設、生態環保、農業水利、能源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 構建功能完善、管理科學、安全高效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 為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堅強保障。

2.主要目標。 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到2020年, 基礎設施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力爭達到17%, 其中民間投資占比提高到40%, 現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有力引領、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

——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總體上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基本形成所有設區市到南京15小時高鐵交通圈, 高鐵里程達到2000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達到5000公里, 幹線航道達成率達到75%, 民航客貨吞吐能力分別達到7000萬人次和170萬噸以上,

建成更加安全暢通、集約高效、便捷公平、智慧綠色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資訊基礎設施國內領先、國際一流。 實現光纖寬頻網路和4G無線網路城鄉全覆蓋, 城鎮和農村家庭寬頻達到1G接入能力, 建成容量大、網速高、管理靈活的新一代骨幹傳輸網, 省際出口頻寬超過80T, 率先實施5G實驗及商務服務, 建成一批涵蓋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大資料中心和物聯網應用平臺, 智慧江蘇建設邁上新臺階。

——綜合市政基礎設施水準位於全國前列。 城市軌道交通新增運營里程350公里, 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26%, 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標準, 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公里以上, 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

——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水準進一步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 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0%, 設區市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2%, 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Ш比例超過70%, 消除劣Ⅴ類水體, 國考水功能區達成率達到82%, 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25%, 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

——現代水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成。 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防洪減災體系和配置優化、高效利用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淮河流域達到100年一遇、長江太湖沂沭泗流域和全省海堤達到50年一遇以上、區域骨幹河道基本達到20年一遇防洪(潮)標準, 跨流域、跨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

——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占比達到90%、旱澇保收田面積占比達到80%,

高標準農田占比達到60%以上, 農村環境整治取得實質性進展。

——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基本形成。 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 新增可再生能源並網裝機800萬千瓦, 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3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

二、重點任務

(一)優化提升區域基礎設施佈局。

3.加快構建完善的沿江基礎設施。 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優勢, 加快實施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 推進沿江港口一體化發展。 大力推進城際軌道交通建設, 加快實施長江兩岸高鐵環線和過江通道專案, 促進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跨江聯動。 按照10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一步鞏固江堤、防護江岸, 確保重要險工和節點岸段安全穩定。

加強電力過江通道建設, 將“北電南送”過江輸電能力提高到1200萬千瓦以上。 加快下一代資訊通信網路建設與應用, 積極開展5G試點與佈局, 不斷增強網路流量承載與分發能力。

4.全面提升沿滬寧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準。 強化軌道交通帶動作用, 加快甯句、寧儀揚、寧鎮城際軌道交通建設, 加密南京、蘇州、無錫城市軌道交通網絡, 推進常州、南通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增強城市群、都市圈內城市間互通能力,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效率。 完善民航設施, 加快南京祿口機場國際門戶建設步伐。 率先佈局並逐步擴容窄帶物聯網, 增強接入支撐能力。 依託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蘇州工業園區、無錫物聯網產業園區等重點產業創新載體, 加快打造雲計算基礎設施和區域性資料彙聚平臺,構建雲計算及大資料產業生態圈。推進太湖流域骨幹引排工程建設,擴大引江濟太規模,持續改善供水和水環境條件。

5.著力增強沿海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強化沿海港口功能,重點推進連雲港深水港口和深水航道建設,構建港口現代集疏運體系,拓展國際海運規模和範圍。加快沿海高鐵通道規劃研究,積極推進上海經蘇州、南通、鹽城、連雲港至青島鐵路建設。加快推進沿海淡水資源供給工程。增加引江水源、提高輸水能力、擴大供水規模,基本滿足沿海開發對淡水資源增長的需求。按照50年一遇加十級風浪防潮標準,繼續實施海堤鞏固完善工程。推進實施千萬噸級LNG接收站和輸氣主幹管道工程,初步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覆蓋沿海的輸氣管網,構建國外天然氣與陸上管道氣互補互濟的供應格局。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擴大裝機規模。加快完善高速光纖網路佈局,促進光纖寬頻網路深度覆蓋。

6.切實加大沿東隴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連雲港、徐州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始區域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撐作用,加快推進徐宿淮鹽鐵路、連徐高速鐵路、徐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打造亞歐國際陸橋客流物流大通道。擴大跨境多式聯運走廊範圍,全方位拓展淮安、宿遷等沿線地區與中亞、歐洲經貿往來。完善向淮北地區供水通道和調水系統,滿足沿線擴大灌溉面積用水需求,加快解決淮北丘陵山區、高亢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大力實施“光網鄉村”工程,大幅提升農村寬頻接入水準。

(二)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準。

7.完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加快南京、無錫、徐州、連雲港等全國性樞紐和蘇州、南通、淮安等區域性樞紐建設,強化綜合交通樞紐的集聚和帶動作用。積極推進“三縱四橫”高速鐵路網建設,新增幹線鐵路1200公里以上,構築完善的區域幹線鐵路,形成三大板塊區域間快速通道,設區市高鐵覆蓋率達到100%,強化與相鄰省市區際幹線鐵路建設。以實現客運換乘“零距離”、物流銜接“無縫化”、運輸服務“一體化”為目標,打造一批高效銜接的鐵路綜合樞紐。完善高速公路網路,加強省際高速公路銜接互通,著力加快普通國省幹線公路瓶頸路段快速化升級改造,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達到12萬公里,積極推進城鎮地區擁堵路段擴容改造。強化骨幹航道對區域重要樞紐的支撐功能,內河高等級航道超過2550公里,加快建成“通江達海、幹線成網、省際互聯”的高等級內河航道網。加快長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聯運港區建設,推進港口一體化整合,提升港口碼頭等級和專業化水準,著力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對內對外開放港口群。完善運輸機場體系,加快建設一批通用機場,通用航空30分鐘航程基本覆蓋全省。

8.打造國際一流資訊基礎設施。推進“網路強省”建設,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加快部署實施千兆高速光纖網路,進一步加大南京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和本地互聯頻寬擴容力度,骨幹直聯點網間互聯頻寬達1T。加快部署實施千兆高速光纖網路,實現光纖寬頻網路的城鄉深度覆蓋。進一步推進IPV6平滑演進和規模化商用,開展未來網路研發和試點工作。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鐵路、旅遊景區等重點區域4G網路覆蓋水準,推動LTE向5G平滑過渡。充分發揮“寬頻中國示範城市”典型示範效應,推動光網城市建設,提升智慧城市水準。加快國家廣電骨幹網江蘇核心樞紐建設,推動下一代廣電網路加快建成。持續跟蹤量子通信等新技術發展,加強網路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大資料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料中心區域佈局,建成一批國際一流水準的區域性大型資料中心,加快建設一批涵蓋全省政務、經濟、民生等重點領域的資料資源中心、資訊交換中心、災備中心、安全認證中心及服務平臺,加快打造“資料強省”。深化物聯網應用,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物聯網示範區,加快建成窄帶物聯網,努力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範區,全力推進“智造強省”建設。

9.統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交通設施,進一步優化城市路網格局,提高道路通達性,加強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車道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專項規劃,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組織實施好國家級、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推廣海綿型建築與社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園和綠地等建設,加強對雨水的吸納與利用。加快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供水一體化體系。加快城鎮燃氣設施改造與建設,大力推進天然氣管道向鄉鎮延伸,提高天然氣管道鄉鎮覆蓋率。加快實施新一輪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行動,系統推進汙水處理,大力推廣垃圾分類,全面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積極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水準,重點解決嚴重積水內澇問題,加快構建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以居民區、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週邊網站、醫院、學校、旅遊景區等特殊地區為重點,加快城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

10.提升生態環境品質。集中打造“一圈、一帶、一網、兩區”生態格局,加快實施“263”行動計畫。進一步優化甯杭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和江淮生態大走廊等生態基礎設施佈局,全面推進生態修復與治理,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以新一輪太湖治理為重點,全面推進水環境整治。完善工業集聚區環境基礎設施,提升環境風險防控水準。加強土壤治理,有序修復受污染農用地及其他地塊。大力開展城市靜脈產業園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等要素的全省環境品質監測網路。

11.構建現代水利保障體系。加快流域骨幹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國家節水供水重大項目。積極完善流域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三大跨流域調配水工程和淮河、長江、太湖流域等防洪排澇骨幹工程建設。加強河湖水系聯通,改善河網水動力條件。強化洪水預報預警能力,提高水利工程調度運用水準和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大區域水利治理力度,加快蘇南地區、沿海地區、淮河流域地區、黃河故道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重點缺水地區水源條件。

1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範工程,將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提高到60%以上。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倉儲、烘乾、機具棚庫等配套設施建設。對土地整治溢出面積較多的地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進沿海灘塗、丘陵山區、黃河故道、高沙土地區農業後備資源開發。積極推進農村水利建設,大力發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加強農村環境整治,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農業可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工程。加快農村公路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等農村管網建設,顯著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13.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穩步發展燃氣發電、規模化發展風電、多形式促進光伏利用、安全發展核電,促進清潔高效、低碳優質能源逐步成為增量能源供應主體。積極推進熱電聯產,大力發展分散式能源,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統籌優化管網佈局,提升能源供應水準。全面加快改造城鄉配電網,有效提升城鄉特別是農村電力保障水準。按照蘇南加密、蘇北成網的原則,積極推進蘇中蘇北天然氣國家幹線、過江管道、LNG接收站以及沿海輸氣管網建設,實現蘇中蘇北天然氣管網縣區全覆蓋。加快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設,提升能源供應水準。提高石油管輸比重。強化能源儲備,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徐州港等煤炭中轉儲備基地建設,形成14億噸左右煤炭中轉儲備能力。加快實施千萬噸級LNG接收站建設行動,形成南通、鹽城、連雲港“一線五點”沿海LNG接收基地。利用鹽穴等地下空間、LNG接收站配套貯罐、天然氣管道加壓儲氣等構建多載體多形式的天然氣儲備體系。加快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電動汽車充電樁達到17萬個,車樁比基本達到1∶1。

(三)推廣應用新技術。

14.高效利用大資料。建立健全基礎設施資料資源管理體系,加快建設港口、航空、鐵路、能源、低碳、生態等若干省級大資料中心。探索基於雲計算的基礎設施資訊化運行新機制,支援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技術和服務的融合發展與創新應用,促進基礎設施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15.大力推進物聯網。鼓勵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快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建設基於窄帶物聯網、人工智慧、軟體定義網路、網路功能虛擬化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物聯網運營平臺,逐步構建由資料獲取、無線網路、運營支撐、業務應用等系統組成的物聯網運營體系。

16.廣泛運用新材料。圍繞滿足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和綠色低碳等發展需要,重點推進納米材料、綠色建材等產業化,促進關鍵領域批量應用。加快高品質特殊鋼、高性能合金、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及其結構功能件技術研發,提升關鍵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在橋樑建設等領域積極推廣鋼結構應用。

17.加快發展新裝備。推動運輸裝備標準化發展,鼓勵運用先進適用的多式聯運技術裝備,積極打造綠色交通。加大大型燃氣輪機技術攻關力度,推進新型輸電裝備廣泛應用。加強5G、未來網路、量子通信等通信裝備研發應用,提升網路服務能力和安全水準。充分發揮工程機械產業優勢,推廣應用智慧化先進施工裝備,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18.全面推廣低碳節能技術。積極推廣建築資訊模型、裝配式建築等技術應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資源能源利用水準。加強廢棄資源綜合利用,重點推進建築垃圾、施工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再利用。大力推廣綠色施工,加強施工現場揚塵等污染治理。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重點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19.創新投融資體制。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積極創新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IPO、已上市企業增發再融資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切實高效用好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和利用保險資金。創新金融支援方式,鼓勵金融機構探索推廣基於購買服務協定、預期收益質押等方式的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建立健全政銀企合作對接機制,妥善引導低成本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專案建設。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中長期融資的優勢及引領導向作用,持續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支援。

20.大力引進社會資本。推出一批社會資本可參與的專案,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充分利用國家向地方政府和民間資本放開城際鐵路等非幹線鐵路所有權和經營權以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民用機場的機遇,力爭儘快在部分條件成熟的鐵路、機場專案上率先引入民間資本。創造條件積極推動基礎電信運營、油氣勘探開發、配售電等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切實做到對各類投資主體一視同仁。大力發展央地合作,積極吸引中央企業在我省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投資,破解社會資本准入難題,提升國有資本投資能力。

21.積極推廣PPP模式。推出一批大型PPP合作專案,在新一輪太湖治理、江淮生態大走廊、地方鐵路、海綿城市等工程項目建設開展PPP合作,力爭形成一批全國典型案例。完善PPP支持政策體系,消除不合理門檻,健全專案退出機制,加強風險控制,加快健全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各級PPP專案庫並及時組織更新,定期開展專案推介活動,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專案合作。

22.加快運營管理改革。加大省級層面統籌力度,加快推進全省優勢資源整合。加快組建省港口集團,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的港口航運集約化、一體化發展模式。探索建立機場聯盟,實現機場間資源優勢互補,深化機場間在航線網路建設、運營管理、非航業務等方面合作,組建地方航空公司。擴大省屬國企能源業務規模,提高其在能源建設發展中的控制力,借助國有資本投資平臺,統籌全省能源投資、建設與運營。以國家天然氣改革試點為契機,創新天然氣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及運營機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體制改革,探索專業化建設管理模式。建立公共交通系統一體化運行協調機制,推動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整合協調。

23.積極推進價格改革。進一步放開交通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以市場化為方向推進鐵路運價改革,完善公路客運運價機制。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強化差別水價杠杆作用,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節約利用。進一步優化綠色環保能源價格政策,完善新能源電價形成機制和補貼辦法,研究制定天然氣發電價格形成、分擔和疏導機制,建立天然氣熱電聯產供熱價格及閘站價格聯動機制。創新市政公用事業價格管理,制定全省停車服務收費管理辦法。

24.加快資源配置改革。研究制定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土地綜合開發政策,加快實施新建基礎設施專案周邊毗鄰區域土地綜合開發。加大耕地指標占補平衡省級統籌力度,搶抓國家重大工程統籌補充耕地政策機遇,主動做好用地指標向上爭取工作。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將化解過剩產能騰出來的環境指標優先用於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制度。積極推進地下空間等公共資源有償使用,因地制宜推動各類新建管網統一進入地下綜合管廊。

三、保障措施

25.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將其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強統籌協調、督促指導,建立推進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與政府績效評價相掛鉤,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26.強化規劃引領。推進“多規合一”,強化基礎設施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規劃的銜接,確保總體要求一致,空間配置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制定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若干專項行動計畫,積極推進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前期工作。

27.加大投入力度。設立省基礎設施建設基金,由省市共同出資,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按照市場化運作要求,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推動形成多元投入新格局。鼓勵有條件的市縣設立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民間資本的撬動和引領作用。

28.優化政府服務。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全面提高服務效能。建立健全上下左右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地區、部門間協同配合,密切與國家部委對接,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規範招投標管理,嚴格安全生產,嚴控工程品質,加強基礎設施管理和保護。要強化工作合力,及時協調解決專案實施中征地拆遷、安置補償等問題,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加快打造雲計算基礎設施和區域性資料彙聚平臺,構建雲計算及大資料產業生態圈。推進太湖流域骨幹引排工程建設,擴大引江濟太規模,持續改善供水和水環境條件。

5.著力增強沿海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強化沿海港口功能,重點推進連雲港深水港口和深水航道建設,構建港口現代集疏運體系,拓展國際海運規模和範圍。加快沿海高鐵通道規劃研究,積極推進上海經蘇州、南通、鹽城、連雲港至青島鐵路建設。加快推進沿海淡水資源供給工程。增加引江水源、提高輸水能力、擴大供水規模,基本滿足沿海開發對淡水資源增長的需求。按照50年一遇加十級風浪防潮標準,繼續實施海堤鞏固完善工程。推進實施千萬噸級LNG接收站和輸氣主幹管道工程,初步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覆蓋沿海的輸氣管網,構建國外天然氣與陸上管道氣互補互濟的供應格局。積極發展海上風電,擴大裝機規模。加快完善高速光纖網路佈局,促進光纖寬頻網路深度覆蓋。

6.切實加大沿東隴海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連雲港、徐州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始區域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撐作用,加快推進徐宿淮鹽鐵路、連徐高速鐵路、徐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打造亞歐國際陸橋客流物流大通道。擴大跨境多式聯運走廊範圍,全方位拓展淮安、宿遷等沿線地區與中亞、歐洲經貿往來。完善向淮北地區供水通道和調水系統,滿足沿線擴大灌溉面積用水需求,加快解決淮北丘陵山區、高亢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大力實施“光網鄉村”工程,大幅提升農村寬頻接入水準。

(二)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準。

7.完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加快南京、無錫、徐州、連雲港等全國性樞紐和蘇州、南通、淮安等區域性樞紐建設,強化綜合交通樞紐的集聚和帶動作用。積極推進“三縱四橫”高速鐵路網建設,新增幹線鐵路1200公里以上,構築完善的區域幹線鐵路,形成三大板塊區域間快速通道,設區市高鐵覆蓋率達到100%,強化與相鄰省市區際幹線鐵路建設。以實現客運換乘“零距離”、物流銜接“無縫化”、運輸服務“一體化”為目標,打造一批高效銜接的鐵路綜合樞紐。完善高速公路網路,加強省際高速公路銜接互通,著力加快普通國省幹線公路瓶頸路段快速化升級改造,普通國省道通車里程達到12萬公里,積極推進城鎮地區擁堵路段擴容改造。強化骨幹航道對區域重要樞紐的支撐功能,內河高等級航道超過2550公里,加快建成“通江達海、幹線成網、省際互聯”的高等級內河航道網。加快長江下游重要的江海聯運港區建設,推進港口一體化整合,提升港口碼頭等級和專業化水準,著力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對內對外開放港口群。完善運輸機場體系,加快建設一批通用機場,通用航空30分鐘航程基本覆蓋全省。

8.打造國際一流資訊基礎設施。推進“網路強省”建設,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加快部署實施千兆高速光纖網路,進一步加大南京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和本地互聯頻寬擴容力度,骨幹直聯點網間互聯頻寬達1T。加快部署實施千兆高速光纖網路,實現光纖寬頻網路的城鄉深度覆蓋。進一步推進IPV6平滑演進和規模化商用,開展未來網路研發和試點工作。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鐵路、旅遊景區等重點區域4G網路覆蓋水準,推動LTE向5G平滑過渡。充分發揮“寬頻中國示範城市”典型示範效應,推動光網城市建設,提升智慧城市水準。加快國家廣電骨幹網江蘇核心樞紐建設,推動下一代廣電網路加快建成。持續跟蹤量子通信等新技術發展,加強網路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大資料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料中心區域佈局,建成一批國際一流水準的區域性大型資料中心,加快建設一批涵蓋全省政務、經濟、民生等重點領域的資料資源中心、資訊交換中心、災備中心、安全認證中心及服務平臺,加快打造“資料強省”。深化物聯網應用,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物聯網示範區,加快建成窄帶物聯網,努力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範區,全力推進“智造強省”建設。

9.統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交通設施,進一步優化城市路網格局,提高道路通達性,加強城市步行道和自行車道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專項規劃,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組織實施好國家級、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推廣海綿型建築與社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園和綠地等建設,加強對雨水的吸納與利用。加快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供水一體化體系。加快城鎮燃氣設施改造與建設,大力推進天然氣管道向鄉鎮延伸,提高天然氣管道鄉鎮覆蓋率。加快實施新一輪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行動,系統推進汙水處理,大力推廣垃圾分類,全面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積極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水準,重點解決嚴重積水內澇問題,加快構建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以居民區、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週邊網站、醫院、學校、旅遊景區等特殊地區為重點,加快城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

10.提升生態環境品質。集中打造“一圈、一帶、一網、兩區”生態格局,加快實施“263”行動計畫。進一步優化甯杭生態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和江淮生態大走廊等生態基礎設施佈局,全面推進生態修復與治理,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以新一輪太湖治理為重點,全面推進水環境整治。完善工業集聚區環境基礎設施,提升環境風險防控水準。加強土壤治理,有序修復受污染農用地及其他地塊。大力開展城市靜脈產業園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建設涵蓋大氣、水、土壤等要素的全省環境品質監測網路。

11.構建現代水利保障體系。加快流域骨幹工程建設,全面推進國家節水供水重大項目。積極完善流域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加快推進南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三大跨流域調配水工程和淮河、長江、太湖流域等防洪排澇骨幹工程建設。加強河湖水系聯通,改善河網水動力條件。強化洪水預報預警能力,提高水利工程調度運用水準和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大區域水利治理力度,加快蘇南地區、沿海地區、淮河流域地區、黃河故道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重點缺水地區水源條件。

1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示範工程,將高標準農田占耕地面積比重提高到60%以上。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倉儲、烘乾、機具棚庫等配套設施建設。對土地整治溢出面積較多的地區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進沿海灘塗、丘陵山區、黃河故道、高沙土地區農業後備資源開發。積極推進農村水利建設,大力發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加強農村環境整治,推進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農業可再生資源迴圈利用工程。加快農村公路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等農村管網建設,顯著提升農民生活品質。

13.優化能源供給結構。穩步發展燃氣發電、規模化發展風電、多形式促進光伏利用、安全發展核電,促進清潔高效、低碳優質能源逐步成為增量能源供應主體。積極推進熱電聯產,大力發展分散式能源,進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統籌優化管網佈局,提升能源供應水準。全面加快改造城鄉配電網,有效提升城鄉特別是農村電力保障水準。按照蘇南加密、蘇北成網的原則,積極推進蘇中蘇北天然氣國家幹線、過江管道、LNG接收站以及沿海輸氣管網建設,實現蘇中蘇北天然氣管網縣區全覆蓋。加快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設,提升能源供應水準。提高石油管輸比重。強化能源儲備,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徐州港等煤炭中轉儲備基地建設,形成14億噸左右煤炭中轉儲備能力。加快實施千萬噸級LNG接收站建設行動,形成南通、鹽城、連雲港“一線五點”沿海LNG接收基地。利用鹽穴等地下空間、LNG接收站配套貯罐、天然氣管道加壓儲氣等構建多載體多形式的天然氣儲備體系。加快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電動汽車充電樁達到17萬個,車樁比基本達到1∶1。

(三)推廣應用新技術。

14.高效利用大資料。建立健全基礎設施資料資源管理體系,加快建設港口、航空、鐵路、能源、低碳、生態等若干省級大資料中心。探索基於雲計算的基礎設施資訊化運行新機制,支援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技術和服務的融合發展與創新應用,促進基礎設施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15.大力推進物聯網。鼓勵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加快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建設基於窄帶物聯網、人工智慧、軟體定義網路、網路功能虛擬化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物聯網運營平臺,逐步構建由資料獲取、無線網路、運營支撐、業務應用等系統組成的物聯網運營體系。

16.廣泛運用新材料。圍繞滿足新一代資訊技術、節能環保和綠色低碳等發展需要,重點推進納米材料、綠色建材等產業化,促進關鍵領域批量應用。加快高品質特殊鋼、高性能合金、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及其結構功能件技術研發,提升關鍵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在橋樑建設等領域積極推廣鋼結構應用。

17.加快發展新裝備。推動運輸裝備標準化發展,鼓勵運用先進適用的多式聯運技術裝備,積極打造綠色交通。加大大型燃氣輪機技術攻關力度,推進新型輸電裝備廣泛應用。加強5G、未來網路、量子通信等通信裝備研發應用,提升網路服務能力和安全水準。充分發揮工程機械產業優勢,推廣應用智慧化先進施工裝備,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18.全面推廣低碳節能技術。積極推廣建築資訊模型、裝配式建築等技術應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和資源能源利用水準。加強廢棄資源綜合利用,重點推進建築垃圾、施工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再利用。大力推廣綠色施工,加強施工現場揚塵等污染治理。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重點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19.創新投融資體制。深入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積極創新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IPO、已上市企業增發再融資等方式籌集建設資金,切實高效用好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積極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和利用保險資金。創新金融支援方式,鼓勵金融機構探索推廣基於購買服務協定、預期收益質押等方式的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建立健全政銀企合作對接機制,妥善引導低成本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專案建設。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中長期融資的優勢及引領導向作用,持續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的資金支援。

20.大力引進社會資本。推出一批社會資本可參與的專案,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充分利用國家向地方政府和民間資本放開城際鐵路等非幹線鐵路所有權和經營權以及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民用機場的機遇,力爭儘快在部分條件成熟的鐵路、機場專案上率先引入民間資本。創造條件積極推動基礎電信運營、油氣勘探開發、配售電等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切實做到對各類投資主體一視同仁。大力發展央地合作,積極吸引中央企業在我省加大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投資,破解社會資本准入難題,提升國有資本投資能力。

21.積極推廣PPP模式。推出一批大型PPP合作專案,在新一輪太湖治理、江淮生態大走廊、地方鐵路、海綿城市等工程項目建設開展PPP合作,力爭形成一批全國典型案例。完善PPP支持政策體系,消除不合理門檻,健全專案退出機制,加強風險控制,加快健全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各級PPP專案庫並及時組織更新,定期開展專案推介活動,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專案合作。

22.加快運營管理改革。加大省級層面統籌力度,加快推進全省優勢資源整合。加快組建省港口集團,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的港口航運集約化、一體化發展模式。探索建立機場聯盟,實現機場間資源優勢互補,深化機場間在航線網路建設、運營管理、非航業務等方面合作,組建地方航空公司。擴大省屬國企能源業務規模,提高其在能源建設發展中的控制力,借助國有資本投資平臺,統籌全省能源投資、建設與運營。以國家天然氣改革試點為契機,創新天然氣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及運營機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體制改革,探索專業化建設管理模式。建立公共交通系統一體化運行協調機制,推動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整合協調。

23.積極推進價格改革。進一步放開交通領域競爭性環節價格,以市場化為方向推進鐵路運價改革,完善公路客運運價機制。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強化差別水價杠杆作用,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節約利用。進一步優化綠色環保能源價格政策,完善新能源電價形成機制和補貼辦法,研究制定天然氣發電價格形成、分擔和疏導機制,建立天然氣熱電聯產供熱價格及閘站價格聯動機制。創新市政公用事業價格管理,制定全省停車服務收費管理辦法。

24.加快資源配置改革。研究制定支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土地綜合開發政策,加快實施新建基礎設施專案周邊毗鄰區域土地綜合開發。加大耕地指標占補平衡省級統籌力度,搶抓國家重大工程統籌補充耕地政策機遇,主動做好用地指標向上爭取工作。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將化解過剩產能騰出來的環境指標優先用於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制度。積極推進地下空間等公共資源有償使用,因地制宜推動各類新建管網統一進入地下綜合管廊。

三、保障措施

25.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將其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強統籌協調、督促指導,建立推進考核制度,將考核結果與政府績效評價相掛鉤,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26.強化規劃引領。推進“多規合一”,強化基礎設施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規劃的銜接,確保總體要求一致,空間配置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制定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若干專項行動計畫,積極推進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前期工作。

27.加大投入力度。設立省基礎設施建設基金,由省市共同出資,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按照市場化運作要求,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推動形成多元投入新格局。鼓勵有條件的市縣設立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民間資本的撬動和引領作用。

28.優化政府服務。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全面提高服務效能。建立健全上下左右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地區、部門間協同配合,密切與國家部委對接,積極爭取政策支持。規範招投標管理,嚴格安全生產,嚴控工程品質,加強基礎設施管理和保護。要強化工作合力,及時協調解決專案實施中征地拆遷、安置補償等問題,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順利推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