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健康常識」終於把“春捂秋凍”搞明白了,正確的“秋凍”原來得這樣

近日, 幾場秋雨光顧, 北方地區氣溫猛降, 許多朋友急忙換上了長袖長衫, 甚至更厚的衣服。 長期以來, 我國流傳著“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春不減衣, 秋不加帽”、“熱不馬上脫衣, 冷不立即穿棉”的說法。 那麼, 時下我們要如何科學地凍一凍才健康呢?

1

春捂秋凍的意義是什麼?

秋季是夏季與冬季的過渡期, 天氣由熱轉冷, 秋凍是為了增強人體對寒冷的耐受性, 以便應付我們更為殘酷的嚴冬。 如果此時過早穿上棉衣, 便無法讓身體得到鍛煉, 不能很好地增強身體抵抗能力。

從中醫角度講, 人體和大自然是有機的整體, 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當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如春秋交替)規律相一致和同步時, 人體會保持一種健康狀態, 一旦這種規律被打破, 即意味著人體健康平衡遭到破壞, 任其進一步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 因此, 只要氣溫不低於20度(一般在農曆八、九月份),

人們都應該適當讓身體承受一下冷凍, 能起到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身體防禦機制的作用。 同時, 秋凍也有防止穿衣過多引起出汗生病的作用。 提醒大家, 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達兩周以上, 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2

秋凍的原則是什麼?

“秋凍”不意味著要受凍

從中醫角度講, “秋凍”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秋不忙添衣”。 初秋, 暑熱未盡, 涼風時至, 當天氣突然變冷時, 適當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 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 反而可能會生病。 “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寒為宜, 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 另外, 晚秋天氣較涼, 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嚴, 避免過多出汗, 使陽氣外泄, 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 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 反而會被凍出病來。

“秋凍”的第二層含義是“拖延添衣時間”。 晚秋可以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 適當地接受寒冷的刺激, 但要以自己能夠接受為限度。

南北方“秋凍”要區別對待

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 南方秋涼來得較晚, 晝夜溫差變化不大, 甚至入冬後也不太冷, 因此不必過早、過快地添衣, 應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 而北方秋涼來得較早, 晝夜溫差變化大, 早晚氣溫較低時應及時增添衣物, 以防著涼。

有些部位絕不能“凍”

“秋凍”並不是全身各個器官都要凍, 有些部位,

如頸部、腳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應根據氣溫變化注意保暖。

腹部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 甚至疼痛, 特別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涼對女性傷害大, 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 經期婦女尤其要加以重視。

雙腳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 腳是人體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

3

秋凍的禁忌人群有哪些?

適當秋凍可以增強身體抵抗能力,促進身體血液迴圈,但秋凍需要接受寒冷刺激,並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

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體虛老人、兒童等人群都不適合“秋凍”,秋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氣壓、風速等氣象要素變化很大,容易引起舊病復發,或者出現新的疾病。

所以,對於有些患者來說,“秋凍”要適度;尤其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來說,不僅不能“秋凍”,反而還要注意保暖。

以下五類人不能秋凍:

1.心腦血管病人

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溫差、風速、大氣壓都處於較大的波動狀態。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嚴重時還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狀,甚至還會使血管脆裂發生中風,引起偏癱,危及生命。

所以,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節不但不應該秋凍,相反還應該注意保暖,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以免舊病復發影響身體健康。

2.哮喘、支氣管炎病人

對於一些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氣道的防禦功能較差,著涼時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後易引起感冒、咳嗽,還會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對季節氣溫、濕度的變化極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氣中的過敏物質大量增加也是該病易發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氣管炎的病人,主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感冒,因此保暖對他們很重要,要及時地增減衣物。”有哮喘、支氣管炎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預防感冒。

3.胃病病人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於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特別是冷空氣驟襲了胃腸,如果防護不當,就會使舊病復發。而且有些人在深秋還吃冷飲,有些人則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這些飲食習慣都極容易引發胃病,尤其要注意。而患有潰瘍病的人不宜秋凍的原因是,人體受寒冷的刺激後,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使原有的胃潰瘍再次發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4.老寒腿病人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時會使症狀加重。老寒腿屬於中醫“痹症”範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病。受累的關節以膝關節為主,常出現關節疼痛,有時伴有腫脹,上下樓或下蹲時疼痛加劇。得了老寒腿病的老人,從秋季開始就應該注意腿部保暖。

5.體寒的女性患者

對於一些本身身體寒冷的女性朋友,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腳冰涼,小腹寒冷的女性,秋季務必要注意自己腳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體寒,甚至造成宮寒、月經不調等疾病的侵擾。

再次提醒廣大朋友,就算對體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凍”也是有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時,這一原則就不再適用。秋凍要順應自然變化,盲目“秋凍”,切不可取。除了“秋凍”,秋季健康養生我們還要注意什麼呢?

4

秋季養生有“四防”

防秋燥

秋風起,容易出現乾燥,中醫稱為燥邪。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會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少津、大便幹結、皮膚乾甚至皸裂等症狀。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秋天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防濕邪

夏天的暑氣還沒有結束,秋天的雨水還有很多,此時須防濕氣陰邪,困傷脾陽而發生水腫或腹瀉症狀。要是早秋脾傷於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作種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濕也很關鍵。防濕主要應以祛濕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苡米、冬瓜、蓮藕、山藥等。

防賊風

秋夜有的人愛開窗而睡。睡眠中人體免疫機能降低,陣陣涼風吹起地面塵土以及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被中醫稱為“賊風”。受到夜間賊風侵襲,第二天就會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麻痹等。

防賊風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另一方面,不要過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凍,才會對賊風有抵抗力。

防秋鬱

晚秋時節,草枯葉落,人感受了季節的變化容易起憂思。適當調節好心情,到戶外走走,可以感受大自然季節變換的美妙,趕走秋鬱。

腳是人體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而腳部又彙集了全身的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全身若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脖子

這個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肩膀

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相對比較脆弱,容易受傷。

3

秋凍的禁忌人群有哪些?

適當秋凍可以增強身體抵抗能力,促進身體血液迴圈,但秋凍需要接受寒冷刺激,並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

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體虛老人、兒童等人群都不適合“秋凍”,秋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氣壓、風速等氣象要素變化很大,容易引起舊病復發,或者出現新的疾病。

所以,對於有些患者來說,“秋凍”要適度;尤其對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來說,不僅不能“秋凍”,反而還要注意保暖。

以下五類人不能秋凍:

1.心腦血管病人

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溫差、風速、大氣壓都處於較大的波動狀態。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嚴重時還會導致冠心病患者發生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狀,甚至還會使血管脆裂發生中風,引起偏癱,危及生命。

所以,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節不但不應該秋凍,相反還應該注意保暖,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以免舊病復發影響身體健康。

2.哮喘、支氣管炎病人

對於一些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氣道的防禦功能較差,著涼時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後易引起感冒、咳嗽,還會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對季節氣溫、濕度的變化極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哮喘。

另外,食物和空氣中的過敏物質大量增加也是該病易發的重要原因。“有哮喘和支氣管炎的病人,主要的一點就是不能感冒,因此保暖對他們很重要,要及時地增減衣物。”有哮喘、支氣管炎的病人一定要注意預防感冒。

3.胃病病人

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於深秋時節氣溫變化無常,特別是冷空氣驟襲了胃腸,如果防護不當,就會使舊病復發。而且有些人在深秋還吃冷飲,有些人則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這些飲食習慣都極容易引發胃病,尤其要注意。而患有潰瘍病的人不宜秋凍的原因是,人體受寒冷的刺激後,血液中的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使原有的胃潰瘍再次發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4.老寒腿病人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時會使症狀加重。老寒腿屬於中醫“痹症”範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病。受累的關節以膝關節為主,常出現關節疼痛,有時伴有腫脹,上下樓或下蹲時疼痛加劇。得了老寒腿病的老人,從秋季開始就應該注意腿部保暖。

5.體寒的女性患者

對於一些本身身體寒冷的女性朋友,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腳冰涼,小腹寒冷的女性,秋季務必要注意自己腳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體寒,甚至造成宮寒、月經不調等疾病的侵擾。

再次提醒廣大朋友,就算對體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凍”也是有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時,這一原則就不再適用。秋凍要順應自然變化,盲目“秋凍”,切不可取。除了“秋凍”,秋季健康養生我們還要注意什麼呢?

4

秋季養生有“四防”

防秋燥

秋風起,容易出現乾燥,中醫稱為燥邪。燥邪傷人,易傷人體津液,津液既耗,會出現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少津、大便幹結、皮膚乾甚至皸裂等症狀。元代醫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秋天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起呼吸新鮮空氣,以利舒肺,能使機體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防濕邪

夏天的暑氣還沒有結束,秋天的雨水還有很多,此時須防濕氣陰邪,困傷脾陽而發生水腫或腹瀉症狀。要是早秋脾傷於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發作種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濕也很關鍵。防濕主要應以祛濕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苡米、冬瓜、蓮藕、山藥等。

防賊風

秋夜有的人愛開窗而睡。睡眠中人體免疫機能降低,陣陣涼風吹起地面塵土以及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被中醫稱為“賊風”。受到夜間賊風侵襲,第二天就會全身酸痛,疲乏無力,還會引起咽炎、氣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經麻痹等。

防賊風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蓋被,不要隨意減衣;另一方面,不要過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凍,才會對賊風有抵抗力。

防秋鬱

晚秋時節,草枯葉落,人感受了季節的變化容易起憂思。適當調節好心情,到戶外走走,可以感受大自然季節變換的美妙,趕走秋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