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一面給青年人的鏡子|學習天天見

1969年1月, 習近平總書記15歲時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 直至1975年10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這是由29名採訪對象的口述彙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

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 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地村民, 還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 這些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 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歷程。

近日, 系列採訪實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 在全國發行。

這部書勾勒了一個青年的成長歷程, 也描繪了那片黃土地上的鄉風民俗。 落其實者思其樹, 飲其流者懷其源。 在那段知青歲月裡, 田間地頭的一鋤一犁、掏心窩子的一言一語, 構成了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

是一面給青年人的鏡子, 每個青年都可以對鑒自省, 是黨員幹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範本, 也是國際社會全面深入瞭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珍貴歷史資料。

“近平教我寫名字”“近平把糧票和錢壓在了碗底下”“近平開會時我們不瞌睡”“近平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於為民辦事”,

這些淳樸而親切的生活點滴, 讓鄉親們得出了一個結論:“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 當年, 習近平同志作為從北京來的知青, 帶的書裝了“兩個很沉的箱子”, 卻並沒有在莊稼漢眼裡顯得格格不入。 相反, 他紮根在這裡, 用腳丈量著黃土地的寬廣與厚度。 大地, 總是能反哺最渾厚的力量, 提供最為精確的人生價值的坐標系。 “15歲來到黃土地時, 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 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 充滿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的自述, 足以啟發我們:青年, 唯有紮根中國大地、瞭解國情民情, 方能用青春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華彩篇章。

圖為1973年, 習近平和延川縣北京知青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右二)、雷榕生(右一)在延川。

這些照片保留著時代印記的圖片, 與書中的採訪文字相互印證、相得益彰, 圖文並茂地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少小離家來到陝北的7年磨煉經歷,

從而強化了這部書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圖為1974年8月16日, 延川縣委在第8期《延川情況》上, 通報表彰了習近平和他所領導的梁家河大隊黨支部(局部內容)。

圖為習近平去插隊時,母親齊心給他做的針線包,上面繡著“娘的心”三個字。

圖為1975年,共青團延川縣委9號文件,號召團員們在大辦沼氣運動中以習近平為學習榜樣,爭當先鋒(局部內容)。

圖為1975年8月,習近平和延川縣北京知青雷榕生,同勞動英雄楊步浩(中)在延安王家坪合影。

圖為1975年8月,習近平和延川縣北京知青雷榕生在延安寶塔山。

圖為1975年,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後排右三)和北京及本地知青20余人,出席延安地區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農業學大寨先進代表大會。習近平被評為先進個人並受到表彰。

“聽說,他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裡路才借到手。”即便身處困頓,習近平同志始終沒有失卻對知識的渴望、對人生的信念。“少年心事當拏雲”,青年人的蓬勃朝氣,或許會遭遇生活的崎嶇坎坷,然而決不可忘卻瞻望遠方的志向。這不是個人得失的算計,而是民胞物與的抱負。正如鄉親們所說:“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是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都在我們老百姓中間。”無論此時身處何方、身居何位,始終以人民為人生航向的指南,青年人才能擁有厚重飽滿的人生。

圖為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在當年帶領村民建設的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旁。

圖為習近平在趙家河搞社教期間與群眾一起修築的淤地壩。

圖為1993年9月,習近平回梁家河與鄉親們交談。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釗的一番話,是對全體青年人的勉勵。今天的青年,站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的歷史節點,更當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麼樣,自己所參與建設的中國未來是什麼樣。

這個問題,在梁家河的田壟上,在鄉親們的口碑中,在習近平總書記一句“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的自述裡,相信青年們可以找到答案。

#學習筆記分享#

今天,我們和天津財經大學的王瑛琪同學的文字相遇,一起分享他的學習心得。

激昂青春,開拓人生

天津財經大學 王瑛琪

《青年榜樣習近平》微視頻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奮鬥史,以及習總書記對於中國青年的期許。觀此微視頻,我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榜樣力量,決心規範自己的言行,樹立榜樣。

青年意味著什麼?從梁家河到中南海,習近平給出了他的答案,用自己的言行,為青年樹立了榜樣。他很能吃苦。在陝北農村插隊,他下雨颳風在窯洞裡鍘草,晚上看牲口,什麼活都幹。再苦再忙,也沒有放棄讀書。他工作很拼。在正定,他年輕想辦好事,經常是通宵達旦幹,當時差不多一個月大病一場。回憶起這段往事,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誡年輕人不要總熬夜。難人可貴的是擔任總書記後,他仍然保持著年輕時的活力,一直為人民辦實事。他常會走到青年中間,與青年交朋友、談心。對青年朋友,他充滿期許,寄予厚望。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榮光屬於青年,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青年意義的答案。內在有激情,外在從容不迫。

少年強、青年強,則國強。我們這一代青年,要充分發揮“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做有文化修養、有人問觀海、有責任擔當的青年;做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的青年;做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啟自己人生篇章的青年。青年有戰鬥力,國家才會有上升力,為了我們偉大的中國夢,我們青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感召下,擼起袖子加油幹,一起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習近平去插隊時,母親齊心給他做的針線包,上面繡著“娘的心”三個字。

圖為1975年,共青團延川縣委9號文件,號召團員們在大辦沼氣運動中以習近平為學習榜樣,爭當先鋒(局部內容)。

圖為1975年8月,習近平和延川縣北京知青雷榕生,同勞動英雄楊步浩(中)在延安王家坪合影。

圖為1975年8月,習近平和延川縣北京知青雷榕生在延安寶塔山。

圖為1975年,時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習近平(後排右三)和北京及本地知青20余人,出席延安地區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農業學大寨先進代表大會。習近平被評為先進個人並受到表彰。

“聽說,他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裡路才借到手。”即便身處困頓,習近平同志始終沒有失卻對知識的渴望、對人生的信念。“少年心事當拏雲”,青年人的蓬勃朝氣,或許會遭遇生活的崎嶇坎坷,然而決不可忘卻瞻望遠方的志向。這不是個人得失的算計,而是民胞物與的抱負。正如鄉親們所說:“無論近平當年是我們村的支部書記,還是現在是全黨的總書記,他的心一直都在我們老百姓中間。”無論此時身處何方、身居何位,始終以人民為人生航向的指南,青年人才能擁有厚重飽滿的人生。

圖為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在當年帶領村民建設的陝西第一口沼氣池旁。

圖為習近平在趙家河搞社教期間與群眾一起修築的淤地壩。

圖為1993年9月,習近平回梁家河與鄉親們交談。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釗的一番話,是對全體青年人的勉勵。今天的青年,站在“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的歷史節點,更當努力思索,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是什麼樣,自己所參與建設的中國未來是什麼樣。

這個問題,在梁家河的田壟上,在鄉親們的口碑中,在習近平總書記一句“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的自述裡,相信青年們可以找到答案。

#學習筆記分享#

今天,我們和天津財經大學的王瑛琪同學的文字相遇,一起分享他的學習心得。

激昂青春,開拓人生

天津財經大學 王瑛琪

《青年榜樣習近平》微視頻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的奮鬥史,以及習總書記對於中國青年的期許。觀此微視頻,我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榜樣力量,決心規範自己的言行,樹立榜樣。

青年意味著什麼?從梁家河到中南海,習近平給出了他的答案,用自己的言行,為青年樹立了榜樣。他很能吃苦。在陝北農村插隊,他下雨颳風在窯洞裡鍘草,晚上看牲口,什麼活都幹。再苦再忙,也沒有放棄讀書。他工作很拼。在正定,他年輕想辦好事,經常是通宵達旦幹,當時差不多一個月大病一場。回憶起這段往事,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誡年輕人不要總熬夜。難人可貴的是擔任總書記後,他仍然保持著年輕時的活力,一直為人民辦實事。他常會走到青年中間,與青年交朋友、談心。對青年朋友,他充滿期許,寄予厚望。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榮光屬於青年,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於青年意義的答案。內在有激情,外在從容不迫。

少年強、青年強,則國強。我們這一代青年,要充分發揮“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做有文化修養、有人問觀海、有責任擔當的青年;做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既要專攻博覽,又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學會擔當社會責任的青年;做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和汗水開啟自己人生篇章的青年。青年有戰鬥力,國家才會有上升力,為了我們偉大的中國夢,我們青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感召下,擼起袖子加油幹,一起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