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口上的加碼 攝像頭產業是否發生供過於求的塌方?

在攝像頭市場持續升溫的狀態下, 攝像頭模組市場也迎來了佈局高峰。

2017年以來, 各大企業紛紛加碼攝像頭模組市場。 而真正將這場加碼業務推向高潮的現象也陸陸續續出現。 據不完全統計, 截止目前已經有8家均在佈局攝像頭模組業務。

在整個攝像頭行業前景光明的基礎上, 除了原本的一線廠商外, 想做攝像頭模組的廠商越來越多。 其中包括同興達(成都廠房規劃中)、伯恩、京東方(建設在河北的攝像頭月產能計畫約100KK)、安徽精度、藍思科技(針對華為建設攝像頭模組產線)等眾多企業。 此外, 上月鴻石智慧更是大手筆強勢進軍攝像頭模組市場。

原本做攝像頭模組的二線廠商諸如眾合群現在月出貨量在9—10KK左右, 預計月產能增至20KK, 主要服務于中興、努比亞、魅族、華碩等客戶的凱瓏光電也紛紛擴產並提高高端產品占比。

而據筆者瞭解, 攝像頭模組進入佈局高峰一方面和雙攝市場需求有關, 但另一方面筆者通過調研獲悉, “大部分廠商佈局的背後也有其投資能力獲認同高、產品戰略獲市場認可、客戶認同度高等多重原因。 ”

手機報/ 孫俐俐

馬太效應下 不擴張風險高於擴張之風險

實質上攝像頭模組廠擴建, 投入COB產線等, 本質上是資金問題, 光學行業前景樂觀, 因此通過加速資本運作投建新產能的競爭者及潛在進入者較多。

早年攝像頭行業尚處於不成熟階段, 投入幾十萬添置一些設備, 盈利便十分可觀, 但目前隨著行業越趨成熟化, 客戶的需求也逐步提升, 對設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無形之中造成成本壓力, 其次, 受制于技術更新速度快、產品毛利率下滑等因素導致馬太效應加劇。

在成熟化的攝像頭模組產業中, 現階段COB設備的擴建已成為馬太效應加劇的重要原因。 筆者獲悉, 一條COB產線投資約1000萬元, 一台AA設備的單價約200—300萬元。 模組廠商之間的競爭, 尤其是雙攝產線的投入、16M和20M的研發投入, 小廠商無力承擔這樣的費用, 或將面臨市場份額流失的現狀。

另觀終端市場端, 雙攝已經成為今年新品的聚集地。 所有的手機品牌發佈的機型均搭載雙攝像頭,

值得一提的是, 12M及以上的攝像頭更是成為終端廠商的新寵兒。

從市場供求關係來講, 哪裡有需求, 哪裡便有市場。 為此, 在高圖元和雙攝市場的影響下, 對於模組廠商而言, 產能的擴建已經成為必然。 一方面是市場需求促使, 另一方面也是近年來攝像頭模組廠商規劃產品線的必經之路。

為何說是未來攝像頭模組廠商規劃產品線的必經之路呢?因為, iphone X 3D攝像頭的出現, 也需要大量的設備, 對此, 外界還稱“AA設備受益於當前的雙攝導致模組擴產, 未來3D感知帶來的下一波擴產還將持續。 ”

再來觀市場另一端, 不擴張的風險更高。 因為, 在市場現有的需求之下, 模組廠商的競爭十分激烈, 一旦客戶訂單不能得以滿足, 這便是其失去客戶訂單的一個開端。

供過於求的隱憂

在承認風險之後, 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於, 大批量攝像頭模組廠商的加碼背後, 不由得讓人心生疑惑, 會有如此多的客戶訂單?是否會發生供過於求的塌方?

針對這些疑問, 筆者查閱了調研機構的報告,

資料顯示, 根據相關調研機構測算, 基於手機的光學市場將從2016年的1168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412億元, 複合增長率為27%。

而主要模組廠商2016年年底的產能到2017年年底的產能平均增幅為27%, 考慮到擴產的漸進性, 相關調研機構認為供需格局並不會惡化, 並且可以大量預測未來仍有進一步擴產的可能性。

首先, 從市場端來講, 原有的一顆變成現在的兩顆, 三顆甚至是四顆, 無形之中拉動了攝像頭模組產能的快速提升。 而目前, 主流品牌都已經推出雙攝機型, 雙攝無疑已經成為高端機型基本標配, 在低端機型端, 雖然目前還尚未普及, 但這一市場的空間在隨著產業鏈的成熟和價格成本降低的同時, 這一市場空間在後續將逐漸得以釋放。

不難看出其市場的爆發性,但總體而言,在隨著行業快速膨脹的情況下,攝像頭模組原來的玩家如果放棄跟隨擴張,很可能面臨迅速被競爭對手甩開的局面。其次從成本端來講,攝像頭模組行業主要成本來自于材料成本,競爭激烈、利潤下降時可以退出產能,不會發生類似LED晶片行業價格暴跌的情況。

因此,從目前情況來看,攝像頭模組行業擴產仍處於良性範圍內,但未來新進入產能可能會降低售價,低端產品以及缺乏核心大客戶的廠商具有一定風險。

不難看出其市場的爆發性,但總體而言,在隨著行業快速膨脹的情況下,攝像頭模組原來的玩家如果放棄跟隨擴張,很可能面臨迅速被競爭對手甩開的局面。其次從成本端來講,攝像頭模組行業主要成本來自于材料成本,競爭激烈、利潤下降時可以退出產能,不會發生類似LED晶片行業價格暴跌的情況。

因此,從目前情況來看,攝像頭模組行業擴產仍處於良性範圍內,但未來新進入產能可能會降低售價,低端產品以及缺乏核心大客戶的廠商具有一定風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