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聚焦」電視廣告、互聯網廣告、戶外廣告等效果評估指標

“我的廣告費有一半被浪費了, 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 ”這句廣告界流行的名言你一定不會陌生。 廣告的花費是廣告主的一種投資,

既然是投資, 就必然要求得到回報, 廣告費被浪費, 意味著廣告投資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

那要怎樣才能知道我的廣告效果好不好, 以下從電視廣告、網路廣告、報刊廣告、戶外廣告幾個方面介紹一個各種媒體廣告評估指標。

電視廣告評估體系

1.到達率和頻次

2.毛評點

3.節目廣告成本指標

4.頻道或節目廣告播出時長

5.品牌廣告比例

6.節目與廣告關係指標

7.電視廣告傳播的總效果:收視率

8.電視廣告傳播的總效果

1.到達率和頻次

覆蓋率(%):特定的廣告媒介計畫(廣告投放計畫)實施時所能到達的不重複觀眾人數占總體電視推及人口的百分比。

Cov%= ∑接觸人I媒介計畫*權重/總推及人口* 100%

覆蓋率(000):特定的廣告媒介計畫(廣告投放計畫)實施時所能到達的不重複觀眾人數,

以千人表示。

Cov(000)=∑接觸人I特定時段*權重I

平均暴露頻次:所投放的廣告有機會被觀眾收看的平均次數。

平均暴露頻次=累積接觸度(000)/到達率(000)

有效到達率:“n+到達率”。 即n次及n次以上的到達率, 指至少有機會看過n次及n次以上的目標觀眾的百分比(或千人)。

2.毛評點

接觸度:載體或廣告媒介投放所觸達的人數, 通常以千人為單位。

Cont(000)=∑接觸人i特定時段*權重i

毛評點:即總收視點, 是載體或廣告媒介投放的接觸千人數與推及人口千人數的百分比。

毛評點是衡量廣告媒介計畫效果的主要量化指標之一, 是廣告投放的到達率和平均暴露頻次的乘積, 即接觸到不重複的人數比例與平均每人重複接觸到的次數的乘積。

3.節目廣告成本指標

千人成本:廣告媒介計畫中, 載體每達到一千人次的受眾量所需要花費的成本, 以貨幣單位表示。

Cost/Cont=廣告成本/接觸度(000)

收視點成本:收視點成本是指每得到一個收視率百分點所需要花費的成本, 也稱為每毛評點成本, 以貨幣單位表示。

4.頻道或節目廣告播出時長

實際廣告時長:指的是電視節目和預告內容之外的廣告播出的時間長度, 是廣告所佔據的實際時間長度, 與廣告的需求量和投放量密不可分。

廣告飽和度:實際廣告時長占節目計畫廣告時長的百分比, 也可稱之為廣告滿檔率, 數值越高說明廣告段的時間資源利用效率越高。

5.品牌廣告比例

品牌廣告比例:知名品牌廣告量占節目所有廣告量的比例。

品牌廣告比例越高, 說明節目在質化和量化兩方面都得到了認可。 知名品牌通常有相對穩定長遠的傳播策略和廣告投放策略, 品牌廣告比例高, 通常有利於節目和廣告的長期發展。

6.節目與廣告關係指標

節目附著力:指定投放該廣告的節目(包括前、中、後)占該時段所有廣告的比例。

節目廣告收視比:廣告段的平均收視率與節目平均收視率的比值, 反映廣告收視率與節目收視率的落差, 也可稱為節目廣告收視轉化率。

7.電視廣告傳播的總效果:收視率

收視率=到達率×觀眾忠誠度

8.電視廣告傳播的總效果

廣告傳播的總效果(GPRs):其中廣告到達率被稱為廣度效果, 暴露頻次被稱為深度效果。

一般情況下, 廣告傳播的廣度效果和電視節目的觀眾到達率是成正比的;廣告傳播的深度效果和電視節目的觀眾忠誠度是成正比的。

總體收視市場評價好的節目, 其廣告傳播效果也相對較好, 如此現象被稱作電視媒體中節目與廣告的良性互動, 這也是廣告行銷機構之所以充分依賴收視率資料進行廣告策劃、實施和評估的主要原因。

電視節目廣告市場評估

1.電視節目的節目收視率和廣告收視率

2.電視節目的廣告傳播價值分析

1.電視節目的節目收視率和廣告收視率之間的關係

節目收視率與廣告收視率高度相關, 廣告收視率明顯低於節目收視率。

平均來看, 廣告收視率約等於節目收視率的60%(廣告收視係數)。

2.電視節目的廣告傳播價值分析

節目廣告傳播總價值=到達千人×忠誠度×目標觀眾人均收入

網路廣告指標體系

1.CPM

CPM即每千人印象費用(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指的是為支持每一千人次的訪問而支出的費用。

CPM=總成本/廣告曝光次數*1000

2.CPC

CPC是網路廣告每次點擊的費用(cost per click,cost per thousand click),一般以千人次作為單位。 CPC也是一種常見的網路廣告計費模式,例如,關鍵字廣告等依據效果一般採取這種定價模式。

CPC=總成本/廣告點擊次數

3.CPA

CPA,每行動成本(cost per action),其計價方式是按照廣告投放的實際效果,即按回應的有效問卷或者訂單來計費,而不限廣告的投放量。 CPA的計價方式對於網路而言有一定的風險,但若廣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CPM的計價方式要大的多。

CPA=總成本/轉化次數

4.CPS

CPS(cost per sale),以實際銷售數量來換算廣告費用,廣告主為了規避廣告費用風險,只在網路使用者進行交易後,才按照銷售數量來付給網路媒體廣告費用。

5.CPR

CPR(cost per response), 每回應成本,即流覽者的每一個回應計費。這種廣告計費充分體現了網路廣告“及時反應,直接互動、準確記錄”的特點,但這顯然是屬於輔助銷售的廣告模式。

6.CPP

7.CPT

CPT( cost per time), 按時間收費的模式,國內很多網站都是按照“一個月多少錢”這種固定的收費模式來收費的,這對廣告主和網站都不公平,無法保障廣告主的利益。

8.其他的計費方式

某些廣告主在進行特殊行銷的時候,會提出以下個別方法進行個別議價,如CPL(cost per leads), 以搜集潛在的客戶名單來收費;或者PFP( pay for performance ),按照業績來收費。

9.確定計費方式的依據:依據廣告主的需求

品牌廣告:CPM >CPC > CPA

產品廣告:CPA > CPC > CPM

促銷廣告:CPA > CPM ≈ CPC

活動廣告:CPA > CPC > CPM

10.網路廣告曝光次數 AD impression

網路廣告曝光次數 AD impression指的是網路廣告所在的網頁被訪問的次數,這一數字通常用計數器來進行統計。它並不等於廣告被流覽的次數。

11.轉化次數的和轉化率 Conversion&Conversion Rate

轉化率 =轉化次數/廣告曝光次數

2000年美國網路廣告調查公司AdKnowledge , 最早提出轉化率的概念,認為研究流覽而沒有點擊廣告的這部分線民是有意義的,行銷人員更應該關注那些占流覽者99%的、沒有點擊廣告的流覽者。

隨著觀看時間的推移,由點擊廣告形成的轉化率在降低,而觀看廣告形成的轉化率卻在上升。

移動互聯網廣告指標

1.用戶總數

以App應用來說,用戶總數表現為安裝應用的用戶總值。

2.日活躍率

當日活躍用戶占用戶總數的比率,取決於應用的類型和運營情況。

日活躍率=日活躍用戶數/用戶總數

3.人均使用時長

指的是平均每一個用戶一天對App的使用時長。

人均使用時長=人均日啟動次數*平均使用時長

報刊廣告指標

1.發行量與印刷量 Circulation & Printed Volume

發行量Circulation是印刷媒介每期按照實際發行並到達讀者手裡的份數。

印刷量Printed Volume是指一份刊物每期實際印刷的平均分數。

2.訂閱發行量、 零售發行量和贈閱發行量

訂閱發行量,指的是由讀者主動訂閱,表明讀者對於刊物有較高的興趣,對於刊物的內容注意程度比較高,具有較高的價值。

相對而言,零售發行量的價值要差一點,而贈閱發行量是由於大多數並非來自讀者主動選擇,價值相對較低。

3.閱讀人口 Readership

閱讀人口指的是在固定時間內閱讀了某種媒介載體(報紙、刊物)的人口數量。

閱讀人口和發行量不同,發行量是從媒體角度計算每期刊物發行的份數,而閱讀人口則是從受眾角度統計特定時間內閱讀刊物的人數,由於一份刊物會被多人傳閱,閱讀人口往往要大於發行量。

4.閱讀率、閱讀頻率和傳閱率

閱讀率(Rating)是指在固定時間內閱讀特定刊物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閱讀率指標通能夠常反映刊物被受眾閱讀、使用和接觸的比率,可以作為一個基本指標來衡量刊物的內容。

閱讀頻率(Frequency of Reading)是指讀者在特定的時間內閱讀某特定的刊物的頻率,可以衡量讀者對於刊物的忠誠度。經常閱讀的刊物,其內容價值比較高,說明讀者對其忠誠度比較高。

傳閱率(Reader per copy)是指每一份刊物包括本人在內被傳閱給其他人的比率。傳閱率可以通過調查得出一個平均值。閱讀人數、發行量和傳閱率之間的關係為:閱讀人數=發行量*傳閱率

5.版面閱讀率和廣告閱讀率

版面閱讀率是測量指定的報刊和特定版面吸引讀者數量的指標,是閱讀某版面的人數占特定基礎人數的百分比。根據版面閱讀率可以精確推斷版面閱讀人口,是廣告發佈版面選擇的重要參考指標。

在報刊廣告版面銷售時,通常採用報刊閱讀率或版面閱讀率來預估廣告閱讀率。廣告閱讀率有賴於版面閱讀率,而版面閱讀率又賴於廣告閱讀率。

戶外廣告指標——覆蓋率測評

1.到達率

廣告在一定的時間內到達該區域人口的百分比。通常指的是30天內廣告資訊達到該區域的人口的百分比。

2.到達頻率

一定測量時間內戶外廣告平均到達目標受眾的次數

戶外廣告的到達率=到達人數/經過的全部人數

3.每日有效人口通行量(DEC Daily Effective Circulation )

每日經過的指定戶外廣告所在地的受眾人數。

受眾通過不同的形式在廣告所在地經過。美國經過調查,把每輛公車按照1.38人計算,日本普通公車按照1人計算,雙層巴士按照1.5人計算。

4.戶外廣告的每日流量=日交通流量*廣告類型權數

美國把只有白天能觀看的戶外廣告的權數定義為0.45,將霓虹燈、路牌、電子顯示幕等24小時都可以向受眾訴求的廣告類型權數定義為0.64.

戶外廣告指標——媒體自身測評

1.高度

受眾能看到的媒體內容的適當高度。

高度指數:設定平視高度(10-20m為100),以載具高度的中心點為准,往上(或下)每提高(或降低)10m則遞減10。

2.尺寸

戶外媒體的尺寸是指受眾看到的尺寸。

尺寸指數:以載具的面積計算。最大面積為100,然後依據載具在把不同距離所見尺寸大小比率定出各載具在分隔區域中指數。

3.材質

材質本身的創意能力以及載具本身的吸引力,包括創意能力、亮度和聲音等。

設定一個最符合要求的材質為100,根據不同材質和這個最佳材質的差距指數,如電子顯示幕為100,噴繪由於燈光、畫面色澤等效果的影響,那麼傳播效果只有70%。

戶外廣告指標——媒體測評的環境

1.能見角度

載具可以被看見的角度。正面接觸角度較為理想,側面效果較差。受人潮方向的影響,來向具有較好效果,去向效果不如來向。

2.能見指數

以載具正面且距離最近的區域為100,距離較遠則指數遞減,載具側面指數是以側面角度觀察的載具尺寸比率為指數,距離較遠則指數同時遞減。

2.電視節目的廣告傳播價值分析

節目廣告傳播總價值=到達千人×忠誠度×目標觀眾人均收入

網路廣告指標體系

1.CPM

CPM即每千人印象費用(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指的是為支持每一千人次的訪問而支出的費用。

CPM=總成本/廣告曝光次數*1000

2.CPC

CPC是網路廣告每次點擊的費用(cost per click,cost per thousand click),一般以千人次作為單位。 CPC也是一種常見的網路廣告計費模式,例如,關鍵字廣告等依據效果一般採取這種定價模式。

CPC=總成本/廣告點擊次數

3.CPA

CPA,每行動成本(cost per action),其計價方式是按照廣告投放的實際效果,即按回應的有效問卷或者訂單來計費,而不限廣告的投放量。 CPA的計價方式對於網路而言有一定的風險,但若廣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CPM的計價方式要大的多。

CPA=總成本/轉化次數

4.CPS

CPS(cost per sale),以實際銷售數量來換算廣告費用,廣告主為了規避廣告費用風險,只在網路使用者進行交易後,才按照銷售數量來付給網路媒體廣告費用。

5.CPR

CPR(cost per response), 每回應成本,即流覽者的每一個回應計費。這種廣告計費充分體現了網路廣告“及時反應,直接互動、準確記錄”的特點,但這顯然是屬於輔助銷售的廣告模式。

6.CPP

7.CPT

CPT( cost per time), 按時間收費的模式,國內很多網站都是按照“一個月多少錢”這種固定的收費模式來收費的,這對廣告主和網站都不公平,無法保障廣告主的利益。

8.其他的計費方式

某些廣告主在進行特殊行銷的時候,會提出以下個別方法進行個別議價,如CPL(cost per leads), 以搜集潛在的客戶名單來收費;或者PFP( pay for performance ),按照業績來收費。

9.確定計費方式的依據:依據廣告主的需求

品牌廣告:CPM >CPC > CPA

產品廣告:CPA > CPC > CPM

促銷廣告:CPA > CPM ≈ CPC

活動廣告:CPA > CPC > CPM

10.網路廣告曝光次數 AD impression

網路廣告曝光次數 AD impression指的是網路廣告所在的網頁被訪問的次數,這一數字通常用計數器來進行統計。它並不等於廣告被流覽的次數。

11.轉化次數的和轉化率 Conversion&Conversion Rate

轉化率 =轉化次數/廣告曝光次數

2000年美國網路廣告調查公司AdKnowledge , 最早提出轉化率的概念,認為研究流覽而沒有點擊廣告的這部分線民是有意義的,行銷人員更應該關注那些占流覽者99%的、沒有點擊廣告的流覽者。

隨著觀看時間的推移,由點擊廣告形成的轉化率在降低,而觀看廣告形成的轉化率卻在上升。

移動互聯網廣告指標

1.用戶總數

以App應用來說,用戶總數表現為安裝應用的用戶總值。

2.日活躍率

當日活躍用戶占用戶總數的比率,取決於應用的類型和運營情況。

日活躍率=日活躍用戶數/用戶總數

3.人均使用時長

指的是平均每一個用戶一天對App的使用時長。

人均使用時長=人均日啟動次數*平均使用時長

報刊廣告指標

1.發行量與印刷量 Circulation & Printed Volume

發行量Circulation是印刷媒介每期按照實際發行並到達讀者手裡的份數。

印刷量Printed Volume是指一份刊物每期實際印刷的平均分數。

2.訂閱發行量、 零售發行量和贈閱發行量

訂閱發行量,指的是由讀者主動訂閱,表明讀者對於刊物有較高的興趣,對於刊物的內容注意程度比較高,具有較高的價值。

相對而言,零售發行量的價值要差一點,而贈閱發行量是由於大多數並非來自讀者主動選擇,價值相對較低。

3.閱讀人口 Readership

閱讀人口指的是在固定時間內閱讀了某種媒介載體(報紙、刊物)的人口數量。

閱讀人口和發行量不同,發行量是從媒體角度計算每期刊物發行的份數,而閱讀人口則是從受眾角度統計特定時間內閱讀刊物的人數,由於一份刊物會被多人傳閱,閱讀人口往往要大於發行量。

4.閱讀率、閱讀頻率和傳閱率

閱讀率(Rating)是指在固定時間內閱讀特定刊物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閱讀率指標通能夠常反映刊物被受眾閱讀、使用和接觸的比率,可以作為一個基本指標來衡量刊物的內容。

閱讀頻率(Frequency of Reading)是指讀者在特定的時間內閱讀某特定的刊物的頻率,可以衡量讀者對於刊物的忠誠度。經常閱讀的刊物,其內容價值比較高,說明讀者對其忠誠度比較高。

傳閱率(Reader per copy)是指每一份刊物包括本人在內被傳閱給其他人的比率。傳閱率可以通過調查得出一個平均值。閱讀人數、發行量和傳閱率之間的關係為:閱讀人數=發行量*傳閱率

5.版面閱讀率和廣告閱讀率

版面閱讀率是測量指定的報刊和特定版面吸引讀者數量的指標,是閱讀某版面的人數占特定基礎人數的百分比。根據版面閱讀率可以精確推斷版面閱讀人口,是廣告發佈版面選擇的重要參考指標。

在報刊廣告版面銷售時,通常採用報刊閱讀率或版面閱讀率來預估廣告閱讀率。廣告閱讀率有賴於版面閱讀率,而版面閱讀率又賴於廣告閱讀率。

戶外廣告指標——覆蓋率測評

1.到達率

廣告在一定的時間內到達該區域人口的百分比。通常指的是30天內廣告資訊達到該區域的人口的百分比。

2.到達頻率

一定測量時間內戶外廣告平均到達目標受眾的次數

戶外廣告的到達率=到達人數/經過的全部人數

3.每日有效人口通行量(DEC Daily Effective Circulation )

每日經過的指定戶外廣告所在地的受眾人數。

受眾通過不同的形式在廣告所在地經過。美國經過調查,把每輛公車按照1.38人計算,日本普通公車按照1人計算,雙層巴士按照1.5人計算。

4.戶外廣告的每日流量=日交通流量*廣告類型權數

美國把只有白天能觀看的戶外廣告的權數定義為0.45,將霓虹燈、路牌、電子顯示幕等24小時都可以向受眾訴求的廣告類型權數定義為0.64.

戶外廣告指標——媒體自身測評

1.高度

受眾能看到的媒體內容的適當高度。

高度指數:設定平視高度(10-20m為100),以載具高度的中心點為准,往上(或下)每提高(或降低)10m則遞減10。

2.尺寸

戶外媒體的尺寸是指受眾看到的尺寸。

尺寸指數:以載具的面積計算。最大面積為100,然後依據載具在把不同距離所見尺寸大小比率定出各載具在分隔區域中指數。

3.材質

材質本身的創意能力以及載具本身的吸引力,包括創意能力、亮度和聲音等。

設定一個最符合要求的材質為100,根據不同材質和這個最佳材質的差距指數,如電子顯示幕為100,噴繪由於燈光、畫面色澤等效果的影響,那麼傳播效果只有70%。

戶外廣告指標——媒體測評的環境

1.能見角度

載具可以被看見的角度。正面接觸角度較為理想,側面效果較差。受人潮方向的影響,來向具有較好效果,去向效果不如來向。

2.能見指數

以載具正面且距離最近的區域為100,距離較遠則指數遞減,載具側面指數是以側面角度觀察的載具尺寸比率為指數,距離較遠則指數同時遞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