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是南宋參知政事,浙閩贛香菇交易市場為何立他的大型塑像

香菇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山珍美食, 如果今天還有人說不知道香菇為何物, 那真是奇葩了!但是, 知道香菇發展史的人還真不多。 世界上除了我們中國外, 還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生產香菇。 日本的香菇曾佔領全世界市場, 香菇栽培技術也被全世界所公認。 香菇生產在振興日本山區經濟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因而被日本人視為“大和民族的驕傲”, 並稱香菇栽培技術源自日本寬文4年(1664年)。 香菇人工栽培技術果真是日本人發明的嗎?非也!

何澹塑像。 網路圖片。

據《中國香菇栽培史》(2013年5月1日, 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作者張壽橙), 中國是世界香菇栽培的發源地, 香菇栽培已有1800年的歷史。 早在魏晉時期香菇已在我國江南山區栽培了。 世界上最早吃用香菇的是浙江龍(泉)、慶(元)、景(寧)菇民的先人。 但作為一項系統栽培技術的發明和傳授, 是在南宋, 當時的香菇栽培技術是以孢子繁殖為核心的“砍花法”。

說到香菇發展史, 就繞不過兩個人:一個是“香菇之神”吳三公, 一個是“香菇文化之父”何澹。

“香菇之神”吳三公:本名吳三(1130-1208年), 今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百山祖鄉龍岩村人。 生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在兄弟之中排行第三, 故起名叫吳三, 後人尊稱為吳三公, 卒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 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了一套香菇人工栽培技術——砍花法和驚蕈法, 並傳授給後人, 開啟了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先河, 因而被龍泉、慶元、景寧一帶的菇民奉為菇神。

據《慶元縣誌》記載, 吳三公去世後五十多年(南宋淳熙元年[1265年]), 因蓋竹村(今竹山)菇民吳標夢見吳三公父子, 人們便在村口建靈顯廟祭祀, 並開始舉行菇神廟會。

《慶元縣誌》記載,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奠都南京時, 丞相劉伯溫奉以香菇, 朱元璋聞其香味而感奇異, 嘗之脆嫩, 食後大喜, 便下令每年必備若干, 自此民間就把香菇視為“皇宮聖品”、“菜中之王”。 劉伯溫還就香菇一事向朱元璋討“皇封”, 龍泉、慶元、景寧三縣因而獲得獨放香菇的“專利”, 促進了菇業的發展。 時道教盛行, 明萬曆三年(1575年), 吳三公被敕封為“判府相公”。 元朝, 顯靈廟五顯神被迎到縣城拱瑞堂。 西洋村菇民集資, 在吳三公生前為母守墓行孝棚的原址上建吳判府廟, 此遺址至今仍存。 清乾隆年間, 菇業大發展, 祀奉吳三公的菇民大增。 據有關資料顯示, 當時龍、慶、景三縣菇民已達15萬人, 其中9萬以上是慶元人。 小廟已無法容納眾多祭祀菇民,
故三縣菇民再集資擴建, 將廟遷建至溪邊古道旁, 即現存西洋殿。 清光緒元年(1875年)原廟被毀後重建, 保存至今。 西洋殿楹聯贊吳三公:手創香菇一方沾恩澤, 身騎黑虎隨地庇人家。

“香菇文化之父”何澹(1146-1219年), 字自然。 南宋龍泉縣南上河村(今屬蘭巨鄉)人。 18歲人太學。 宋乾道二年(1166年)中進士禮部第二人。 曆官秘書省正字、武學諭、校書郎、秘書丞、將作少監、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諫議大夫等職。 慶元二年(1196年), 任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何澹在南宋朝是個風雲人物, 史上褒貶不一, 但在處州(浙江麗水的古稱)民間則被稱為“何丞相”, 口碑極好。 800多年來, 何澹的名字連接著通濟堰、萬象山、應星樓和香菇發源史。

何澹本為南宋朝廷命官, 雖為龍泉人, 但不是香菇栽培技術的發明者和傳授者, 為何被譽為“香菇文化之父”(當代人稱之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 何澹回鄉守養母石氏孝。 期間, 何澹主持修撰《龍泉縣誌》。 這是龍泉建縣以來的第一部縣誌。 尤其可貴的是, 就在這部《龍泉縣誌》裡, 何澹用185個文字記載了龍、慶、景(今浙江龍泉市、慶元縣、景寧縣)菇民利用孢子栽培香菇的“砍花法”和“驚蕈術”:“香蕈, 惟深山至陰處有之, 其法:用幹心木橄欖木、名蕈木孱, 先就深山下砍倒僕地, 用斧斑駁木皮上, 候淹濕, 經二年始間出, 第三年, 蕈乃偏出, 每經立春後, 地氣發洩, 雷雨震動, 則交出木上, 始採取以竹篾穿桂, 烘乾, 至秋冬之交, 再用偏木敲擊, 其蕈間出,名曰驚蕈,惟經雨則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俱佳。又有一種適當清明向日處出小蕈,就木上自幹、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曬乾,同謂之日蕈,香味亦佳。”這是我國乃至全人類歷史上最早、最精確、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記錄。這185個文字被明代浙江參政陸容(1436—1494年)轉記於《菽園雜記》;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被黃佐編的《廣東通志》引用;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被郝玉麟引入《廣東通志》。1796年日本林學家佐藤成裕(1762—1848年)從《廣東通志》抄錄了這段文字,編入其著作《五瑞篇》(又名《驚蕈錄》)中,被日本視為“國寶”,認為人工栽培香菇源於日本。

為何澹塑像揭幕。網路圖片。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龍泉籍食用菌專家張壽橙先生在國際權威專業刊物和菇類會議上,發表了何澹關於人工栽培香菇的文字,引起轟動。經過國際菇類專家實地考察和多次研討,國際菇類權威機構確認香菇之源在中國浙江龍、慶、景,從而結束了香菇人工栽培技術源於日本的爭議。

何澹是世界上記錄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第一人,被為“香菇文化之父”。何澹記錄香菇起源史的185個字,意義非凡,字字萬金。事實上,正是由於何澹這185個字的“星星之火”,才使食用菌在如今的世界各地形成“燎原之勢”,因此人們也把他譽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

為了紀念何澹的功績,2009年3月24 日,“世界香菇文化之父”何澹塑像在浙江龍泉落成,浙江龍泉市政府在浙閩贛食用菌交易中心隆重舉行何澹塑像揭幕儀式。(2017-10-13)

文/強哥說何

網路圖片。

其蕈間出,名曰驚蕈,惟經雨則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俱佳。又有一種適當清明向日處出小蕈,就木上自幹、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曬乾,同謂之日蕈,香味亦佳。”這是我國乃至全人類歷史上最早、最精確、最完整的人工栽培香菇的記錄。這185個文字被明代浙江參政陸容(1436—1494年)轉記於《菽園雜記》;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被黃佐編的《廣東通志》引用;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被郝玉麟引入《廣東通志》。1796年日本林學家佐藤成裕(1762—1848年)從《廣東通志》抄錄了這段文字,編入其著作《五瑞篇》(又名《驚蕈錄》)中,被日本視為“國寶”,認為人工栽培香菇源於日本。

為何澹塑像揭幕。網路圖片。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浙江龍泉籍食用菌專家張壽橙先生在國際權威專業刊物和菇類會議上,發表了何澹關於人工栽培香菇的文字,引起轟動。經過國際菇類專家實地考察和多次研討,國際菇類權威機構確認香菇之源在中國浙江龍、慶、景,從而結束了香菇人工栽培技術源於日本的爭議。

何澹是世界上記錄人工栽培香菇技術第一人,被為“香菇文化之父”。何澹記錄香菇起源史的185個字,意義非凡,字字萬金。事實上,正是由於何澹這185個字的“星星之火”,才使食用菌在如今的世界各地形成“燎原之勢”,因此人們也把他譽為“世界香菇文化之父”。

為了紀念何澹的功績,2009年3月24 日,“世界香菇文化之父”何澹塑像在浙江龍泉落成,浙江龍泉市政府在浙閩贛食用菌交易中心隆重舉行何澹塑像揭幕儀式。(2017-10-13)

文/強哥說何

網路圖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