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協作開發 走出大山

——東西扶貧協作第一鎮銀川閩寧鎮所見所聞

閩寧鎮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南端, 賀蘭山東麓。 該鎮有耕地4.3萬畝, 常住人口8870戶。 1996年, 福建和寧夏啟動了對口扶貧協作, 作為起點, 閩寧鎮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見證了閩寧攜手從單向扶貧到互利共贏的20載。 如今, 曾經的戈壁荒灘變成了現代化的生態移民示範鎮, 4.4萬多祖祖輩輩生活在西海固貧困山區的農民走出大山, 通過移民搬遷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開發建設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6年的10350元, 增長了20.7倍。

初春時節, 儘管塞上花兒還沒有綻放,

各家網路媒體人便踏上扶貧攻堅“尋花”的路程。 記者們無不感慨:作為東西扶貧協作第一鎮, 閩寧鎮扶貧攻堅亮點多多。

“上市企業股東有分紅, 我們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也拿到分紅。 對, 對!現在政府精准扶貧早就告別單一模式!”閩甯鎮原隆村黨支部書記王升興致勃勃地介紹。 原隆村有1998戶、10578人, 村民都是2012年5月從西海固地區的原州區和德縣13個鄉鎮、50多個自然村遷徙過來的。 政策扶貧, 產業帶動。 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 全村多數村民擺脫了貧困, 然而還有76戶建檔立卡戶仍舊邁不出貧窮這道坎兒。

如何打通精准扶貧這個“最後一公里”?經過近幾年的反復摸索, 原隆村針對這76戶實施“4+1+1”精准扶貧模式, 獲得成功。

“4”指每戶養4頭牛, 年戶均獲利8000元左右;“1”指發展光伏農業, 種植食用菌、花卉和養殖蚯蚓、蠍子等, 每戶年終分紅1萬元;“1”是指每家分得光伏電站兩塊光伏面板, 年終每戶分紅1萬元。

“原來辦這點事兒得跑到4公里遠的鎮上去, 現在到這兒15分鐘全搞定了!”原隆村村民羅偉平一臉笑容。

“都知道城市裡設有政務大廳, 怎麼你們村裡也搞了一個‘民生大廳’?”剛為羅偉平辦理完機動車輛駕照補辦手續的辦事員王玉忠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如今鄉親們日子過得好了, 儘管大多數蓋了房、有了車, 可還是覺得跟城裡人的生活比, 差些公共服務。 這兩年村裡捨得投入, 自從建設起這個民生大廳, 無論是辦理養老、低保、社保手續, 還是辦理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等等,

以往村民需要跑到鎮上辦的事, 在我們這個幾十平方米的大廳裡全都能搞定。 ”王玉忠說。

走進閩寧鎮, 巨型展板上一幅茶園採茶姑娘的宣傳畫格外引人注目。

“福建遍地是茶園, 不會是閩商把它移植到這裡了吧?”“正是!扶貧離不開產業。 東西協作二十年, 我們幹部扶貧的思路日趨多元化, 企業參與的做法日趨立體化。 ”王升回答。

閩甯鎮就是閩寧鎮。 習近平總書記1997、2016年先後兩次來這裡考察, 國內扶貧最新的扶貧政策落戶在這裡, 最新的扶貧模式在這裡嘗試。 隨著幹部們的扶貧思路日趨多元化, 企業參與扶貧的做法日趨立體化, 閩寧鎮貧困群眾的好日子必將呈幾何級數增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