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她是第一個公開出櫃的星二代,爸爸打死不認,媽媽卻意外全力支持

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 曾在《巨嬰國》一書中用三句話概括普遍的中國式家庭關係:

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

一個缺席的丈夫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大多數父母可能終其一生, 都想不明白, 小時候明明好聽話的孩子, 長大後為什麼完全變了樣。 其實, 不是孩子的問題太多, 而是父母懂得太少。

父母在不斷催促孩子學習、進步, 但自己卻止步不前。 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父母都在掉隊。 換句話說, 孩子一直在等待我們一起成長。

1

10月5日, 成龍與吳綺莉的私生女吳卓林在社交媒體上大方說:“I'm gay!”, 成為首個公開出櫃的星二代。

前十幾年裡, 只要有關小龍女母女的新聞, 不是單親媽媽的焦慮和哭訴, 就是叛逆女兒酗酒抽煙鬧自殺。 吳綺莉和女兒的戰爭甚至升級到了孩子多次報警抓母親。 後來吳卓林解釋報警是為了幫助媽媽, 因為吳綺莉家暴酗酒, 擔心媽媽又幫不了她, 所以做了報警這樣“最勇敢最愚蠢”的事。

相愛相殺十多年, 關係一度緊張的母女二人, 在這次小龍女出櫃事件後, 關係竟然慢慢有了好轉。 這對母女現在能心平氣和的相處, 彼此能找到一個舒適的生活方式, 我想這並不是因為媽媽的妥協, 而是成長。

不難推測, 作為孩子的母親, 吳綺莉其實早就知道孩子性取向的事實。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她以母愛之名對女兒進行“教育綁架”, 可女兒不但不領情, 反而和她漸行漸遠。 她用幾年的時間, 學會從不接受到接受, 最後到坦然面對, 才有了現在漸漸好轉的母女關係。

對於父母來說, 人生的兩次成長, 一次是接納不一樣或者不完美的自己, 而另一次就是接受不一樣或者不完美的孩子。

坦然接受肯定是有難度的。 但是如果接納不了, 邁不過這個坎, 雙方都會痛苦。

我的一位媽媽朋友最近和我說:“我很不甘心, 但我現在必須要接受兒子沒有鋼琴天賦的事實, 不再送他去練鋼琴了。 但也正是因為我終於承認了他的“笨拙”, 我開始對他在練習中的痛苦和無奈產生了真正的理解。 他現在好像更願意和我說說他的事了。 ”

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 也沒有完美的家長。 慢慢學著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慢慢學著放下, 慢慢學著真正理解孩子的性情, 這不是為了把孩子們培養得多完美, 而是能夠理解和接納孩子特點, 幫助他們實現潛能, 更好的鼓勵孩子的發展和成長。

2

今年下半年, 一部叫《零零後》的紀錄片在央視熱播。 攝製組從幼稚園開始, 持續10年時間跟蹤記錄了十多位元00後孩子的成長歷程。 不同個性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成長為不同的人。

節目中,第一集的錫坤和第四集的一一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錫坤兩歲就開始上幼稚園,還沒斷奶,媽媽跟到幼稚園去餵奶。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媽媽帶著錫坤搬家,和爸爸分居兩地。幼稚園時期的錫坤,雖然不善溝通,但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熊孩子”——他會把小朋友的鞋、足球扔進垃圾桶,把放整齊的東西弄亂,把高處的東西扔到低處。

媽媽知道,錫坤擅長與物打交道,喜歡探索物體的特性。但是媽媽擔心孩子會因此錯過了人際交往的樂趣,並且表現得尤為焦慮。她不斷想辦法去改善孩子不善與人交往的狀況——報夏令營、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

也許是媽媽過多的操心,讓錫坤在集體中表現的缺乏自信,而媽媽的過度關心讓他產生了更深的挫敗感與畏懼感。所以,很多時候錫坤選擇逃避。

現在的錫坤,不再像兒時那般調皮好動了,他還是不善於和人打交道,性格也變得更加內斂。如今的錫坤媽媽,才意識到了自己的焦慮和過多要求影響到了孩子,她開始學會“放手”。

錫坤媽媽說:

我們有一句話叫60分媽媽,就是你不能做到70分、80分。

你有時候不要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是要做完美媽媽的。

然後這就出了事兒了,就是我操心太多了。

但是我即便是這樣,知道這些,我還是懷著一種愛心來做媽媽。

一一同樣也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不喜歡跟任何人玩。在幼稚園裡,別的小朋友成群結隊一起玩耍,只有她一個人吃飯睡覺玩玩具,怡然自得。老師擔心她性格變得內向孤僻,不利於成長,於是便勸解她,讓她多交朋友。

可是一一說:“我就喜歡自己玩兒,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我有這個權利。”

她自小便清晰的感受到獨處的樂趣和自在。由於一一的父母也都是安靜型性格,面對一一他們都有更多的理解和泰然。有趣的是,少了父母的干預,一一反倒沒有成長為一個孤僻的人,上了小學,升了初中,一一明白了團體的意義,不再排斥交朋友和集體生活,她有了自己的朋友,可她還是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從始至終,一一的父母都很篤定,並沒有想方設法地將一個內向有著沉靜世界的孩子轉成外向型,也沒有因為孩子“孤獨”萬分焦慮,而是給了孩子足夠享受自我的空間。

13歲的一一,回到幼稚園做義工,依然是安安靜靜,即使不習慣與小朋友們玩耍,她用自己的方式,獲得了小朋友的喜愛。

正如導演喻溟所說:每個孩子的基因和生長環境不同,所以適合的方法也不同,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忙忙碌碌地趕羊群,把孩子們培養成一模一樣的庸才,卻不懂得停下來審視自己的成長和教育方式。

教育,不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賽跑,更不是父母與父母之間的比拼,我更願意理解成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路上的一場博弈。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將他人的成功套路照搬硬套,也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做到極致;而是父母自覺自願地與孩子一起成長,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更好的理解孩子,順應他們的天性。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孩子帶給孩子的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節目中,第一集的錫坤和第四集的一一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

錫坤兩歲就開始上幼稚園,還沒斷奶,媽媽跟到幼稚園去餵奶。為了更好地照顧他,媽媽帶著錫坤搬家,和爸爸分居兩地。幼稚園時期的錫坤,雖然不善溝通,但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熊孩子”——他會把小朋友的鞋、足球扔進垃圾桶,把放整齊的東西弄亂,把高處的東西扔到低處。

媽媽知道,錫坤擅長與物打交道,喜歡探索物體的特性。但是媽媽擔心孩子會因此錯過了人際交往的樂趣,並且表現得尤為焦慮。她不斷想辦法去改善孩子不善與人交往的狀況——報夏令營、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

也許是媽媽過多的操心,讓錫坤在集體中表現的缺乏自信,而媽媽的過度關心讓他產生了更深的挫敗感與畏懼感。所以,很多時候錫坤選擇逃避。

現在的錫坤,不再像兒時那般調皮好動了,他還是不善於和人打交道,性格也變得更加內斂。如今的錫坤媽媽,才意識到了自己的焦慮和過多要求影響到了孩子,她開始學會“放手”。

錫坤媽媽說:

我們有一句話叫60分媽媽,就是你不能做到70分、80分。

你有時候不要做得太完美,可是我一開始就是要做完美媽媽的。

然後這就出了事兒了,就是我操心太多了。

但是我即便是這樣,知道這些,我還是懷著一種愛心來做媽媽。

一一同樣也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不喜歡跟任何人玩。在幼稚園裡,別的小朋友成群結隊一起玩耍,只有她一個人吃飯睡覺玩玩具,怡然自得。老師擔心她性格變得內向孤僻,不利於成長,於是便勸解她,讓她多交朋友。

可是一一說:“我就喜歡自己玩兒,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我有這個權利。”

她自小便清晰的感受到獨處的樂趣和自在。由於一一的父母也都是安靜型性格,面對一一他們都有更多的理解和泰然。有趣的是,少了父母的干預,一一反倒沒有成長為一個孤僻的人,上了小學,升了初中,一一明白了團體的意義,不再排斥交朋友和集體生活,她有了自己的朋友,可她還是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從始至終,一一的父母都很篤定,並沒有想方設法地將一個內向有著沉靜世界的孩子轉成外向型,也沒有因為孩子“孤獨”萬分焦慮,而是給了孩子足夠享受自我的空間。

13歲的一一,回到幼稚園做義工,依然是安安靜靜,即使不習慣與小朋友們玩耍,她用自己的方式,獲得了小朋友的喜愛。

正如導演喻溟所說:每個孩子的基因和生長環境不同,所以適合的方法也不同,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忙忙碌碌地趕羊群,把孩子們培養成一模一樣的庸才,卻不懂得停下來審視自己的成長和教育方式。

教育,不是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賽跑,更不是父母與父母之間的比拼,我更願意理解成是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長路上的一場博弈。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將他人的成功套路照搬硬套,也不是一味要求孩子做到極致;而是父母自覺自願地與孩子一起成長,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更好的理解孩子,順應他們的天性。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孩子帶給孩子的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