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過《當小學生遇到蘇軾》後不淡定?你的眼光可能還不夠長遠

文/閆肖鋒

《大資料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很多人都沒想到, 這樣“深沉”的題目是出自清華附小六年級小學生之手。

而且, 這只是人家今年的成果而已, 算下來, 這樣的小課題研究已有20幾個了。

被刷屏後, 有人說, 真是無法淡定了;有人質疑, 論文的研究過程中家長的功勞是不是大過孩子?還有人反對, 這樣的小學生科研, 不過是另一種方式的搶跑。 其實, 所有情緒的背後, 都不過是“我家孩子怎麼就上不了這樣好的學校”的不公感帶來的羡慕嫉妒恨。

其實, 北京的很多學校早就脫離了傳統的機械式、填鴨式的教育, 以給孩子更多自由成長的空間為目標。 北京十一中的學生有自己設置課程、選擇老師的權利;人大附中的學生們則自發組成世界名著研讀小組, 本刊前段時間做過一篇報導, 講述人大附中畢生生自編自導自演了一部中國跨性別人士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所有原創現在都在美國讀書;清華附小則宣導“1+X課程”, X的範圍包括健美操班、合唱團、足球隊等等。 據報導, 清華附小的小課題研究從孩子們一年級就開始了。 早在七八年前, 我就聽說, 北京海澱區的一些重點小學裡, 三年級的小學生已經用PPT完成專題作業了。

看看這些名單, 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只有沒有升學壓力的北京某類學校, 才有資格開展這樣的素質教育吧。 這些本就處於塔尖上的學校, 其老師、家長和學生, 有著比許多成年人更開放的視野, 更開闊的心情, 以及可以由此想像的更快樂的人生。 相比之下, 普通家庭的孩子, 還在為能不能有學上、能不能有戶口、能不能參加高考焦慮不已。

教育的差距, 代表著人生的差距, 有人還在尋找起跑線, 有的人早已一騎絕塵, 跑得看不見了。 縱然羡慕嫉妒恨, 依然無法抹平其中的不公平感。

但如果僅僅瞄準這其中的不公平或無奈或激憤, 眼光就太短淺了。

其實, 像“大資料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這類研究, 歐美學校早就廣泛採用。 這叫做項目式學習法。 比如, 我聽說過一個題目叫“從文藝復興畫像的表情看時代的變遷”。 我的一位美國同學還在微信朋友圈曬過他女兒小學時的一道題:早晨一個杯子裝滿水, 到下午放學只剩下一部分了, 問題是:這是什麼現象。 答案可謂五花八門, 甚至包括“被偷溜進來的浣熊喝了”這類答案。

這種學習方式的優勢在於, 在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同時,

不是去關注某些所謂的知識點, 而是要啟動一個人去整合頭腦中所有知識的能力, 同時還有想像力、文字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答案沒有對錯之分, 一切對錯都在過程之中。

但這樣的教育, 並非普通家庭或普通學校就無法完成。 比如, 十三四歲的小學畢業生, 敢不敢讓他自己獨立乘坐一次火車或者飛機?我在兒子14歲時曾嘗試過讓他獨自去昆明。 給他畫好了詳細的路線圖, 告知時間、班次, 但途中還是要不停地給我打電話, 確定該如何做。 最後勉強到了昆明, 幸好有朋友接。 但我14歲時, 早已能獨自出遠門了。 實驗結果不算太好, 但至少, 有了一個開始。

素質教育比應試教育、西方教育比中國教育更優勢的地方,

就在於這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類似“中國學生高分低能”的反思不少, 但真正能把它落在實處、放在心裡的人, 恐怕並不多。 多數人仍然陷在這樣一個邏輯裡:上不了好小學, 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 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 就沒有好工作;沒有好工作, 下下一代就會受苦……

但事實上, 科技正在快速反覆運算, 人工智慧必將取代一切機械化的職業, 今天的大部分工作, 未來的AI能都能做得又快又准, 學生們每天書山題海地奮鬥, 可能並不能有助於搏取一個未來的好職業, 反而會因為創造性的萎縮和思維的固化, 成為一種負資產。 這才是真正需要感到緊迫的事情。 而清華附小此次無意的“教育炫富”, 不僅向全社會展示了中國精英階層的教育觀,也在告知全社會,在中國的社會精英那裡,靠走“升級打怪”的學霸路線贏得未來的路線早已OUT了。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分層的。科幻作品甚至預言,未來的城市將是折疊的。教育從來也不例外。今年夏天,北京市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話曾讓很多人紮心。他說,“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而狀元都是我這種,家裡條件好,又厲害的人。”

但憤憤不平也好,無奈也好,作為家長,我們終究還是應將眼光放到孩子們長大後要生活的那個世界去,認真思考,為了讓孩子適應未來,我們能做什麼。畢竟,熊軒昂還說了,“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不僅向全社會展示了中國精英階層的教育觀,也在告知全社會,在中國的社會精英那裡,靠走“升級打怪”的學霸路線贏得未來的路線早已OUT了。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分層的。科幻作品甚至預言,未來的城市將是折疊的。教育從來也不例外。今年夏天,北京市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話曾讓很多人紮心。他說,“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而狀元都是我這種,家裡條件好,又厲害的人。”

但憤憤不平也好,無奈也好,作為家長,我們終究還是應將眼光放到孩子們長大後要生活的那個世界去,認真思考,為了讓孩子適應未來,我們能做什麼。畢竟,熊軒昂還說了,“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