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倖存者憶南京大屠殺:外公因手上有老繭被日軍槍殺

悼念者排隊等候進入紀念館展廳

一束束黃菊或白菊, 寄託著無限的哀思。 昨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寧舉行後,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首個開放日, 截至下午5點30分閉館, 全球各地趕到該館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人數已超過103500人次, 而該館平時日接待人數是2萬人次左右, 五一、十一等節假日, 日接待人數是五六萬或七八萬人次。

上午9點多, 記者在現場看到, 紀念館門口排隊的長龍綿延數百米。 門口“12·13”字樣花壇前, 眾多市民將手中的菊花擺放在花壇四周, 悼念南京大屠殺中的無辜死難者。

在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公祭鼎前面, 69歲的馬菊華和老伴拍照留念。 她說, 他們家住大光路, 今天8:40就到紀念館了。 “當年侵華日軍搜查中國士兵, 看頭上有沒有鋼盔或軍帽壓出來的印痕, 還看手上有沒有持槍磨起的老繭。 我的外公是個廚師,

因為符合這些特徵, 被日本鬼子槍殺了, 這段歷史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馬菊華告訴記者, 習總書記說, 我們設置這尊鼎, 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 惕惕後人”、“永矢弗諼, 祈願和平”的心願。 “我們一定要銘記這段歷史, 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

隨著人流進入紀念館, 在史料陳列廳入口處, 參觀者絡繹不絕, 但始終井然有序。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大一學生陸匯丞告訴記者, 他從紀念館門口一路走來, 看到很多反映南京大屠殺平民慘狀的雕像, 感覺心情很沉重, “以前我在教科書上看到過這段歷史, 也從老一輩人的口中聽過一些故事, 但是都沒有今天在現場感受到的這麼深刻。 正如習總書記所說,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

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 我們青年一代一定要牢記歷史, 決不讓悲劇重演!”

不遠處傳來稚嫩的童聲詩朗誦, 記者走近一看, 原來是鎮江文化之旅網站自發組織的一次親子活動, 正在朗誦詩歌《南京, 我們沒有忘記》。 “我們今天早上7點就從鎮江出發, 特意帶孩子們來到紀念館,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網友玲龍告訴記者, 這樣的親子活動非常有意義, 可以讓孩子們記住歷史, 以史為鑒, 面向未來。 詩朗誦後, 孩子們還將胸前的小白花敬獻在公祭鼎前, 全體默哀30秒。

“我不是第一次來紀念館了, 每次來心情都不一樣, ”64歲的老人丁禮智說, “昨天是國家公祭日, 我在電視裡看了公祭儀式直播, 就想著今天一定要到現場再來看看。

”丁老說, 就像習總書記在公祭儀式上講的, “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 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 而不是要延續仇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