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婦女天團”帶大的孩子,矯情、跋扈、不自信!請轉給孩兒他爸

週末我在餐廳吃飯, 剛好有點下雨

隔窗看到一輛車停在了餐廳門口

車門開起, 先走出來一個年老的女人

手裡撐著一把打傘

然後又下來一位4、5十歲的女人

手裡拎著大包小包

緊接著小心翼翼的

從車裡鑽出一個抱著孩子的中年婦女

目測像是家中保姆

最後好像是孩子他媽, 從駕駛位出來

幾個女人, 簇擁著一個娃娃

有的拎包、有的抱娃、有的打傘

有的緊跑兩步來開門

浩浩蕩蕩的進了餐廳

我的媽呀, 怎一個陣仗了得

一個娃娃出門

需要一個“婦女天團”護駕

唯獨不見一個男人的影子

有檔節目叫《爸爸去哪兒》,

特別火, 可能是因為看著平時不管帶娃的爸爸們, 被娃娃們折磨慘的樣子, 媽媽們心裡都特別爽!聽說過幾天又有一檔新欄目《寶貝的新朋友》, 其實就是“爺爺去哪兒”。

難道現在連社會和媒體都開始意識到, 育兒中男性角色的嚴重缺失, 想要呼籲所有男人們, 是時候“回歸家庭”了嗎?

先來隆重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婦女天團”的強大陣容

稱謂“功效”性別媽媽一個餵奶、哄睡、陪玩, 無所不能的女人女奶奶幫媽媽一起帶娃的替補隊員女

姥姥

現在大城市中, 姥姥帶娃更常見女

七大姑

八大姨

經常支些“歪”點子的, 年長女性親友女

社區

大媽們

常會告訴你一些, 她們的帶娃“經驗”女保姆從月嫂、育兒嫂到保姆阿姨,
百分之百會選個女的女老師從早教中心的指導師, 到幼稚園老師, 80%是女性女

這就是我們超級強大的養娃“婦女天團”!

很霸氣的趕腳, 有木有?

雖然陣容強大, 但真心有些“畸形”

帶娃的團隊太過陰柔, 缺乏陽剛

這樣養出的娃, 可未必強大。

“婦女天團”養出的男孩很可能“娘”、沒擔當、斤斤計較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

一組同事男男女女

大家沒事經常開玩笑互懟

有一個男同事(直男有女朋友)

跟女同事開起玩笑來經常打打鬧鬧

有一次把他懟急了

居然用指甲“掐”了我胳膊一下

媽呀!

一個五大三粗的男人用“掐”的

我從此就對這個男生另眼相待了。

“男子氣概”這個東西, 是“婦女天團”很難給到男孩子的, 即便媽媽再“女漢子”, 奶奶姥姥再能幹, 女人還是女人, 代替不了男人。

孩子在成長中需要一個同性榜樣去參照。 對於一個男孩來說, 必須有一個“男性力量”樹立在家庭中, 才能讓他長成一個男子漢該有的樣子。

“婦女天團”養出的女孩在婚姻中, 總會重蹈媽媽覆轍

如果你的婚姻很幸福, 那還好。 如果你在婚姻中活的很累, 女兒又在“婦女天團”的保護下成長, 那你女兒將來在婚姻中的角色, 很可能跟你一模一樣。

我有個閨蜜, 才生完寶寶不久

她爸爸是個很傳統的男人

每天只管上班

覺得男人就是給家裡掙錢

其他的不用管

從小她就是目睹著媽媽既當媽又當爹

每天忙忙碌碌, 非常辛苦的生活中長大

所以她發誓, 將來結婚

一定要嫁個有責任心的好男人

自己不會再重蹈媽媽的覆轍

但戲劇性的結局是, 她嫁的這個男人

跟她的爸爸如出一轍

她也仿佛重複著媽媽的人生

整日柴米油鹽、孩子老公

像個陀螺一樣的忙碌不停

很多女人找到的老公, 都和自己的爸爸很像。 但“婦女天團”養大的女孩, 就算性格不像媽媽, 世界觀、婚姻觀都會和媽媽如出一轍, 那些“戲劇性的結局”、“冥冥中的安排”, 往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就註定了。

爸爸的形象不僅僅是在外在上影響著女兒的“審美觀”, 父親作為一個丈夫角色的扮演者, 給予女兒對於男性, 對於伴侶甚至是對於婚姻的認識和評價。

在一個有女兒的家庭中,如果媽媽是個無所不能的女人,完全掩蓋了爸爸的男性光輝。潛移默化中,那個邊緣化的爸爸形象,很可能就是她未來老公的樣子。

“婦女天團”養出的孩子可能成為“生活中的矮子”

雖然很多爸爸在育兒中參與較少,但說句實話,爸爸很會“帶孩子”。媽媽、奶奶、姥姥、保姆更擅長的是“伺候孩子”。

我有個遠房表哥,人非常優秀

但是30多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結婚

一聽他開出的條件,我也有些崩潰

要求會做西餐會擀麵條

會換燈泡會通下水道

......

我心裡就暗自嘀咕

你這要求哪是找女朋友

更像是在挑保姆

或再找個伺候自己的媽

難怪沒有女孩跟你結婚

就是因為女人帶孩子太過細緻、周到,一不小心就養出個“生活中的矮子”。而男人天性更加粗線條,粗粗拉拉的養孩子,孩子學到、體驗到的東西更多,獨立生活能力更強。

“婦女天團”養出的孩子更矯情、跋扈、膽小、不自信

女人帶孩子,通常都過於保護,更常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慢一點”“小心點”……這些限制,都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相信自己能行。

爸爸更喜歡帶孩子做一些稍有刺激,稍具挑戰的事情,常說:“去試試”“你能行”……這些鼓勵性的話,無形中給了孩子更多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女人養孩子,不自覺的會多以孩子為中心,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緊著孩子,孩子變得習慣性的接受別人的照顧,認為自我中心是理所應當的,變得矯情、跋扈。

但爸爸和孩子的關係也更加平等、民主,孩子也會在這種平等關係中學到“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可以怎樣和別人相處”。孩子的情商會更高,人際關係也會發展的更好。

並不是說媽媽那樣帶孩子不好,媽媽的帶法更加細膩,會規避更多危險,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限制。

爸爸帶孩子更少拘束,雖然可能偶爾磕磕碰碰有些小危險,但對孩子果敢、自信的建立非常重要。

爸爸媽媽二者結合,孩子既體會到媽媽的細膩和安全,有體會到爸爸的勇敢和自信,就再好不過了。

如果爸爸確實很難參與“婦女天團”可以這樣補救

現實生活中,難免會事與願違。有些爸爸,不得不遠赴異地、或常駐、或短差,以確保家庭的經濟穩定。雖然知道爸爸很重要,卻無奈還是要犧牲了親子陪伴。這些家庭,我們也是有補救措施的

補救措施1

視頻(適合2個月以上的寶寶)

寶寶大約2個月大開始,就可以區辨熟悉和不熟悉的影像,到了18周左右就可以感知到螢幕那端的人是爸爸。

視頻同時具有聲音和影像,可以聽到、看到爸爸,比起使用電話只透過聲音來想像爸爸,對小寶寶來說容易許多。

Tips:太小的孩子不適合長時間盯著螢幕看,會影響視力的發展,因此要特別注意時間上的控制(視頻時間最好不超過5分鐘)。

補救措施2

電話(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

除了視頻,電話也是一種常見而方便的互動方式。但2歲前,寶寶還無法將聲音與爸爸的形象作連結。2-3歲,寶寶往往不會回應,而且很快就跑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直到3歲左右,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的比較好,開始有能力維繫和爸爸的簡短對話,也比較願意和爸爸說幾句話了。

Tips:和孩子的溝通,無論何種,每週至少互動1~2次,最好能每天1次,時間相對固定,有規律的事情會讓寶寶更加有期待、有安全感。

補救措施3

定期回家(這很重要)

要讓孩子對爸爸不陌生、並建立起父子情感,只靠電話和視頻,遠遠不夠。當然還是要和寶寶多一些面對面的接觸,最好是能和孩子有更多的肌膚接觸。

比如擁抱、給寶寶洗澡撫觸等,還有就是陪孩子瘋玩。這個“定期”,當然要跟你自家情況而定,宜短不宜長。

補救措施4

其他男性做替代

可不是要給寶寶找個後爸的意思(開玩笑啦)。而是爸爸不在家的時候,不妨多帶寶寶接觸一些其他的男性角色。

比如爺爺、姥爺,大一些可以給孩子報一些男老師教的興趣班,還可以多帶寶寶參加聚會,聚會中接觸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也是一個成長參照的機會。

在一個有女兒的家庭中,如果媽媽是個無所不能的女人,完全掩蓋了爸爸的男性光輝。潛移默化中,那個邊緣化的爸爸形象,很可能就是她未來老公的樣子。

“婦女天團”養出的孩子可能成為“生活中的矮子”

雖然很多爸爸在育兒中參與較少,但說句實話,爸爸很會“帶孩子”。媽媽、奶奶、姥姥、保姆更擅長的是“伺候孩子”。

我有個遠房表哥,人非常優秀

但是30多了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結婚

一聽他開出的條件,我也有些崩潰

要求會做西餐會擀麵條

會換燈泡會通下水道

......

我心裡就暗自嘀咕

你這要求哪是找女朋友

更像是在挑保姆

或再找個伺候自己的媽

難怪沒有女孩跟你結婚

就是因為女人帶孩子太過細緻、周到,一不小心就養出個“生活中的矮子”。而男人天性更加粗線條,粗粗拉拉的養孩子,孩子學到、體驗到的東西更多,獨立生活能力更強。

“婦女天團”養出的孩子更矯情、跋扈、膽小、不自信

女人帶孩子,通常都過於保護,更常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慢一點”“小心點”……這些限制,都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越來越不相信自己能行。

爸爸更喜歡帶孩子做一些稍有刺激,稍具挑戰的事情,常說:“去試試”“你能行”……這些鼓勵性的話,無形中給了孩子更多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女人養孩子,不自覺的會多以孩子為中心,好吃的、好玩的都先緊著孩子,孩子變得習慣性的接受別人的照顧,認為自我中心是理所應當的,變得矯情、跋扈。

但爸爸和孩子的關係也更加平等、民主,孩子也會在這種平等關係中學到“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可以怎樣和別人相處”。孩子的情商會更高,人際關係也會發展的更好。

並不是說媽媽那樣帶孩子不好,媽媽的帶法更加細膩,會規避更多危險,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限制。

爸爸帶孩子更少拘束,雖然可能偶爾磕磕碰碰有些小危險,但對孩子果敢、自信的建立非常重要。

爸爸媽媽二者結合,孩子既體會到媽媽的細膩和安全,有體會到爸爸的勇敢和自信,就再好不過了。

如果爸爸確實很難參與“婦女天團”可以這樣補救

現實生活中,難免會事與願違。有些爸爸,不得不遠赴異地、或常駐、或短差,以確保家庭的經濟穩定。雖然知道爸爸很重要,卻無奈還是要犧牲了親子陪伴。這些家庭,我們也是有補救措施的

補救措施1

視頻(適合2個月以上的寶寶)

寶寶大約2個月大開始,就可以區辨熟悉和不熟悉的影像,到了18周左右就可以感知到螢幕那端的人是爸爸。

視頻同時具有聲音和影像,可以聽到、看到爸爸,比起使用電話只透過聲音來想像爸爸,對小寶寶來說容易許多。

Tips:太小的孩子不適合長時間盯著螢幕看,會影響視力的發展,因此要特別注意時間上的控制(視頻時間最好不超過5分鐘)。

補救措施2

電話(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

除了視頻,電話也是一種常見而方便的互動方式。但2歲前,寶寶還無法將聲音與爸爸的形象作連結。2-3歲,寶寶往往不會回應,而且很快就跑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直到3歲左右,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的比較好,開始有能力維繫和爸爸的簡短對話,也比較願意和爸爸說幾句話了。

Tips:和孩子的溝通,無論何種,每週至少互動1~2次,最好能每天1次,時間相對固定,有規律的事情會讓寶寶更加有期待、有安全感。

補救措施3

定期回家(這很重要)

要讓孩子對爸爸不陌生、並建立起父子情感,只靠電話和視頻,遠遠不夠。當然還是要和寶寶多一些面對面的接觸,最好是能和孩子有更多的肌膚接觸。

比如擁抱、給寶寶洗澡撫觸等,還有就是陪孩子瘋玩。這個“定期”,當然要跟你自家情況而定,宜短不宜長。

補救措施4

其他男性做替代

可不是要給寶寶找個後爸的意思(開玩笑啦)。而是爸爸不在家的時候,不妨多帶寶寶接觸一些其他的男性角色。

比如爺爺、姥爺,大一些可以給孩子報一些男老師教的興趣班,還可以多帶寶寶參加聚會,聚會中接觸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也是一個成長參照的機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