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1943年春季太平洋戰場形勢與雙方企圖

1943年春, 太平洋戰爭的形勢對日本日趨不利。 日軍在中途島遭到沉重打擊, 失去了戰略主動權, 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企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又遭到慘敗, 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 轉而採取戰略防禦.

盟國雖然挫敗了日軍的進攻, 也需要就爾後的戰略和作戰計畫進行協調和準備。 因此, 太平洋戰場在較長時間裡, 雙方均無重大行動。 至1943年夏秋, 美軍不斷增強太平洋戰場的反攻力量, 並開始對日軍實施逐島和越島的反攻。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一年之後, 雖然佔領了遠東和太平洋的廣大區域, 但遠未達到迫使盟國屈服以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戰爭目標。 日本在發動戰爭之初, 意識到力量不足, 難以直接進攻美國本土, 因此只是企圖通過打擊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兵力, 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聯繫, 清除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反攻基地, 把戰事拖下去,

促使美國最後承認日本在遠東地區的既得利益。 但事與願違, 美國並沒有在一擊之下鬥志渙散, 反而舉國一心, 決心把戰爭進行到底。 日本曾經寄希望於希特勒能在1942年冬的斯大林格勒攻勢中擊敗蘇聯, 為日本徹底解決北方之憂, 爾後德軍回師西歐, 擊敗英國, 迫使英國在太平洋地區退出戰爭。 這些幻想到1943年春都歸於破滅。 在中國戰場, 日本企圖誘降蔣介石沒達到目的, 在敵後戰場, 八路軍, 新四軍渡過了最困難的階段, 發展了遊擊戰爭。 日本的30多個師團、140萬人的兵力陷於中國戰場難以機動。

日本發動南方作戰的主要目的, 是奪取東南亞的豐富石油, 橡膠, 錫和大米等戰略物資, 以增強日本的作戰能力。 但在佔領東南亞之後,

在生產的恢復和物資的運輸方面都遇到了重重困難。

在太平洋戰場上, 部隊的作戰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與龐大的運輸船隊和海上航路的可靠保障。 日本雖然佔領了廣大海域中的島嶼和一些沿岸國家, 但它的運輸和護航能力都比較薄弱。 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夕, 日本僅有的商船隊約600萬噸, 而美國擁有940萬噸, 英聯邦為2100萬噸, 日本絕對處於劣勢之下!

戰爭的第一年, 日本運輸船被美國潛艇擊沉約100萬噸, 占日本總噸位的六分之一。 日本的造船能力每年僅僅為40余萬噸, 只能補充損失數的40%。 運輸船只的匱乏不僅僅影響了作戰, 而且嚴重的影響了軍需物資, 特別是石油的運輸, 從而使軍工生產和戰略物資的存儲都受到很大限制。

1942年冬季, 日本為彌補船隻的不足, 採取了改造民船, 打撈沉船, 以及向德國求援等措施, 但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日本在進入戰爭第二年, 不僅僅自己受到嚴重挫折, 它的盟國也在斯大林格勒, 阿拉曼, 突尼斯遭到慘敗。

在日軍大本營裡一度得意忘形的氣氛消失了, 不可一世的軍國主義者產生了不知所終的隱憂。 日軍大本營被迫承認, 總的戰爭形勢對軸心國不利。

日軍判斷在太平洋地區, 美、英反攻已經開始, 盟國將加強合作, 從西南太平洋和阿留申群島方向發動反攻, 同時將反攻緬甸並援助中國加緊抗戰。日本和同盟國之間戰爭實力的差距將更加懸殊。

為此,日軍決心採取“確保要域”的防禦戰略,即在西南方向以臘包爾為核心在陴斯麥群島建立一條防線,對防線兩翼的前哨要地:布根維爾島、肖特蘭島、新喬治亞群島、以及馬紹爾和吉伯特群島等,必須全力固守,以阻斷盟軍的反攻;在東南亞地區,以緬甸和重要資源地區,如蘇門達臘的巴鄰旁油田為防禦重點,在情況許可時對印度東北地區實施進攻作戰。

日本海軍在1943年3月制訂了“第三階段帝國海軍作戰方針”,其中心內容是,以島嶼基地群為支柱,以陸軍進行獨立持久的防禦作戰,從而保證海軍有充分時間集結兵力,在有利情況下實行艦隊決戰。

1943年初,日軍根據其新的戰略方針,重新調整了部署:

中國戰場:38個師團又20個旅團,總兵力約140萬,飛機750駕。其中東北地區為14個個師團,總兵力約60萬,飛機500駕。

太平洋中部和西南部:有聯合艦隊統一負責防守,共有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32艘,潛艇18艘。陸軍由7個師團增加到12個師團,飛機1064駕。

東南亞地區:11個師團又5個旅團,飛機850駕,作戰艦隻有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8艘,潛艇14艘。

日本國內:23個師團,4個獨立旅團,戰鬥機1600駕,作戰艦隻有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48艘,潛艇49艘。

——同盟國經中途島,瓜島作戰後,穩定了夏威夷群島至中途島海域的局勢,解除了日本對澳大利亞和美、澳之間交通線的威脅,奪取了前進基地,為爾後的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盟軍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兵力依舊薄弱,作戰計畫需要協調,實施海上作戰需要進行充分準備。因此,在1943年5月以前,沒有轉入反攻。

1943年1月,美,英首腦和聯合參謀委員會的成員在卡薩布蘭卡召開會議,研究盟軍下一步的作戰行動。雙方軍事人員對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問題存在很大分歧,進行了激烈爭論。美軍認為,既然1943年不能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駐紮在英國的大批美軍無所事事,不如調到太平洋地區作戰。他們指出,盟軍必須在太平洋戰場保持主動進攻,不讓日本有時間鞏固它的陣地並對選擇的目標進行攻擊。如果盟軍無所作為,將導致形勢逆轉,迫使美國不得不放棄其在歐洲所承擔的義務。美國堅持在太平洋戰場投入的力量應由原來僅占美全部兵力的15%提高到30%,總統羅斯福很重視利用中國的軍事力量拖住日本陸軍兵力,強調利用中國國基地對日本本土和運輸船進行轟炸,因此積極主張加強美國同國民黨的援助,由美國,英國和國民黨軍隊發動一場收復緬甸,打通滇緬公路的作戰。

但英國以兵力不足,地形,氣象不利為理由,不同意1943年在緬甸進行大規模作戰,會議對分歧沒有徹底解決,僅僅就戰略原則達成了一些協議:如,盟軍在太平洋以及遠東方面的軍事行動將繼續,保持對日本的壓力,一旦德國戰敗,便立刻發動全面攻勢等等。

由於英國不可能從北非和地中海向亞洲抽調足夠的兵力,所以太平洋戰場上主要由美軍和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的部隊組成。

1943年初,盟軍在西南和南太平洋共有地面部隊14個師,其中澳大利亞3個師,紐西蘭1個師,另有2個美國師正運往這一地區,8個澳大利亞師正在訓練中。

2月,麥克亞瑟統帥下的陸軍正式合編為第6集團軍,同時成立了澳大利亞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陸海軍飛機總數約2800架,其中澳大利亞300架。

3月15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厄内斯特.金上將規定了太平洋艦隊的新番號:原太平洋部隊為第3艦隊,仍由赫爾賽上將為司令,所屬兩栖兵力為第3兩栖編隊,中太平洋部隊為第5艦隊,司令為斯普魯恩斯上將,所屬兩栖編隊為第5兩栖編隊,原西南太平洋部隊的海軍艦隊改為第7艦隊,先由卡本特爾中獎指揮,後交金凱德中將指揮。

至1943年5月,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艦隻已經從開戰後的164艘增加到219艘,其中各型航空母艦由4艘增加至19艘,戰列艦由7艘增加到15艘。

至此,太平洋美軍已完成了局部反攻的準備,隨即在北、中和西南太平洋開始了艱苦的逐島進攻。

同時將反攻緬甸並援助中國加緊抗戰。日本和同盟國之間戰爭實力的差距將更加懸殊。

為此,日軍決心採取“確保要域”的防禦戰略,即在西南方向以臘包爾為核心在陴斯麥群島建立一條防線,對防線兩翼的前哨要地:布根維爾島、肖特蘭島、新喬治亞群島、以及馬紹爾和吉伯特群島等,必須全力固守,以阻斷盟軍的反攻;在東南亞地區,以緬甸和重要資源地區,如蘇門達臘的巴鄰旁油田為防禦重點,在情況許可時對印度東北地區實施進攻作戰。

日本海軍在1943年3月制訂了“第三階段帝國海軍作戰方針”,其中心內容是,以島嶼基地群為支柱,以陸軍進行獨立持久的防禦作戰,從而保證海軍有充分時間集結兵力,在有利情況下實行艦隊決戰。

1943年初,日軍根據其新的戰略方針,重新調整了部署:

中國戰場:38個師團又20個旅團,總兵力約140萬,飛機750駕。其中東北地區為14個個師團,總兵力約60萬,飛機500駕。

太平洋中部和西南部:有聯合艦隊統一負責防守,共有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5艘,驅逐艦32艘,潛艇18艘。陸軍由7個師團增加到12個師團,飛機1064駕。

東南亞地區:11個師團又5個旅團,飛機850駕,作戰艦隻有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18艘,潛艇14艘。

日本國內:23個師團,4個獨立旅團,戰鬥機1600駕,作戰艦隻有戰列艦4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48艘,潛艇49艘。

——同盟國經中途島,瓜島作戰後,穩定了夏威夷群島至中途島海域的局勢,解除了日本對澳大利亞和美、澳之間交通線的威脅,奪取了前進基地,為爾後的反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盟軍在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兵力依舊薄弱,作戰計畫需要協調,實施海上作戰需要進行充分準備。因此,在1943年5月以前,沒有轉入反攻。

1943年1月,美,英首腦和聯合參謀委員會的成員在卡薩布蘭卡召開會議,研究盟軍下一步的作戰行動。雙方軍事人員對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作戰問題存在很大分歧,進行了激烈爭論。美軍認為,既然1943年不能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駐紮在英國的大批美軍無所事事,不如調到太平洋地區作戰。他們指出,盟軍必須在太平洋戰場保持主動進攻,不讓日本有時間鞏固它的陣地並對選擇的目標進行攻擊。如果盟軍無所作為,將導致形勢逆轉,迫使美國不得不放棄其在歐洲所承擔的義務。美國堅持在太平洋戰場投入的力量應由原來僅占美全部兵力的15%提高到30%,總統羅斯福很重視利用中國的軍事力量拖住日本陸軍兵力,強調利用中國國基地對日本本土和運輸船進行轟炸,因此積極主張加強美國同國民黨的援助,由美國,英國和國民黨軍隊發動一場收復緬甸,打通滇緬公路的作戰。

但英國以兵力不足,地形,氣象不利為理由,不同意1943年在緬甸進行大規模作戰,會議對分歧沒有徹底解決,僅僅就戰略原則達成了一些協議:如,盟軍在太平洋以及遠東方面的軍事行動將繼續,保持對日本的壓力,一旦德國戰敗,便立刻發動全面攻勢等等。

由於英國不可能從北非和地中海向亞洲抽調足夠的兵力,所以太平洋戰場上主要由美軍和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的部隊組成。

1943年初,盟軍在西南和南太平洋共有地面部隊14個師,其中澳大利亞3個師,紐西蘭1個師,另有2個美國師正運往這一地區,8個澳大利亞師正在訓練中。

2月,麥克亞瑟統帥下的陸軍正式合編為第6集團軍,同時成立了澳大利亞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陸海軍飛機總數約2800架,其中澳大利亞300架。

3月15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厄内斯特.金上將規定了太平洋艦隊的新番號:原太平洋部隊為第3艦隊,仍由赫爾賽上將為司令,所屬兩栖兵力為第3兩栖編隊,中太平洋部隊為第5艦隊,司令為斯普魯恩斯上將,所屬兩栖編隊為第5兩栖編隊,原西南太平洋部隊的海軍艦隊改為第7艦隊,先由卡本特爾中獎指揮,後交金凱德中將指揮。

至1943年5月,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艦隻已經從開戰後的164艘增加到219艘,其中各型航空母艦由4艘增加至19艘,戰列艦由7艘增加到15艘。

至此,太平洋美軍已完成了局部反攻的準備,隨即在北、中和西南太平洋開始了艱苦的逐島進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