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與人之間最可怕的差距是什麼?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做事應該先確定方向, 再找方法。

余世維老師說過:

“思想→認知→行動, 大部分人都忽略或者意識不到頭兩步的重要性, 盲目的執行帶來低品質的勤奮。 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瞎忙, 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為那些有目標的人努力打拼。 ”

1

完美的理性動物or愚蠢的人類

莎士比亞曾盛讚人類, 說“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錶!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現代科學也從人類的進化史和對大腦的結構研究中,

把人類視作完美的必然選擇, 認為人類在判斷和決策上天然地具有推理能力——理性。

然而, 新一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卻打了莎士比亞和一眾科學家的臉。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72歲的美國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摘得,

獲獎理由是他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

什麼是行為經濟學?線民們喜歡用第三人稱形容自己為“愚蠢的人類”, 理查·塞勒的行為經濟學就是在研究“愚蠢的人類”和他們的非理性經濟行為。

理查·塞勒的心理帳戶理論認為:

做整體決策時, 會先將整體分成部分, 通過部分再去做整體決定。 而在這個過程中, 人們會選擇一個參照點, 依據這個參照點來做出決定。

比如買甜筒前掉了5元錢vs掉了花5元錢買的甜筒, 這時多數人心裡會將它們分為兩個帳戶, 資金帳戶和甜筒帳戶, 如果先掉了5元, 多數人還是會選擇花5元錢去買甜筒, 因為此時掉的5元錢屬於資金帳戶, 買的5元錢屬於甜筒帳戶, 這個甜筒依然價值5元錢。

傳統經濟學家認為人們是理性的, 這意味著他們在正確的時間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但在現實生活中, 人們並不總是這樣。

197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也提出過有限理性理論:

人的理性多少建立在自己主觀、信仰上的推測,

受經驗或是外界權威觀點的影響, 個人的想法言論容易脫離嚴謹、理性的論點論據, 相比完美、最優的答案, 更傾向于滿意的答案, 這是行為中決策簡單化的認知缺陷。

所以當影響主觀認知的來源有限, 人看待事物的眼界就會單一、淺顯, 接觸新事物、吸取新觀點, 也是提升認知的途徑之一, 以獲得通用的理性。

當大家都在研究同一件事, 你就需要有個秘密武器, 才能讓你領先、脫穎而出。 赫伯特·西蒙有句名言:One of the first rules of science is if somebody delivers a secret weapon to you, you better use it.

或許有些人是生來就擁有“慧根”, 擁有過人見識, 但這只是少部分人。 後天的認知升級, 應當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2

認知高度不同的人, 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

一位廣告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想製作一張反虐童的公益海報,

苦尋靈感時, 發生這樣一件有趣的事。

當他懶懶地躺在沙發上, 無意間掃了一眼電視螢幕, 圖像非常模糊。 他以為是自己的眼睛出了問題, 揉了揉眼睛, 還不管用。 但他立馬坐了起來之後, 這回, 他終於看清楚了。 原來, 這是視角高低引起的視覺差異。

於是他靈光一閃, 設計出了一張特殊的海報:

成人只看到一個憂傷的男童和一句宣傳語——“有時候,虐待兒童的行為只有受害者才看得到。”

而兒童卻能看到男童嘴角邊有一塊瘀青,以及另一句話:“如果有人傷害你,你打電話給我們,我們會幫助你。”這句話的後面,正是援助基金會的求助熱線。

這樣一來,既避免了一些成人看到求助資訊,反而會直接把受虐兒童關起來,阻止兒童尋求協助。而兒童則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資訊,尋求援助。

成人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身高不同,既然如此,他們看海報時的視角肯定也不相同。同理,認知高度不同的人好比成人和孩子,視角不同,看到的世界當然也不一樣。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而認知的差別是不可量化的。當我們談成長時,應當注意認知的升級,而不僅僅是技能的累加,經驗的疊加。

3

未來屬於認知高的那群人

偉人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位尊權重,而是因為他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古今中外,社會都是由高認知的人們在推動發展的。

孔子、耶穌、佛陀提出了放之四海皆准的處世哲學;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發技術革命;貝多芬的音樂、梵古的畫作感動全人類……

到了現代,史蒂夫·約伯斯用產品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生活方式,埃隆·馬斯克提出種種偉大構想並致力於實現它們,比如建超級太陽能電站、2024年殖民火星、時速超過1130公里的超級高鐵。

我們常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實際情況卻常是反過來的:因為看得遠看得多,所以比別人做得更好,得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

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被問到“是否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時候,他這樣回答:“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

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熊軒昂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跟著父母,去過多個國家。除了歐美等地,還在巴西住過一段時間,也去過最年輕的國家東帝汶,以及充滿異域風情的印尼等等……

不同階層,帶給孩子的是不同教育;而不同教育,帶給孩子卻是見識的巨大差異。在見識上,他早已高出同齡人太多。許多底層的孩子,也許終其一生都沒有跨出過出生地。

見識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高度,而認知高度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生高度。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做事應該先確定方向,再找方法。余世維老師也說過“思想→認知→行動,大部分人都忽略或者意識不到頭兩步的重要性,盲目的執行帶來低品質的勤奮。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瞎忙,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為那些有目標的人努力打拼。”

人人都知道“時間就是金錢”,低階者會覺得如果想賺更多的錢,就應該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但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天花板的,收入增長很快就遇到瓶頸。

加班加點,年薪從5萬到10萬也許並不困難。但是從年薪10萬到100萬、從100萬到1000萬收入的差距,其實和努力本身不最相關了,關鍵在於更高級的商業認知。

對於時間與金錢的價值關係,更高級認知應該是:不是用時間換金錢,而是讓有限的時間收益最大化,用時間做投資,獲得長效收益。

為什麼培訓講師們都在開互聯網課程,擁抱知識付費?

以下這條新聞就能回答這個問題:

“從2010年起,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每年都在北大講授《經濟學原理》和《法律經濟學》兩門課。而如今,借助互聯網,他的學生已經超過17萬,累積網課訂閱費達到3500萬元!”

以前辛辛苦苦上一堂課,最多教幾百人,再掙個幾千幾萬的出場費。而通過互聯網,他們的課程可以被批量販賣,成千上萬的用戶都可以學習他們的課程,收益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互聯網線上課程是無空間和無時間限制的,內容可以被所有人看到,也可以長時間產生影響,帶來更大的利益。

講師認知升級後,付出同樣的時間,收入卻不知道翻了多少番。

而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正是互聯網課程,讓他們的選擇更豐富,學習更方便了,效率更高了。其中也有很多人獲得了認知升級,反過來更支持知識付費,推動整個行業的蓬勃發展。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

4

如何認知升級

(1)看清並堅信大趨勢

認知升級是一種站在未來看現在的能力。

人人都會做“事後諸葛亮”,說““以前我要是...就好了”。而說“現在我要是...以後就好了”的人卻很少。能看到大趨勢,並不顧外界的鄙夷嘲笑,堅定地為未來做準備的就更少了。

所以有這麼一句話: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傻子,一種是瘋子,傻子是會去相信的人,而瘋子是會去行動的人。

18年前馬雲對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看法會被人說成是騙子;10年前約伯斯推出iPhone時各大手機廠商嘲笑他根本不懂手機;5年前,程維帶著他的滴滴一家家去拜訪計程車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與他們合作;2年前,胡瑋瑋和她的摩拜單車根本不被人看好……

如果你也看到了大趨勢,也像他們一樣,傻傻地堅信吧。

(2)保持空杯心態,虛心求教

這是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種境界。

【知道自己不知道】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高一層,因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有敬畏心;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則是最高境界,因為永遠保持空杯心態,進步永無止境。

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每一個行業每一天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也許明天我們就將迎來技術奇點,進入如科幻電影般的世界。

如果我們不保持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我們很難對快速變化的行業完成認知;如果我們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系統”,我們很快就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3)坦然面對“自我反覆運算”的痛苦

認知升級也會帶來痛苦,“自我反覆運算”帶來不斷“自我否定”的痛苦。

但經歷過陣痛,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後,你又會獲得持續的安全感。

一個你能輕鬆勝任的項目,一個你要竭盡全力還不一定能做好的項目。你選哪一個?

如果你能意識到選擇第二個項目才是真正能提升自己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認知升級。

第二種選擇能讓你逃離舒適區,去擁抱變化和挑戰,在非舒適區建立起來的能力會讓舒適區的範圍逐漸變大,強大的是自己。

不斷去獲取屬於自己的能力,比被外界賦予要強得多,這是別人拿不走也不會被取代的東西。

認知升級,就是不斷跳出舒適區去建立更大舒適區的過程。這過程是苦樂相伴的。

(4)培養優秀的決策能力

還有另外一種痛苦,那就是:認知升級了,卻不會做決策。也就是“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當你要做決策時,外界經常有兩種聲音傳入你耳中。你基於自己的認知理解,覺得這兩種聲音都比較合理,如此一來就導致你無法立即做出決策。

當斷則斷,選錯也比不選好。要堅持有意識的試錯,試錯是提升決策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試錯需要堅持三大原則:

一是盡可能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這樣試錯才有價值。

二是風險要可控,避免讓自己滿盤皆輸。

三是及時收集回饋,根據回饋進行修正,以及階段性總結和複盤,為下次決策提供經驗借鑒。

最後強調的是,決策權永遠屬於你,千萬不要指望別人替你做決策。

不要害怕改變,不要害怕“自我否定”,不要害怕做決策。義無反顧地行動,然後享受認知升級帶來的喜樂吧。

- END -

成人只看到一個憂傷的男童和一句宣傳語——“有時候,虐待兒童的行為只有受害者才看得到。”

而兒童卻能看到男童嘴角邊有一塊瘀青,以及另一句話:“如果有人傷害你,你打電話給我們,我們會幫助你。”這句話的後面,正是援助基金會的求助熱線。

這樣一來,既避免了一些成人看到求助資訊,反而會直接把受虐兒童關起來,阻止兒童尋求協助。而兒童則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資訊,尋求援助。

成人和孩子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身高不同,既然如此,他們看海報時的視角肯定也不相同。同理,認知高度不同的人好比成人和孩子,視角不同,看到的世界當然也不一樣。

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而認知的差別是不可量化的。當我們談成長時,應當注意認知的升級,而不僅僅是技能的累加,經驗的疊加。

3

未來屬於認知高的那群人

偉人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位尊權重,而是因為他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古今中外,社會都是由高認知的人們在推動發展的。

孔子、耶穌、佛陀提出了放之四海皆准的處世哲學;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發技術革命;貝多芬的音樂、梵古的畫作感動全人類……

到了現代,史蒂夫·約伯斯用產品改變了現代通訊、娛樂、生活方式,埃隆·馬斯克提出種種偉大構想並致力於實現它們,比如建超級太陽能電站、2024年殖民火星、時速超過1130公里的超級高鐵。

我們常說“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實際情況卻常是反過來的:因為看得遠看得多,所以比別人做得更好,得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

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被問到“是否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時候,他這樣回答:“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

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

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熊軒昂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跟著父母,去過多個國家。除了歐美等地,還在巴西住過一段時間,也去過最年輕的國家東帝汶,以及充滿異域風情的印尼等等……

不同階層,帶給孩子的是不同教育;而不同教育,帶給孩子卻是見識的巨大差異。在見識上,他早已高出同齡人太多。許多底層的孩子,也許終其一生都沒有跨出過出生地。

見識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高度,而認知高度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生高度。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做事應該先確定方向,再找方法。余世維老師也說過“思想→認知→行動,大部分人都忽略或者意識不到頭兩步的重要性,盲目的執行帶來低品質的勤奮。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瞎忙,沒有目標的人每天都在為那些有目標的人努力打拼。”

人人都知道“時間就是金錢”,低階者會覺得如果想賺更多的錢,就應該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但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天花板的,收入增長很快就遇到瓶頸。

加班加點,年薪從5萬到10萬也許並不困難。但是從年薪10萬到100萬、從100萬到1000萬收入的差距,其實和努力本身不最相關了,關鍵在於更高級的商業認知。

對於時間與金錢的價值關係,更高級認知應該是:不是用時間換金錢,而是讓有限的時間收益最大化,用時間做投資,獲得長效收益。

為什麼培訓講師們都在開互聯網課程,擁抱知識付費?

以下這條新聞就能回答這個問題:

“從2010年起,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每年都在北大講授《經濟學原理》和《法律經濟學》兩門課。而如今,借助互聯網,他的學生已經超過17萬,累積網課訂閱費達到3500萬元!”

以前辛辛苦苦上一堂課,最多教幾百人,再掙個幾千幾萬的出場費。而通過互聯網,他們的課程可以被批量販賣,成千上萬的用戶都可以學習他們的課程,收益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互聯網線上課程是無空間和無時間限制的,內容可以被所有人看到,也可以長時間產生影響,帶來更大的利益。

講師認知升級後,付出同樣的時間,收入卻不知道翻了多少番。

而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正是互聯網課程,讓他們的選擇更豐富,學習更方便了,效率更高了。其中也有很多人獲得了認知升級,反過來更支持知識付費,推動整個行業的蓬勃發展。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

4

如何認知升級

(1)看清並堅信大趨勢

認知升級是一種站在未來看現在的能力。

人人都會做“事後諸葛亮”,說““以前我要是...就好了”。而說“現在我要是...以後就好了”的人卻很少。能看到大趨勢,並不顧外界的鄙夷嘲笑,堅定地為未來做準備的就更少了。

所以有這麼一句話: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有兩種人,一種是傻子,一種是瘋子,傻子是會去相信的人,而瘋子是會去行動的人。

18年前馬雲對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看法會被人說成是騙子;10年前約伯斯推出iPhone時各大手機廠商嘲笑他根本不懂手機;5年前,程維帶著他的滴滴一家家去拜訪計程車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與他們合作;2年前,胡瑋瑋和她的摩拜單車根本不被人看好……

如果你也看到了大趨勢,也像他們一樣,傻傻地堅信吧。

(2)保持空杯心態,虛心求教

這是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種境界。

【知道自己不知道】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高一層,因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有敬畏心;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規律,提升了自己的認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則是最高境界,因為永遠保持空杯心態,進步永無止境。

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每一個行業每一天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也許明天我們就將迎來技術奇點,進入如科幻電影般的世界。

如果我們不保持這種“自我否定”的認知狀態,我們很難對快速變化的行業完成認知;如果我們不及時更新自己的“系統”,我們很快就會被這個時代淘汰。

(3)坦然面對“自我反覆運算”的痛苦

認知升級也會帶來痛苦,“自我反覆運算”帶來不斷“自我否定”的痛苦。

但經歷過陣痛,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後,你又會獲得持續的安全感。

一個你能輕鬆勝任的項目,一個你要竭盡全力還不一定能做好的項目。你選哪一個?

如果你能意識到選擇第二個項目才是真正能提升自己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認知升級。

第二種選擇能讓你逃離舒適區,去擁抱變化和挑戰,在非舒適區建立起來的能力會讓舒適區的範圍逐漸變大,強大的是自己。

不斷去獲取屬於自己的能力,比被外界賦予要強得多,這是別人拿不走也不會被取代的東西。

認知升級,就是不斷跳出舒適區去建立更大舒適區的過程。這過程是苦樂相伴的。

(4)培養優秀的決策能力

還有另外一種痛苦,那就是:認知升級了,卻不會做決策。也就是“聽過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當你要做決策時,外界經常有兩種聲音傳入你耳中。你基於自己的認知理解,覺得這兩種聲音都比較合理,如此一來就導致你無法立即做出決策。

當斷則斷,選錯也比不選好。要堅持有意識的試錯,試錯是提升決策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試錯需要堅持三大原則:

一是盡可能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這樣試錯才有價值。

二是風險要可控,避免讓自己滿盤皆輸。

三是及時收集回饋,根據回饋進行修正,以及階段性總結和複盤,為下次決策提供經驗借鑒。

最後強調的是,決策權永遠屬於你,千萬不要指望別人替你做決策。

不要害怕改變,不要害怕“自我否定”,不要害怕做決策。義無反顧地行動,然後享受認知升級帶來的喜樂吧。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