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神類疾病患者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競爭力也隨之加大, 這樣就給人們造成了許多方面的壓力。 一時間, 心理健康成了社會熱點問題。 而社會上, 很多人一提到精神類疾病, 往往存在著各種誤解。 日前, 記者採訪了市精神病院院長李永峰。 他表示, 幫助精神疾病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 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提到精神類疾病, 很多人習慣性地認為他們都具有暴力傾向, 需要遠離, 實則不然。 李永峰介紹說:“調查顯示,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傾向或行為的人約占8%至10%, 發生暴力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數量遠遠低於普通人,

社會的偏見和孤立反而讓他們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欺辱, 成為受害者。 ”

李永峰說:“心理疾病, 包括抑鬱、焦慮、失眠, 也是精神障礙範疇之內的。 但是, 老百姓理解的精神障礙, 就是我們說的那些重型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患者有肇事肇禍的傾向, 但是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一定肇事肇禍。 現階段, 大多數人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夠, 甚至存在誤區, 對心理疾病抱有‘病恥感’, 羞于向他人甚至是醫生透露, 這也是精神疾病特別是焦慮抑鬱等精神障礙發病率明顯上升的一個誘因。 據統計, 我國現在接受正規治療的精神抑鬱症只占發病人群的10%。 ”

李永峰建議, 全社會要正確認識精神類疾病, 及早治療、及早預防。 他表示,

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過及時治療、堅持服藥和定期回訪等方式控制病情, 並且通過系統的康復手段預防和控制疾病復發,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形成對精神疾病患者尊重、理解、關愛、包容的良好社會氛圍, 從源頭消除對精神類疾病的偏見和誤解。

記者:張國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