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很多人可能連它的名字都不認識,但它卻是風濕、淋證的良藥!

人們常常規勸別人不要好管閒事, 美其名曰“不要趟這趟渾水”。 然而, 渾水並不是那麼好趟, 往往會折磨的人們焦頭爛額。 在醫學的世界裡, 如果人體的腎陽不足, 氣化無權, 清濁不分, 從而導致小便混濁的病證, 然而這種病症通常有那麼一味良藥在為它守候呢!

那麼萆薢是什麼?簡單來說, 萆薢是薯蕷科植物綿萆薢和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的乾燥根莖。 一般在秋、冬二季採挖, 除去鬚根, 洗淨, 切片, 曬乾後即可入藥。 但從植物的角度來講, 萆薢主要分為綿萆薢與粉萆薢。 那麼它們二者之間的作用又相差多少呢?實際上, 粉萆薢與綿萆薢在藥性和藥效上大致相似。

在臨床使用的時候, 萆薢又分為綿萆薢和粉萆薢, 先來看看綿萆薢的作用功效吧。 中醫認為, 綿萆薢味苦, 性平;歸腎、胃經;具有利濕去濁, 祛風除痹等作用;適用於膏淋, 白濁, 白帶過多, 風濕痹痛,

關節不利, 腰膝疼痛等症;一般用量為9~15g。

對於萆薢的用法, 比較著名的當屬於萆解分清飲,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膏淋, 白濁, 白帶等症, 而方中的主藥萆薢主要起什麼作用呢?在方子裡, 它的作用是利水濕而分清泌濁, 為治膏淋的要藥, 只不過在臨床使用時,

需要常與烏藥、益智仁、石菖蒲等藥同用。

萆薢不僅在治療淋證方面作用較好, 而且萆薢在治療風濕痹痛, 腰膝酸痛等症的時候作用也比較好。 萆薢能祛風濕, 通絡止痛, 善於治療各種腰膝痹痛, 筋脈關節屈伸不利等症;如果偏於寒濕的症狀, 可與附子、牛膝等中藥同用。

對於萆薢的臨床運用相對比較廣泛一些, 但也不代表作用廣泛的就能包治百病。 也總有一些證候是不適合它的。 早在《本草經疏》中記載, “下部無濕, 陰虛火熾, 以致溺有餘瀝, 莖中痛, 及腎虛腰痛”等症, 則不適宜服用這味藥。 而在《本經逢原》中卻記載, 萆薢這個藥克不要隨意亂用, 比如“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 小便頻數, 大便引急者, 誤用病必轉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