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在重慶大地上 重慶農村電商發展駛入快車道

10月12日, 重慶日報記者從全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暨電商精准扶貧工作現場會上獲悉, 今年1-8月, 全市農村產品網路零售額達58億元, 同比增長83.1%。 由此可以看出, 我市圍繞“電商+”消費、脫貧、產業、主體、服務, 加速推動農村電商發展, 已顯現成效。

電商+消費

鄉鎮村電商服務站覆蓋率達75.5%

9月27日, 重慶市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在銅梁區揭牌, 該中心旨在打造一個市級農村電商服務平臺, 解決我市農村電商發展分散、農產品集聚力欠缺等問題。

“當前, 我市已建起市、區(縣)、村三級電商體系, 以優化農村現代流通網路, 適應農村消費結構升級。

”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構建新型流通體系, 一方面, 我市與阿裡巴巴、京東、中國郵政等大型企業聯手拓展農村市場;另一方面, 則支援區縣依託本地商貿龍頭企業發展農村電商, 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增加有效供給。

目前, 全市已建成集孵化、培訓、資料分析、網貨生產等功能於一體的縣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23個, 建成鄉鎮村電商服務站點6071個, 覆蓋率達75.5%, 有效促進了農村電商消費。

電商+脫貧

明年上半年實現貧困村電商服務網點全覆蓋

在今年舉行的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精准扶貧經驗交流會議上, 農村電商被強調為精准扶貧的重要抓手。

如何讓農村電商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貧?我市探索出“六個優先”,

即貧困區縣優先納入國家示範創建、貧困村社扶持資金優先安排、貧困鎮村電商網站優先佈局、貧困群眾電商技能優先培訓、貧困區縣特色產品優先銷售、貧困農戶就業崗位優先提供。

在“六個優先”下, 我市14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納入國家示範創建範圍, 安排中央專項資金2.8億元;切塊市級專項資金6000萬元, 對貧困村電商扶貧給予優先支持;建成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1264個, 貧困村覆蓋率達65.9%;培訓貧困戶2.3萬人次, 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5.6億元, 2.9萬戶貧困戶實現了增收。

“目前, 全市1919個貧困村還有670個村沒有電商服務站點。 接下來, 全市將加大政策措施力度, 加快貧困村電商建設, 爭取到2018年上半年實現全市貧困村電商服務網點全覆蓋。

”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電商+產業

以銷促產服務現代農業

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 網路預售成為不少區縣銷售農產品的新方式。 在城口、巫溪等區縣, 認養城口土豬、代熏臘肉等網上活動, 正推動當地訂單農業發展。

“發展電商, 不僅能促進消費, 還能服務現代農業發展。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隨著農產品公共品牌的打造、線上線下聯動促銷等活動的開展, 電商正成為促進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為適應電商消費, 我市已培育區域農村產品公共品牌22個。 如雲陽縣推出“天生雲陽”區域公共品牌, 對“三品一標”進行電商化改造, 成為農村電商“網紅”。

而一系列的線上線下聯動促銷活動, 則讓更多農戶嘗到甜頭。

如奉節縣通過開展聚划算、電商網路臍橙節等行銷活動, 1年內銷售奉節臍橙3萬餘噸、創收2.4億元;而通過“彙聚重慶”“巴渝火辣誘惑”等多場聚划算促銷活動, “村紅直播”“電商進農村趕集”等節慶活動, 則讓更多重慶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

電商+主體

全市涉農網商超過2.5萬戶

隨著電商紅利凸顯, 越來越多的農村電商主體不斷湧現。 我市通過引進知名平臺、培育地方平臺、發展壯大網商等方式, 使農村電商市場主體數量驟增。

企業方面, 阿裡巴巴、京東商城、蘇甯雲商、中國郵政等知名企業與我市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推動農村淘寶、京東幫等專案落戶20餘個區縣;香滿圓、天農八部、武陵生活館等本土地方特色電商平臺不斷創新發展、做大做強。

目前, 全市涉農電子商務企業達230餘家。

人才方面, 農村青年、大學生村官、巾幗致富帶頭人等利用農村電商創新創業, 全市涉農網商已超過2.5萬戶, 帶動創業就業14.3萬人;全市還通過“培訓+孵化+培育”模式, 培養農村電商帶頭人1200多名, 累計培訓各類電商人才16萬人次。

電商+服務

破除“最後一公里”難題

工業品下行“最後一公里”和農產品上行“最初一公里”, 一直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難題。

而我市部分區縣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多種配送模式, 有望在全國推廣。 如秀山縣雲智速遞探索形成“本土線下實體店+快遞物流”的配送模式;菜鳥網路與江津區合作, 探索構建了鄉村末端物流線路共用系統;雲陽縣則實行了“T+1、1+T”物流配送模式。

“我們鼓勵各區縣培育農村物流龍頭企業。 ”市商務委電商處相關負責人建議,農村電商物流可在縣域範圍內由一家企業承擔,採取PPP等模式共建區域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體系,提高物流配送品質和效率。

當前,通過採取政府入股、費用補貼等方式,全市區縣已建設電子商務物流公共倉儲中心、網貨加工配送中心等15個,有效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難題。

”市商務委電商處相關負責人建議,農村電商物流可在縣域範圍內由一家企業承擔,採取PPP等模式共建區域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體系,提高物流配送品質和效率。

當前,通過採取政府入股、費用補貼等方式,全市區縣已建設電子商務物流公共倉儲中心、網貨加工配送中心等15個,有效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難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