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益|走進大山,去看看那個讓我牽掛的孩子!

從來沒想過

有一天會這麼牽掛一個地方;

會想要走進他們的生活;

原本偶然的遇見

竟成了心裡的寄託。

2015年底, 因為偶然看到“加油一起成長”, 感動於大山深處孩子們的故事, 我成了一名月捐人, 在收到扶貧基金會寄來的孩子的資料和聯繫方式之後, 正式擁有了一個遠方的孩子——迷迷。

月捐人張寧

在工作之余, 給孩子寫信、隨著季節變化給迷迷郵寄學習和衣服類物品成了我2016年一直堅持的事情。

2016年9月的一次探訪機會, 讓我有機會走進大山, 去親眼看看我牽掛的孩子, 感受他們的生活。

走進威甯, 探訪初印象

那是我第一次走進大山, 走進那個已經牽掛了快一年的地方—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當知道要去探訪時, 我的大腦中已經開始了關於威寧的種種想像, 關於少數民族、關於大山, 關於孩子們, 就像一次旅行, 也像一次探親, 我真的滿滿期待!

“巡山”之前, 來碗當地的特色小吃“羊肉米線”做晚餐~

威寧縣是著名的“馬鈴薯之鄉”, 街頭有各種馬鈴薯小吃, 烤馬鈴薯, 炸馬鈴薯, 滿街飄香~由於是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走在縣城街上可以很容易看到頭戴紗巾的回族婦女。

初到威寧, 聽著工作人員講解關於大山深處的種種情況, 品嘗了縣城的特色小吃, 大夥兒更加迫不及待。

隨著進山的車發動, 這趟探訪之旅慢慢拉開帷幕, 從縣城到大山深處, 又會有怎樣的經歷呢?

邊區多故事, 只等人認真聽

一路陰雨, 連綿群山讓我對“天無三日晴, 地無三裡平”有了切身體會。

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 我們終於到了探訪的第一個目的地——石門小學。

校長為我們介紹了這所小學的歷史, 短短的講述讓我們驚歎:原來這大山深處還有這樣的傳奇故事!原來教育一直都很重要!

西元1905年, 一個名叫伯格理的英國人來到了貴州畢節市威寧縣的一個名叫石門檻的小山村, 因為當地苗人的請求, 伯格理決定留下來幫助苗族孩子們。 他帶來投資, 蓋起了學校, 就是如今石門小學的前身, 免費招收貧困的學生。 石門小學是當時全國第一所雙語教學的學校。 同時, 為了增強孩子們的體質, 他修起了足球場,還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伯格裡的到來讓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成了“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

百年前的教育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持續,因為偏遠閉塞,石門小學還在努力追趕舊時的輝煌,作為月捐人的我如今也成了一個小小的“伯格理”,還有機會走進大山,親眼看看自己每月的捐助給這裡的孩子帶來了什麼改變。

在與校長的交流中,我瞭解到:目前國家對於山區學校的教育工作給予了很多的支持政策,學校的教學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設施完善的食堂

目前,學校最需要的扶持還是師資力量方面。期間,我和一位教授一年級和六年級綜合課程和數學課的陳老師攀談,他已經在石門小學教了10年書,他說,對於我們這些教師而言,最需要的就是針對教師的專業培訓。

老師們的辦公室

後來我們去的另一所學校——抹倮小學也面臨同樣的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

抹倮小學創建於1986年,無圍牆、無校門,2009年重建後2010年投入使用。現有202名學生,教師11人,大專學歷9人,本科學歷2人,高級職稱3人,一級教師3人,初級教師5人,學校共有6個教學班。也許建校不久,抹倮小學的硬體條件比石門小學略差些,只有一塊很小的操場供學生們進行課外鍛煉。

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我和另外一名探訪者一起給四年級的孩子們上了一節音樂和舞蹈課。孩子們都很活躍,課堂上的互動很多,有生以來第一次給學生上課的緊張感也隨著孩子們的笑聲慢慢消失了~

給孩子們上課

下午,我們參加了一節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為鄉村教師提供的培訓課程“加油課堂”,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和三年級的孩子們一起做了遊戲。

“加油一起成長”通過培訓當地老師,提高老師的教學品質,讓老師們能夠給學生上精心設計的戶外課程,培養孩子們團結協作、自立自信、溝通能力。

也許我們力量有限,但是看到這些學校和孩子們的改變,真的滿滿感動,有那麼多人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孩子們搭起通往未來的路,一起努力讓這個曾經的“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復活,真好~

見到我的月捐孩子

此次探訪剛好有我所對接孩子的學校,能夠去她家裡看看,跟孩子見見面于我是一種極大的幸運,終於可以見到那個在信中、電話裡一直聯繫的小姑娘了!

家訪中,我詳細瞭解了孩子的家庭狀況。迷迷家裡共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孩,一個男孩子),爸爸雖說在外地務工但是工作不穩定,家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媽媽耕種的玉米和土豆。

見到迷迷,感覺孩子很靦腆,平時電話裡就很少和我聊天,總是大姐和我講一些家裡的事情。

迷迷和姐姐

看到孩子牆上獲得的獎狀我非常開心,迷迷是個學習很好的孩子,在電話裡或寫信時,我總是鼓勵她,要好好學習,不要擔心未來,阿姨會盡可能提供幫助的!

這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做了午飯——“火鍋”,將眾多菜放進鍋裡煮,一碗米飯,一份辣椒粉蘸水,如果不是來到這裡,我這一輩子也不會有機會知道這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家常飯。

短短三天,從縣城到山裡,從學校到迷迷家裡,時間空間變換,匆匆如電影般閃過的一幕幕讓人感慨,有些不舍,有點牽掛,原來,一不小心,這個異鄉異域竟已經刻在心裡了。

從北京到大山,遠的不只是距離

回到北京,我的心情一直很難以平復。

如果不是我有機會走進大山,我無法親身感受到同樣的藍天下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

如果不是我因偶然的機會加入“加油一起成長”,成為月捐人,我從未想過自己微薄的力量可以為這些孩子做真正幫助到他們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為參加了這次探訪活動,我不會如此真切地感受偏遠地區的生活,不會進一步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為社會盡公民的責任。

威寧之行後,我更加堅定了信念,我願意用我可能的力量將公益活動一直做下去,讓愛心與責任一起前行!

百年前,

英國的伯格理走進貴州的深山,

本是采風遊玩的他

感動于苗人對教育的渴望,

於是選擇留下來辦教育,

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這個地方。

如今,

那麼多月捐人願意伸手

為遠方的孩子付出,

為他們撐起走向未來的路。

同一片天空下,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

不變的是

一顆富有愛與責任的心!

用添磚加瓦的力量,

建崛地而起的大廈!

點擊“閱讀原文”,趕快加入月捐吧!

他修起了足球場,還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伯格裡的到來讓這個大山深處的小山村成了“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

百年前的教育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持續,因為偏遠閉塞,石門小學還在努力追趕舊時的輝煌,作為月捐人的我如今也成了一個小小的“伯格理”,還有機會走進大山,親眼看看自己每月的捐助給這裡的孩子帶來了什麼改變。

在與校長的交流中,我瞭解到:目前國家對於山區學校的教育工作給予了很多的支持政策,學校的教學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設施完善的食堂

目前,學校最需要的扶持還是師資力量方面。期間,我和一位教授一年級和六年級綜合課程和數學課的陳老師攀談,他已經在石門小學教了10年書,他說,對於我們這些教師而言,最需要的就是針對教師的專業培訓。

老師們的辦公室

後來我們去的另一所學校——抹倮小學也面臨同樣的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

抹倮小學創建於1986年,無圍牆、無校門,2009年重建後2010年投入使用。現有202名學生,教師11人,大專學歷9人,本科學歷2人,高級職稱3人,一級教師3人,初級教師5人,學校共有6個教學班。也許建校不久,抹倮小學的硬體條件比石門小學略差些,只有一塊很小的操場供學生們進行課外鍛煉。

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我和另外一名探訪者一起給四年級的孩子們上了一節音樂和舞蹈課。孩子們都很活躍,課堂上的互動很多,有生以來第一次給學生上課的緊張感也隨著孩子們的笑聲慢慢消失了~

給孩子們上課

下午,我們參加了一節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為鄉村教師提供的培訓課程“加油課堂”,在張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和三年級的孩子們一起做了遊戲。

“加油一起成長”通過培訓當地老師,提高老師的教學品質,讓老師們能夠給學生上精心設計的戶外課程,培養孩子們團結協作、自立自信、溝通能力。

也許我們力量有限,但是看到這些學校和孩子們的改變,真的滿滿感動,有那麼多人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孩子們搭起通往未來的路,一起努力讓這個曾經的“西南苗族文化的最高區”復活,真好~

見到我的月捐孩子

此次探訪剛好有我所對接孩子的學校,能夠去她家裡看看,跟孩子見見面于我是一種極大的幸運,終於可以見到那個在信中、電話裡一直聯繫的小姑娘了!

家訪中,我詳細瞭解了孩子的家庭狀況。迷迷家裡共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孩,一個男孩子),爸爸雖說在外地務工但是工作不穩定,家裡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靠媽媽耕種的玉米和土豆。

見到迷迷,感覺孩子很靦腆,平時電話裡就很少和我聊天,總是大姐和我講一些家裡的事情。

迷迷和姐姐

看到孩子牆上獲得的獎狀我非常開心,迷迷是個學習很好的孩子,在電話裡或寫信時,我總是鼓勵她,要好好學習,不要擔心未來,阿姨會盡可能提供幫助的!

這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做了午飯——“火鍋”,將眾多菜放進鍋裡煮,一碗米飯,一份辣椒粉蘸水,如果不是來到這裡,我這一輩子也不會有機會知道這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家常飯。

短短三天,從縣城到山裡,從學校到迷迷家裡,時間空間變換,匆匆如電影般閃過的一幕幕讓人感慨,有些不舍,有點牽掛,原來,一不小心,這個異鄉異域竟已經刻在心裡了。

從北京到大山,遠的不只是距離

回到北京,我的心情一直很難以平復。

如果不是我有機會走進大山,我無法親身感受到同樣的藍天下如此截然不同的生活。

如果不是我因偶然的機會加入“加油一起成長”,成為月捐人,我從未想過自己微薄的力量可以為這些孩子做真正幫助到他們的事情。

如果不是因為參加了這次探訪活動,我不會如此真切地感受偏遠地區的生活,不會進一步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為社會盡公民的責任。

威寧之行後,我更加堅定了信念,我願意用我可能的力量將公益活動一直做下去,讓愛心與責任一起前行!

百年前,

英國的伯格理走進貴州的深山,

本是采風遊玩的他

感動于苗人對教育的渴望,

於是選擇留下來辦教育,

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這個地方。

如今,

那麼多月捐人願意伸手

為遠方的孩子付出,

為他們撐起走向未來的路。

同一片天空下,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

不變的是

一顆富有愛與責任的心!

用添磚加瓦的力量,

建崛地而起的大廈!

點擊“閱讀原文”,趕快加入月捐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