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八達嶺隧道鐵路開建 建成後北京到張家口只需1小時

經授權轉載

(一)京張鐵路的軸心:八達嶺隧道

一百年前, 為了儘量少修隧道地穿過險峻且漫長的八達嶺, 老京張鐵路在途經青龍橋時,

在陡峭的山坡上做了一個巧妙的“人”字形迂回, 讓鐵路翻越一部分山坡, 將待挖的隧道長度從12公里縮減到了1100米。

當時, 由於技術落後, 缺乏專業的工程設備, 修建八達嶺隧道從兩端開鑿每天只能掘進兩尺深。 因此, 詹天佑設計在隧道中部, 從山頂垂直向下鑿了兩個井, 這樣, 加上外面的兩頭就是六處一起施工, 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而鑿出的豎井同時也可以作為天然的通風口。

(老八達嶺隧道修建示意圖)

儘管這一設計極其巧妙, 是當時技術條件下能夠拿出的最優方案。 但“人”字形鐵路線是在犧牲了火車運力、線路長度以及車速的基礎上的不得已之舉:

由於坡度陡, 老京張鐵路不得不採用輕型機車, 運力不足;盤山鐵路層層疊疊,

多走了不少冤枉路;轉彎半徑小, 火車的車速開不快。 換言之, 詹天佑的老鐵路是被“逼上了八達嶺”。

(在京張鐵路上爬“之”字形彎道的火車)

我們新時代的高鐵車速極快, 當然不能採用這種老方案。 所以, 我們京張鐵路的對策是:

大力出奇跡。

沒錯, 我們神聖的先進生產力, 至高至大!

(二)鑿穿整座山, 不必被“逼上八達嶺”

京張高鐵動車組時速高達350公里, 對線路的平整度、筆直度要求極高, 是一種很“嬌氣”的鐵路。

為了保護它的平穩運行, 工程師們絕不會讓它跋山涉水, 而是遇山開山, 遇水搭橋。 12公里寬的八達嶺怎麼辦?沒錯, 直接貫穿!

如今, 我們已經掌握了全世界最先進的隧道挖掘技術, 有能力進行12公里隧道的全程開挖。 在“人”字形鐵路線下方約100米深的山體內, 京張高鐵新八達嶺隧道及八達嶺長城站正在日夜不停地向前推進, 日前已經掘進至5000米。

(京張高鐵新八達嶺隧道工程出入口)

這條建設中的京張高鐵新八達嶺隧道要穿過斷層破碎帶, 面臨著崩塌、落石和泥石流等重重問題。 隧道圍岩條件差, 存在湧水、突泥風險, 被評為極高風險隧道, 是京張高鐵的三個重難點隧道之一。

1、八達嶺隧道鑿的不是一個洞, 而是一個“洞群”

在新八達嶺隧道的施工中, 共設置有78個大小洞室, 簡直就是一個“洞群”, 專業叫法是“地下多層多洞分離式群洞穹頂車站”。

所謂“多層”, 意思是車站的地下結構主要分為兩層。 上面是站廳層, 站廳層中部設大跨穹頂中央大廳, 大廳的跨度約為45m, 其兩端則變為單洞隧道, 跨度為10m和15m, 就像燒烤串(兩側小隧道)上穿了個饅頭(穹頂大廳)。 下面是月臺層, 月臺層由三個單洞隧道組成:中間是寬12.8m的正線隧道, 兩側是寬11.8m的發線隧道。 除此之外, 還有聯通月臺和站廳的進出站通道的隧洞。 隧洞複雜交錯, 在大山裡形成一個複雜的集群。

其實單個隧道的開挖在工程界都是小case, 公路鐵路隧道常見的“雙洞”模式中兩個隧道相互平行, 互相之間只用很小的洞相連, 對彼此安全性的干擾也比較小。 而新八達嶺隧道這種“洞群”則意味著:我作為一個洞穴, 本來自己能保持穩定的,你們在我頭頂上開了洞,進一步削弱了我頭頂的岩層穩定性;在我兩側又各開一個洞,讓我的側面的牆壁沒那麼堅實;我身上還打了幾個和我垂直的通道,形成多個交叉點。在設計中,每一個交叉點都是危險源;在施工中,每一個相互影響,都要謹慎處理,如履薄冰。

在高科技的加持下,新八達嶺隧道的修建複雜程度比老八達嶺隧道高出了幾個數量級,依靠BIM(建築資訊管理,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和綜合交通指揮等智慧資訊技術來進行地下物流與交通的協調組織,所有施工人員與機械設備均安裝GPS,監測360度無死角,施工指揮更精准。

(僅一條二號斜井的規模就超過了不少隧道)

2、隧道要穿過八達嶺長城,盾構機和傳統爆破技術都不能用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地質十分複雜,洞身需要穿越斷層破碎帶和風化槽,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塌方。因此,隧道的施工不能使用常見的盾構機,而是使用鑽爆技術。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長城的擾動,專案部採用精准電子雷管減震技術,將震速控制在0.16釐米/秒。

傳統爆破技術的震感強烈。在隧道施工位置爆破,對長城的擾動類似于汽車啟動時的振動;而使用採用精准電子雷管減震技術,經過精密的計算與調節,每爆破一次只相當於在長城上跺一下腳。迄今為止,這樣的爆破已經進行了接近五千次,長城及山體安然無恙。

3、隧道壁要防止塌方,必須對付破碎而堅固的山體

為了對付破碎的山體,隧道還使用了預應力拉杆與錨索來固定隧道壁。所謂預應力錨索,是在軟弱的岩層上鑽孔,將錨杆錨固進裡面比較堅硬的岩層中。再進行張拉,從而對隧道壁及周圍的岩層進行錨固,相當於將隧道壁緊緊地固定在了堅固的山體上,防止塌方。

(預應力錨索示意圖)

採用預應力錨索,不僅增加了隧道的安全性,而且省去了昂貴且麻煩的外置鋼拱架。可以說是隧道修築中的“最優選擇”。

(隧道中的預應力錨索)

(三)世界最深高鐵站:長城站

新八達嶺隧道可不是一條單純的隧道,它同時還是一個高鐵站。

整個車站的建築面積為3.6萬平方米,相當於7個足球場大小,車站最大跨度達32.7米,橫斷面積近500平方米,最大埋深102米,是目前全世界埋深最大的高鐵地下車站。為了避免破壞長城,它無法採用傳統的明挖之後再回填的施工方式。

專家們經過研究,提出了“品字形”施工工法。所謂“品字形”施工法,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個大隧道拆分成上、左、右三個小隧道分別開挖,在中間預留核心提供支撐;最後挖開核心,將三個小隧道合併成一個大“隧道”,也就是龐大的車站。其中,頂洞的開挖超前於其它兩洞,可以預先探明地質條件,為後兩洞的開挖提供對策。使用這種開挖方法,工法十分簡潔,也便於施工機械充分發揮作用。

施工完成後,長城站的空間體系非常規整,將車站自下而上分成月臺層、進站層和出站層,保證了進出站的旅客人流不會發生任何交匯,讓客流更加順暢。

(八達嶺長城站)

長城站是完全深埋於八達嶺地下100多米開挖的真·地下車站。這座車站就位於長城的正下方,主要是為遊客遊覽長城準備的。將來通車後,遊客從北京坐高鐵到八達嶺長城只需要20分鐘。可是,這麼深的高鐵站,讓乘客們怎麼上長城呢?

事實上,乘客一步樓梯都不用爬。從地下百米的長城高鐵站下車,只需乘坐兩次電梯,就可直達長城,其中還包含一部先進的斜行電梯。

(斜行電梯示意圖)

車站採用的斜行電梯及一次提升長大扶梯,都是運載能力超強、安全性能優秀的載人電梯。既能夠保障人的安全,又可以將大量的旅客迅速運出站,同時避免了步行換乘的麻煩,體現了對旅客的人性關懷。

此外,考慮到埋深太深、發生突發狀況時的協調不便,車站還採用了環形救援廊道設計,將施工中使用的管狀廊道改造成站內任何位置都可以在50米之內到達的求生通道。

(四)地下車站抗震性能:可抵抗烈度為8度的地震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很關心:北京的地震設防烈度較高,地下車站的抗震性能如何?這是該站的一個瓶頸性問題。車站體量大,形狀不規則,在地震來臨時一方面會受行波效應影響,車站不同部位的震動不一致;另一方面車站結構本身會改變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路徑,進而產生更多經典方法無法估算的影響。

研究人員充分地調查了場地岩層的地質地理環境和區域的幾何形狀,建立了複雜的三維有限元模型,採用多種地震輸入方法(如一致地震輸入、非一致地震輸入等),進行了多種多組的地震波入射計算和分析。利用高科技的計算手段,準確分析高鐵站在地震中的反應,尋找地下結構的不利位置。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計算進行減震設計和抗震加固的設計施工,新八達嶺隧道按照高標準抗震設防要求設計,可以抵抗烈度為8度的地震。

所以,對於八達嶺隧道的抗震性,我們可以拍著胸脯說:只要施工沒問題,它的抗震一定沒問題!

(新老京張鐵路一上一下挨在一起,向人們訴說著中國的百年興衰榮辱)

本來自己能保持穩定的,你們在我頭頂上開了洞,進一步削弱了我頭頂的岩層穩定性;在我兩側又各開一個洞,讓我的側面的牆壁沒那麼堅實;我身上還打了幾個和我垂直的通道,形成多個交叉點。在設計中,每一個交叉點都是危險源;在施工中,每一個相互影響,都要謹慎處理,如履薄冰。

在高科技的加持下,新八達嶺隧道的修建複雜程度比老八達嶺隧道高出了幾個數量級,依靠BIM(建築資訊管理,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和綜合交通指揮等智慧資訊技術來進行地下物流與交通的協調組織,所有施工人員與機械設備均安裝GPS,監測360度無死角,施工指揮更精准。

(僅一條二號斜井的規模就超過了不少隧道)

2、隧道要穿過八達嶺長城,盾構機和傳統爆破技術都不能用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地質十分複雜,洞身需要穿越斷層破碎帶和風化槽,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塌方。因此,隧道的施工不能使用常見的盾構機,而是使用鑽爆技術。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長城的擾動,專案部採用精准電子雷管減震技術,將震速控制在0.16釐米/秒。

傳統爆破技術的震感強烈。在隧道施工位置爆破,對長城的擾動類似于汽車啟動時的振動;而使用採用精准電子雷管減震技術,經過精密的計算與調節,每爆破一次只相當於在長城上跺一下腳。迄今為止,這樣的爆破已經進行了接近五千次,長城及山體安然無恙。

3、隧道壁要防止塌方,必須對付破碎而堅固的山體

為了對付破碎的山體,隧道還使用了預應力拉杆與錨索來固定隧道壁。所謂預應力錨索,是在軟弱的岩層上鑽孔,將錨杆錨固進裡面比較堅硬的岩層中。再進行張拉,從而對隧道壁及周圍的岩層進行錨固,相當於將隧道壁緊緊地固定在了堅固的山體上,防止塌方。

(預應力錨索示意圖)

採用預應力錨索,不僅增加了隧道的安全性,而且省去了昂貴且麻煩的外置鋼拱架。可以說是隧道修築中的“最優選擇”。

(隧道中的預應力錨索)

(三)世界最深高鐵站:長城站

新八達嶺隧道可不是一條單純的隧道,它同時還是一個高鐵站。

整個車站的建築面積為3.6萬平方米,相當於7個足球場大小,車站最大跨度達32.7米,橫斷面積近500平方米,最大埋深102米,是目前全世界埋深最大的高鐵地下車站。為了避免破壞長城,它無法採用傳統的明挖之後再回填的施工方式。

專家們經過研究,提出了“品字形”施工工法。所謂“品字形”施工法,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個大隧道拆分成上、左、右三個小隧道分別開挖,在中間預留核心提供支撐;最後挖開核心,將三個小隧道合併成一個大“隧道”,也就是龐大的車站。其中,頂洞的開挖超前於其它兩洞,可以預先探明地質條件,為後兩洞的開挖提供對策。使用這種開挖方法,工法十分簡潔,也便於施工機械充分發揮作用。

施工完成後,長城站的空間體系非常規整,將車站自下而上分成月臺層、進站層和出站層,保證了進出站的旅客人流不會發生任何交匯,讓客流更加順暢。

(八達嶺長城站)

長城站是完全深埋於八達嶺地下100多米開挖的真·地下車站。這座車站就位於長城的正下方,主要是為遊客遊覽長城準備的。將來通車後,遊客從北京坐高鐵到八達嶺長城只需要20分鐘。可是,這麼深的高鐵站,讓乘客們怎麼上長城呢?

事實上,乘客一步樓梯都不用爬。從地下百米的長城高鐵站下車,只需乘坐兩次電梯,就可直達長城,其中還包含一部先進的斜行電梯。

(斜行電梯示意圖)

車站採用的斜行電梯及一次提升長大扶梯,都是運載能力超強、安全性能優秀的載人電梯。既能夠保障人的安全,又可以將大量的旅客迅速運出站,同時避免了步行換乘的麻煩,體現了對旅客的人性關懷。

此外,考慮到埋深太深、發生突發狀況時的協調不便,車站還採用了環形救援廊道設計,將施工中使用的管狀廊道改造成站內任何位置都可以在50米之內到達的求生通道。

(四)地下車站抗震性能:可抵抗烈度為8度的地震

還有一個問題大家很關心:北京的地震設防烈度較高,地下車站的抗震性能如何?這是該站的一個瓶頸性問題。車站體量大,形狀不規則,在地震來臨時一方面會受行波效應影響,車站不同部位的震動不一致;另一方面車站結構本身會改變地震波在地下的傳播路徑,進而產生更多經典方法無法估算的影響。

研究人員充分地調查了場地岩層的地質地理環境和區域的幾何形狀,建立了複雜的三維有限元模型,採用多種地震輸入方法(如一致地震輸入、非一致地震輸入等),進行了多種多組的地震波入射計算和分析。利用高科技的計算手段,準確分析高鐵站在地震中的反應,尋找地下結構的不利位置。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計算進行減震設計和抗震加固的設計施工,新八達嶺隧道按照高標準抗震設防要求設計,可以抵抗烈度為8度的地震。

所以,對於八達嶺隧道的抗震性,我們可以拍著胸脯說:只要施工沒問題,它的抗震一定沒問題!

(新老京張鐵路一上一下挨在一起,向人們訴說著中國的百年興衰榮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