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腳踏首都圈,在高水準科研基礎上做科普

5年時間在《自然》《科學》上發表論文7篇;自主創新的軌道隔振技術打破進口產品壟斷, 為國家節約建設成本數億元;利用大資料打造“數位紅牆”“民情流水線”, 為公共服務搭建平臺……

身處國家級科研院所高校雲集的首都,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 作為一家地方院所要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需要動更多“腦筋”, 花更大力氣。 這所擁有28家二級機構, 38個國家級、市級、院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的研究院, 這些年腳踏首都圈, 做接地氣的科研, 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 捧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

據北科院院長郭廣生教授介紹, 5年來, 北科院緊密圍繞北京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獲得競爭性科研項目1720項, 經費超過8.8億元。 承擔了123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專案等國家級專案或課題。 獲得授權專利339項, 其中發明專利150項。 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41部、行業標準26部。 發表學術論文3000餘篇, 出版科技專著258部。 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獎勵48項。

讓軌道高端隔振設備國產化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是北科院下屬的一家研究所, 所長張斌很為所裡這幾年瞄準需求做研究的成績而自豪。 2016年, 北京勞保所總收入近4億元, 競爭性科研專案收入2500萬元。 一批產學研結合的研發成果走進市場。

作為主要參與單位承擔的一項軌道交通隔振專案研究,

獲2012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這項研究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獎項上, 成果大大推動了我國軌道隔振技術自主創新進程, 打破了完全依賴進口的行業壟斷局面, 迫使國外同類產品價格下降至少一半。 他們率先提出軌道高端隔振設備國產化設想, 在北京地鐵4號線建設中得到了實際應用示範。

與此同時, 北京勞保所通過實施股權激勵, 推動成果轉化, 讓科研骨幹從中受益。 以股權投資形式成立了北京九州一軌隔振技術公司。 公司當年成立、當年投產、當年獲市場認可。 目前, 北京、西安、哈爾濱等20多個城市先後採購了該公司產品, 合同額已達10億元, 合同總地鐵里程已超過100公里。 成果轉化的骨幹們獲得很大激勵,

都表示將以更大熱情投入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借助現代資訊技術提高城市治理水準

停車難一直困擾著北京市西城區的居民, 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利用以大資料為基礎的“數位紅牆”系統, 繪製了關於停車位的熱力圖, 使政府精准決策, 建設了多個停車場, 有效緩解了周邊群眾停車難的問題。

“‘數字紅牆’解決的不僅僅是停車問題。 ”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原所長李濟朝說。 他們按照“互聯網+”的要求, 通過機器學習方法, 實現了涉及多個部門的40項業務的一站式辦理, “讓資訊多跑路, 居民少跑腿”。 據統計, 各類服務事項提供證明減少30.57%, 填寫資料項目減少46.53%。 西城區西長安街“數位紅牆”平臺建設後,

服務和管理的精准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通過大量資料的累積, 彙集包括共用單車、井蓋分佈等資料, 針對城市管理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精准發力, 借助GIS地圖的“熱力圖”決策, 構建起渣土堆積、井蓋損壞、房屋漏雨、街面破損等十余項趨勢預測模型, 將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 通過GIS地圖即時傳輸功能, 還可以定位街巷長、網格員的工作軌跡, 以便合理引導劃分應急、巡防任務, 快速回應。

2014年起, 由北科院主持並聯合有關單位開始研製標準。 2015年9月由工信部正式頒佈《資訊技術 社會服務管理》, 成為全國社會治理領域資訊化標準。

在高水準科研基礎上做科普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手裡舉著一張漂亮的明信片, 上面繪有一隻長滿羽毛的恐龍,

羽毛顏色絢爛。 這是館裡一項研究的成果, 通過識別化石羽毛的生態顏色及花紋, 他們研究出了重建古生物羽毛顏色的新方法, 在國際上首次確定了一個恐龍個體的全身羽毛顏色。

北科院擁有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兩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和北京麋鹿生態研究中心等國家科普教育基地。 十八大以來, “兩館一中心”接待國內外觀眾1200多萬人次, 為全面提高公眾科學素質作出重要貢獻。

孟慶金和同事們相信, 好的科普一定是建立在高水準科研的基礎之上。 十八大以來, 北京自然博物館承擔國家、省部級等各類項目130多項。 收藏珍稀野生動植物標本和古生物化石5萬多件, 發現並命名10個新物種。 發表論文240多篇,其中在《自然》《科學》上發表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論文7篇。

自然博物館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多元科普產品。館裡每年舉辦各類展覽近20個;連續組織“博物館之夜”等10多個品牌科普活動;原創《黑羽精靈》等4D特效科普影片;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在國外舉辦《暴龍》《生命大躍進》等展覽,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記者柯萱

原標題:腳踏首都圈,做接地氣的科研

發表論文240多篇,其中在《自然》《科學》上發表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論文7篇。

自然博物館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多元科普產品。館裡每年舉辦各類展覽近20個;連續組織“博物館之夜”等10多個品牌科普活動;原創《黑羽精靈》等4D特效科普影片;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在國外舉辦《暴龍》《生命大躍進》等展覽,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記者柯萱

原標題:腳踏首都圈,做接地氣的科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