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管你服不服我都要說:孩子愛撒謊都是被你或其他人逼出來的!

女兒坐到餐桌前, 我問她洗手了沒有, 她回答說洗過了。 我沒有看見她去洗手, 但還是說:好的, 先洗手再吃飯, 就不會生病, 是吧?女兒笑著說:哈, 我沒洗手。 我說:沒關係, 現在去洗也可以。 於是她去洗了手, 然後回來吃飯。

有一些別的孩子很熟悉的概念, 4歲的女兒都不太理解。 我問她什麼叫挨打, 她說就是一個小朋友打另外一個小朋友。 她無法想像大人打小孩, 更不知道父母會打孩子。 另一個概念就是撒謊。 媽媽曾經對她說, 你不要撒謊。 但我建議不要過早地使用這個詞。

在上面的情景中, 我有兩次機會讓她記住這個概念。

第一次是她沒洗手而說洗了手, 我可以訓斥她不要撒謊;第二次是她主動承認沒洗手, 我可以表揚她改正謊言。 但是我都有意忽略了, 因為這個概念裡有太多的成見。

廣東江門市小學生小敏被老師關了差不多整整一天, 6名老師輪番盤問她有沒有偷錢。 在此期間老師還報了警, 員警過來查詢, 沒有發現小敏有偷盜嫌疑, 但老師們仍然不肯放過她。 這麼多老師顯然都一致認為, 小敏在撒謊。 她曾被音樂課老師安排去辦公室拿歌單, 隨後音樂老師發現自己抽屜裡的兩千元錢不見了。 放學前, 老師威脅要把她拖到警察局, 小敏終於承認自己偷了錢。 然後, 她從5樓跳下來。

這件事的戲劇性在於, 最後音樂老師發現自己記憶錯誤,

那兩千元錢自始至終躺在另外一個抽屜裡。 傷殘的小敏得到了清白, 當事老師和校長都受到了處分。 關了孩子那麼長時間, 恐怕還涉嫌非法拘押刑事犯罪, 但員警顯然覺得老師關押學生理所當然。

正是這個戲劇性讓它成為新聞, 被我們知道。 但是生活並不總是會及時給出美好的結局。 我不禁想, 假如那兩千元錢沒有找到, 小敏又沒有跳樓, 故事的情節又將如何發展?那些老師可不會認為自己是大傻瓜, 他們花了那麼多時間盤問, 一定以為有各種跡象表明, 小敏分明就是在撒謊。

很多父母在訓斥孩子撒謊的時候, 都有過這樣的憤怒:那麼明顯的證據擺在那裡, 可孩子還是不肯承認。 有一次,

女兒就餐前堅持說自己洗手了, 可是媽媽說她根本就沒有去過洗手間。 事實是, 我親眼看見女兒洗手了, 只不過她動作過度迅捷, 幾乎是一閃而過。 倘若媽媽要檢查小手, 也會發現撒謊的證據昭彰, 因為她洗得實在太馬虎了。

我並不只是想重複一個智者疑鄰的故事。 我還要進一步假設說, 要是小敏真的偷了錢, 而且撒了謊, 老師們這樣做就是正確的了嗎?畢竟, 我們判斷老師的對錯, 不能依據意外發現的真相, 而是其教育方法。

教育心理學表明, 只要你認定孩子撒謊, 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 而且他最後真的會成為一個撒謊者。 老師之所以不惜花費一整天時間去冤枉無辜的小敏, 是因為經驗告訴他們, 很多孩子都會撒謊。

我甚至懷疑他們的反省, 也許只是覺得這次運氣不好而已。 老師們不知道的是, 這些撒謊的孩子正是他們和家長“教育”出來的。

“你撒謊!”這是一個讓自己佔據道德高地的有力指控。 但是, 至少放在孩子身上, 這種指控簡單粗暴, 過於偷懶, 拒斥對具體情景的體察和分析。 首先我們應該瞭解, 什麼是謊言?孩子為什麼會撒謊?

有人認為與真相不符即為謊言。 這個定義過於寬泛, 將錯覺、虛構症、小說、藝術品及善意的謊言一網打盡。 通常人們所痛恨的謊言, 是指為了個人或者小團體的利益故意欺騙他人, 姑且稱之為“真正的謊言”。

但是很多家長訓斥孩子的時候, 並不做這樣的區分。 佛洛德認為, 兒童是魔幻現實主義者, 他們能夠區分現實與幻想,

但是能從幻想中享受毫無顧忌的愉悅感。 換句話說, 很多孩子“說謊”是為了好玩。 大人卻可能緊張起來:這孩子怎麼喜歡撒謊?從大人的訓斥中, 孩子很快就會明白, 撒謊是一種惡劣的品行, 而我就是擁有這種品行的人, 大家都很討厭我。 自我否定和恐懼帶來的壓力, 並不如大人想像的那樣讓他們變得更誠實, 反倒可能讓他們成為真正的說謊者。

“真正的謊言”產生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壓力。 英國心理學專家伊恩·萊斯利(Ian Leslie)在《說謊心理學》(中譯名)中說, 說謊是兒童成長的必修課, 是一種生存能力。 一個人誠實不僅僅因為這是一種美德, 而且因為誠實最終對自己有好處——正如林肯的名言所說:你無法永遠地欺騙所有人。 我認為,兒童缺乏這種終極判斷的能力,他們撒謊的動機直接來自周圍的壓力。

在這本書中,萊斯利介紹了兒童心理研究者在兩個幼稚園的實驗:前者環境相對寬鬆,對違規者會批評教育但不會嚴厲懲罰;後者則嚴刑峻法,容不得道德上的半點瑕疵。實驗表明,後者培養的孩子更容易撒謊。在動輒嚴懲的生活中,孩子們啟動了過度自我保護的本能,成為說謊的慣犯。

解除壓力最好的方法是信任和溝通。小敏的老師們嚴加逼問,自以為決不放過任何一個“壞學生”,事實上在逼她撒謊。即便她真的偷了錢,這種壓力也不會讓她改邪歸正,而是一整天都在練習怎樣說謊更有效。最後被問出真相,她會認為自己說謊技巧不高,而不是誠實可貴。

我認為,兒童缺乏這種終極判斷的能力,他們撒謊的動機直接來自周圍的壓力。

在這本書中,萊斯利介紹了兒童心理研究者在兩個幼稚園的實驗:前者環境相對寬鬆,對違規者會批評教育但不會嚴厲懲罰;後者則嚴刑峻法,容不得道德上的半點瑕疵。實驗表明,後者培養的孩子更容易撒謊。在動輒嚴懲的生活中,孩子們啟動了過度自我保護的本能,成為說謊的慣犯。

解除壓力最好的方法是信任和溝通。小敏的老師們嚴加逼問,自以為決不放過任何一個“壞學生”,事實上在逼她撒謊。即便她真的偷了錢,這種壓力也不會讓她改邪歸正,而是一整天都在練習怎樣說謊更有效。最後被問出真相,她會認為自己說謊技巧不高,而不是誠實可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