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臺灣文化|“小確幸”讓臺灣移動互聯網跑慢了?

“如果在臺灣你告訴朋友你要去創業, 他們會以為你要去開一家咖啡館或是雞排店, 而不是創業做移動app。 ”一位臺灣移動從業者這樣說。

“今年臺灣紫牛戰隊選拔了5支創業團隊, 我們把他們帶去北京參訪, 最後有2支團隊決定移居北京。 ”

談到臺灣的創業環境, 雪豹科技董事長吳德威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歎了口氣後, 他接著說——“他們把北京中關村創業街當作‘聖地’, 就像教徒要去麥加朝聖, 可見我們(臺灣移動互聯網)的問題有多大!”

讓吳德威更擔心的是:“真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他決定把此前選拔優秀創業者的比賽力量乾脆轉化成創辦一家創業協會, 持續去臺灣高校宣講理念。 在當下, 這可能比創業比賽更有意義。

和大陸熱火朝天的創業團隊與投資人相比, 臺灣的情況確實顯得有些冷清。 曾經站在PC時代“風口”上的臺灣IT從業者, 幾乎錯過了整個互聯網時代,

現在又在移動互聯網跑慢了。

Knowing創始人楊方儒直言:臺灣在手機上“被殖民”了。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 臺灣人使用的前20大手機APP, 沒有一個是臺灣人自己做的。 ”

而另一位臺灣移動從業者的說法同樣直接:“如果在臺灣你告訴朋友你要去創業, 他們會以為你要去開一家咖啡館或是雞排店, 而不是創業做移動app。 ”

臺灣移動互聯網怎麼了?

“改變世界, 改變臺灣。 ”這是獵豹移動CEO傅盛在臺灣合作夥伴雪豹科技辦公牆上留下的話。

為什麼把“改變世界”寫在前, “改變臺灣”寫在後?吳德威告訴我, “這是因為傅盛覺得臺灣太不容易接受改變了。 ”

在硬體時代, 這裡曾誕生了如宏碁、華碩、聯發科、富士康等影響世界的硬體廠商與代工廠, 但到了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

臺灣幾乎沒有誕生有影響力的本土公司, 出現一個明顯的斷層。

“在美國談惠普、戴爾等硬體公司的時候, 臺灣在談鴻海、台積電, 在美國進入穀歌、Facebook時代, 臺灣還是在談那幾家公司。 ”創新工廠創始人李開複曾批評, 臺灣的IT企業連番錯過了軟體革命、網路革命、移動革命, “病了”。

過去15年裡, 經歷了在戴爾、惠普、摩托羅拉等硬體巨頭工作的吳德威, 既見證了臺灣電子產業在全球最高峰的時代, 也體會了惠普考慮放棄PC、摩托羅拉被穀歌收購等硬體巨頭備受互聯網衝擊的窘境。

“互聯網的崛起給所有的行業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尤其是臺灣這種靠硬體為生的島嶼, 還有像我們這樣大量在硬體廠商工作的人,

其實都遇到很多的問題。 ”他說。

曾在臺灣孵化器App Works工作、現任臺灣紫牛創業協會社群經理Phini Yang則認為, 臺灣並不缺少IT類的優秀人才, 但這類人才遇到的“斷層”問題在於:大量成熟優秀的人才已經被鎖定在硬體、晶片、代工這三類行業的公司中, 並沒有流動出來;而年輕人的心不夠大, 偏好追求小確幸, 在個性上的狼性和應對未來商業化等挑戰的能力準備不足。 特別是當大學生畢業後, 在創業和去大公司之間選擇時, 大部分父母一定會說去大公司, 千萬不要創業。

“就算他們在學校寫的代碼是冠軍, 去了HTC你就是硬體產品旁邊的一個陪襯, 你的軟體是為了我硬體服務的。 ”吳德威說, 自己也是從工程師開始幹起, 這只是手機旁邊一個幫襯的角色,

而且很多國外品牌只有總部才擁有話語權, 臺灣工程師連設計自己的用戶體驗的權利都沒有。

以O2O領域為例, 由於臺灣線下便利店的豐富程度高, 導致了轉型移動互聯網的包袱變重。 此外, 有臺灣移動從業者指出, 相比大陸“全民創業”的氛圍, 臺灣對於創業者的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在一些領域限制了互聯網玩家入場。

“臺灣協力廠商支付的互聯網公司, 想跟大陸一樣線上上買保險, 這通通都不行。 這大幅延緩了開發的速度, 至少延緩了十年以上, 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這也讓Knowing創始人楊方儒感慨, 臺灣市場有最好的手機, 最快的手機上網速率, 可在手機上卻是用最簡單的軟體APP和服務。 “這就像非洲人的市場, 大家都不穿鞋,有人試著賣鞋子。”

“臺灣人如果沒有辦法扭轉這個趨勢,未來兩三年將是更可怕的一個狀況。” 楊方儒判斷。

而與移動互聯網“慢跑”對應,投資環境也稱不上理想。

早年雅虎曾投資了不少臺灣本土互聯網公司,但這件事的另一面是,臺灣大企業不喜歡投資互聯網。

吳德威坦言,要支持青年創業,不應該只是雪豹這種體量的公司在喊,而是更大規模的企業,但這麼多年下來,絕大部分的臺灣的創投跟老派的企業主仍然喜歡投資的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比如工廠、硬體,而像互聯網這種其實是賣商業模式、使用者體驗以及使用者價值的產品,他們看不到就不喜歡投。儘管這幾年有一些改善,但是整體來講,跟大陸還是有差距。

年輕的互聯網創業者沒有放眼全球的視野,投資者又不願意投互聯網,“這看起來有點互為因果,我投也投不進去”。吳德威說。

風口在哪兒?

在兩岸之間千差萬別的移動生態背後,現在的臺灣創業者如何抓住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尾巴?

積極的一面是,兩岸已經開始尋找“連結”的機會: 聯動臺灣人才資源與大陸強大的管道資源;吸收前沿的美國技術與輸出崛起的中國模式。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全球化浪潮下,意味著必須通過資源運作跨越地域和文化,運用一體化杠杆來實現裂變式的擴張。

例如,馬雲曾在去年12月在臺北演講時表示,將通過設立基金等形式來幫助臺灣青年創業,甚至是到內地創業。而獵豹移動除了通過和雪豹科技合作展開臺灣業務之外, 今年3月份,獵豹移動還聯合雪豹科技,在台啟動紫牛戰隊,扶持臺灣青年進行互聯網創業。

曾有臺灣應用開發者表示,臺灣團隊的起步融資多在5萬~10萬美元,創業基金、選拔等形式或將在臺灣的移動創業上起到“點火”的作用。

傅盛則把臺灣當作企業國際化的橋頭堡。他認為,如果去美國建立全球化團隊,但發現文化有隔閡,團隊融合需要很長時間;而臺灣互聯網行業無論是在語言技能、人文底蘊、文化習慣上都更深地融入了全球互聯網,可以作為大陸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佳跳板,是中國互聯網的橋頭堡。

例如,獵豹曾把手機毒霸的主要團隊移到臺灣,讓他們帶領雪豹的團隊一起做國際版本開發,用不了不到一年時間,獵豹安全大師(CM Security)下載量已經超過了1億的用戶。而眼下,傅盛交給吳德威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去美國市場,幫助獵豹挖掘本地的人才,把美國的獵豹做起來。

小米創始人雷軍也在此前一次臺灣的演講中提到,臺灣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硬體生態背景,而本土創業團隊卻往往缺乏資金和正確的創業輔導。臺灣已經缺席了軟體向互聯網轉型的陣營,但依舊有機會抓住移動互聯網和智慧家居這兩大趨勢。

例如,目前楊方儒在做的app Knowing,類似於臺灣的“今日頭條”,通過運用大資料分析為不同的興趣和不同個性化的用戶做新聞的推送、推薦。

他說目前臺灣沒有太多同樣類型的團隊,也沒有太多的創業者在針對新聞這件事做投入和創業。Knowing在7月底在安卓上線,9月在IOS上線,目前約有4萬多的下載的規模,4000多個五星的評論。

而一個在臺灣移動創業圈引起不小震動的應用,則是在今年沖上app store免費榜第一、並且受到爭議的圖片+視頻直播社交APP 17 。

就在不久前,17所在的母公司麻吉波波剛剛獲得A輪1000萬美金的融資,投資方來自王思聰的普思資本和日本創投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

“這大概是臺灣有史以來新創團隊拿到最大的一筆金額跟最高的估值。”楊方儒說,從前臺灣一直沒有好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可以走向全球,但17做到了從小市場出發,走到做成一個全世界用戶都在使用的APP。

“這其實對臺灣來說,還是很有希望的。” 楊方儒說。

大家都不穿鞋,有人試著賣鞋子。”

“臺灣人如果沒有辦法扭轉這個趨勢,未來兩三年將是更可怕的一個狀況。” 楊方儒判斷。

而與移動互聯網“慢跑”對應,投資環境也稱不上理想。

早年雅虎曾投資了不少臺灣本土互聯網公司,但這件事的另一面是,臺灣大企業不喜歡投資互聯網。

吳德威坦言,要支持青年創業,不應該只是雪豹這種體量的公司在喊,而是更大規模的企業,但這麼多年下來,絕大部分的臺灣的創投跟老派的企業主仍然喜歡投資的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比如工廠、硬體,而像互聯網這種其實是賣商業模式、使用者體驗以及使用者價值的產品,他們看不到就不喜歡投。儘管這幾年有一些改善,但是整體來講,跟大陸還是有差距。

年輕的互聯網創業者沒有放眼全球的視野,投資者又不願意投互聯網,“這看起來有點互為因果,我投也投不進去”。吳德威說。

風口在哪兒?

在兩岸之間千差萬別的移動生態背後,現在的臺灣創業者如何抓住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尾巴?

積極的一面是,兩岸已經開始尋找“連結”的機會: 聯動臺灣人才資源與大陸強大的管道資源;吸收前沿的美國技術與輸出崛起的中國模式。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全球化浪潮下,意味著必須通過資源運作跨越地域和文化,運用一體化杠杆來實現裂變式的擴張。

例如,馬雲曾在去年12月在臺北演講時表示,將通過設立基金等形式來幫助臺灣青年創業,甚至是到內地創業。而獵豹移動除了通過和雪豹科技合作展開臺灣業務之外, 今年3月份,獵豹移動還聯合雪豹科技,在台啟動紫牛戰隊,扶持臺灣青年進行互聯網創業。

曾有臺灣應用開發者表示,臺灣團隊的起步融資多在5萬~10萬美元,創業基金、選拔等形式或將在臺灣的移動創業上起到“點火”的作用。

傅盛則把臺灣當作企業國際化的橋頭堡。他認為,如果去美國建立全球化團隊,但發現文化有隔閡,團隊融合需要很長時間;而臺灣互聯網行業無論是在語言技能、人文底蘊、文化習慣上都更深地融入了全球互聯網,可以作為大陸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最佳跳板,是中國互聯網的橋頭堡。

例如,獵豹曾把手機毒霸的主要團隊移到臺灣,讓他們帶領雪豹的團隊一起做國際版本開發,用不了不到一年時間,獵豹安全大師(CM Security)下載量已經超過了1億的用戶。而眼下,傅盛交給吳德威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去美國市場,幫助獵豹挖掘本地的人才,把美國的獵豹做起來。

小米創始人雷軍也在此前一次臺灣的演講中提到,臺灣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硬體生態背景,而本土創業團隊卻往往缺乏資金和正確的創業輔導。臺灣已經缺席了軟體向互聯網轉型的陣營,但依舊有機會抓住移動互聯網和智慧家居這兩大趨勢。

例如,目前楊方儒在做的app Knowing,類似於臺灣的“今日頭條”,通過運用大資料分析為不同的興趣和不同個性化的用戶做新聞的推送、推薦。

他說目前臺灣沒有太多同樣類型的團隊,也沒有太多的創業者在針對新聞這件事做投入和創業。Knowing在7月底在安卓上線,9月在IOS上線,目前約有4萬多的下載的規模,4000多個五星的評論。

而一個在臺灣移動創業圈引起不小震動的應用,則是在今年沖上app store免費榜第一、並且受到爭議的圖片+視頻直播社交APP 17 。

就在不久前,17所在的母公司麻吉波波剛剛獲得A輪1000萬美金的融資,投資方來自王思聰的普思資本和日本創投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

“這大概是臺灣有史以來新創團隊拿到最大的一筆金額跟最高的估值。”楊方儒說,從前臺灣一直沒有好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可以走向全球,但17做到了從小市場出發,走到做成一個全世界用戶都在使用的APP。

“這其實對臺灣來說,還是很有希望的。” 楊方儒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